大清之風:商界翹楚“喬致庸”及“一文錢”的故事

祁縣喬家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從社會的底層一步步發展,終得以成就榮華富貴。喬家先祖喬貴發,是一個無依無靠的單身漢,迫於生活,出走口外。他先是給人當夥計,幹雜活,後與秦姓合夥開了一家草料鋪,並磨豆腐,生豆芽,做燒餅。由於精打細算,省吃儉用,苦心經營,生意日漸興隆。後來,他們開設商號廣盛公,經營綢緞布匹、副食雜貨等,有時也做糧盤、錢盤、販馬等生意,漸漸成為包頭小有名氣的財東。喬貴發後來回鄉娶了一個寡婦,帶有一個兒子,又生了二子。喬貴發告老還鄉後,他的三個兒子接手經營,後來改名為復盛公,以喬姓“大吉堂”“進修堂”“德興堂”和秦姓“三餘堂”的名義合股開設。以後秦姓子弟過度揮霍,人不敷出,最後從商號退股,由喬家獨資經營。

大清之風:商界翹楚“喬致庸”及“一文錢”的故事

喬家後增設復盛全、復盛西、復盛協、復盛錦、復盛興、復盛和等字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復”字號商業網路。復字號的興盛,除了經營靈活,審時度勢、取信於人外,在資金使用上的統一排程使用,也是其成功的秘訣所在。復盛公、復盛全、復盛西的公積金都存在統事“德裕永堂”名下,俗稱“厚成”,東夥都不得擅自動用,遇有生意虧賠或緊急需款時才準支用。在內部管理上,復字號之中連掌櫃在內,一律不準攜帶家眷,不準嫖妓和納妾,不準吸大煙、吃館子。如有必要應酬,須經坐櫃大先生許可才行。職工做事出色,立刻破格提升,並加身股;:遇有犯錯,就要給予處罰,或開除,或抹去身股,或減其勞金。總之,要做到賞罰分明。

大清之風:商界翹楚“喬致庸”及“一文錢”的故事

經過喬家幾代人的努力,終至家業興旺,顯赫於世。“在中堂”在國內尤其是北方的大中城市,幾乎都有它開設的生意字號,其財力與影響,在國內都是舉足輕重的。“在中堂”當時主要經營糧、錢、當等行業。喬家創業於清代乾隆初年到20世紀40年代,在帝國主義官僚資本的打擊下,終於衰敗,歷時達200多年。當年,“在中堂”房產、地產頗多僅包頭就有房屋1000多間。喬家堡作為喬家的家鄉,有士地200多畝,房屋400多間。在祁縣城內及北京天津、太原等地,也有一些房產,至於家中的金銀、古玩、珍寶,那就難以講清了。時至今日,喬致庸的創富傳奇仍然讓人感覺心潮澎湃。一個好漢三個幫,喬致庸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古代超級富豪,眼他慧眼識オ,知人善用也是分不開的。他始終顯得很謙恭,對那些有オ華的人很看重,不借花大價錢聘用他們。

大清之風:商界翹楚“喬致庸”及“一文錢”的故事

喬致庸的成功離不開他的三大職業經理人。其中一位是他的高階顧問孫茂才。孫茂オ,原本是個賣花生的。當初在前往太原趕考的時候,喬致庸跟他還因為幾顆花生米起過爭執。後來二人在龍門口舌戰主考官,不由得惺惺相惜,促膝長談之後,覺得很投機。適逢喬家大難臨頭,孫茂才前來投奔。幾乎喬家所有人都看不上這個窮秀オ時,喬致庸卻力排眾議,以300兩白銀的年薪聘請孫茂才給他當掌櫃。在當時,300兩白銀的年薪可是天價,那時山西一個知縣年薪也不過區區50兩白銀。事實證明,喬致庸確實有獨到的眼光,孫茂才確實是一位優秀的經商人才,加之與喬致庸的私人關係,他又扮演著“軍師”的角色,不僅為喬致庸策劃,也為其本人和家庭出主意。

大清之風:商界翹楚“喬致庸”及“一文錢”的故事

當喬致庸用當年達盛昌對付他大哥的辦法來對付達盛昌時,準備將倉庫裡囤積的高粱和草料全部賣給達盛昌時,孫茂才卻站出來勸喬致庸得饒人處且饒人,並勸說喬致庸為山西商界樹立榜樣,確立誠信經營的典範。喬致庸從諫如流,將祖輩留下來的商規信條進一步完善,確立了喬氏家族義、信、利的商規,並對喬氏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革。喬致庸的舉措雖然引起商界元老們的極力反對,但他憑藉巧妙的策略成功推行了自己的商業思想,在商界樹立了少年英才的威信。後來,喬致庸準備重新開啟南北絲茶通道,得到了孫茂才的大力支援。隨後,喬致庸又北上恰克圖,抵達中俄邊境,跟俄國人簽訂了邊貿備忘錄。從此,喬氏企業算是走出了國門,為不久之後進軍票號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清之風:商界翹楚“喬致庸”及“一文錢”的故事

可惜,人心難測,孫茂才被接連不斷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在匯通天下這個目標上與喬致庸意見相左,倆人漸漸開始疏遠。到後來,孫茂才經不住金錢美色的誘惑,中了達盛昌崔大掌櫃的美人計,準備誘騙喬家大奶奶,也就是喬致庸的大嫂,與喬家平分家產。孫茂才這樣卑劣的行徑令對他有知遇之恩,將他引為知己的喬致庸感到無法接受,雷霆震怒下,將之辭退。喬致庸一生待人隨和,講究誠信為本、“以德經商”。晚年的喬致庸一改以往不治家宅的傳統,於同治初年(1862年)開始在家院附近購置地皮,大興土木,修建了規模龐大的宅院,即著名的“喬家大院”,至今儲存完好是山西民居的代表。“一文錢”的動人故事,是有關一個蘇州布店的來歷。

大清之風:商界翹楚“喬致庸”及“一文錢”的故事

曾經,有兩個年輕的徽州商人,姓名已經不能考證,就稱為甲乙二人他們結伴去蘇州做生意,但是剛到蘇州兩個人就沉迷於蘇州的繁華,拿著錢尋歡作樂,任意揮霍,忘記了來蘇州的目的。一段時間以後,兩個人還沉醉於蘇州的燈紅酒綠時,身上帶的銀子已經花光了。他們只能靠乞討維持生活,這時兩個人才開始後悔。到了年底,看著別人開始準備過年,他們卻沒有臉面回家見父老鄉親。悲傷之餘,甲從口袋裡摸出一文錢,使勁扔在地上說:“曾經那麼多的錢都被我們揮霍了,只剩下這一文錢,有什麼用呢?不如揚了算了。”乙此時忽然閃過一個念頭,他趕忙去撿起那一文錢,說:“這是我們僅有的一文錢,我們得珍惜啊,說不定我們憑藉它能時來運轉呢。

大清之風:商界翹楚“喬致庸”及“一文錢”的故事

你等一下,我去去就來。”甲仍舊有些低落,就沒說什麼。一會兒,乙帶著許多竹片、稻草、舊紙和雞鴨毛回來了。甲好奇地問:“你這是做什麼呢?”只見乙魔術般地拿出一袋麵粉,和水調勻成糨糊,然後用草把竹片綁住,外面蒙一層舊紙,在舊紙上用糨糊粘滿雞鴨毛,一隻逼真的禽鳥就做出來了。甲驚奇地問:“我們現在露宿街頭,只能喝西北風,你還有心思做這種小玩意?”乙只顧笑不說話,繼續做著各種各樣的禽鳥,一晚上就做了二三百隻。第二天一大早,乙就把甲喊起來,帶著昨晚上做的禽鳥來到了附近的熱鬧集市。遊人越來越多了,甲乙二人把禽鳥擺好以後,女人孩子看見這些禽鳥做得如此通真都搶著購買,一天的工夫,這二三百隻禽鳥就賣得一隻不剩、淨掙靜了四五千文。

大清之風:商界翹楚“喬致庸”及“一文錢”的故事

這時甲才佩服起乙的心靈手巧,他也忽然想起一件事情,向道:“昨晚我扔的那一文錢,你拿去做什麼了?”"乙笑一笑說:“竹片、稻草、舊紙、雞鴨毛這些東西都是我在街上撿的,你那一文錢我用來買麵粉做糨糊了,你看,都用來粘雞鴨毛了!”二人開心地笑起來。後來,兩個人努力進取,採購了各色紙張、雞鴨毛,晚上一起做花、鳥、人、獸,白天一起去叫賣,兩個月下來,居然掙了300萬文。有了資本,這兩個人便商量正規地做生意了,就選擇了蘇州布業最發達的地區開設了一個布店,並在布店的門牌上寫了三個大字“一文錢”,表示對那誤人歧途的艱苦歲月的銘記。據說這家布店歷經200年仍然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