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內蒙女老師給學生花20元買了雙鞋,26年後,學生送她1套房

引言

小時候,一根油條可能只要花五毛錢就可以買到,現在買一根油條大概需要兩塊錢。從前的物價和現在物價不是同一個物價,許多年紀大的人對此深有體會,可是,誰能相信?20元,放到26年後,竟然成為了一套房!看似不可思議的背後卻是一個知恩圖報、師恩似海的感人故事。我們都說,一個好的老師對一個學生的一生都有著極大的正面影響,而內蒙古一位叫作張秀榮的老師,正是因為她對學生的細心、對學生的貼心,才得以在未來收穫“意外之喜”。

81年,內蒙女老師給學生花20元買了雙鞋,26年後,學生送她1套房

01

在校學習的日子裡,我們會碰到很多科任老師,每個老師各有各的性格特點:有的老師或許不苟言笑卻教學極為認真、有的老師沒有架子能夠和學生打成一片、有的老師課上嚴肅課下卻是知心人……老師是一個傳授知識、授道解惑的人,也是成長路上的一盞明燈,於細枝末節處潛移默化影響人的一生。

張秀榮正是一位老師,她於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因為分配等方面的原因,沒有如願以償地分配到市裡麵條件好的學校,而是來到了內蒙古武川縣一所學校擔任老師。我們知道,師資力量教學資源一般都是集中在好地方,像內蒙古武川縣師資力量不雄厚的地區,一般來說老師都很少,所以,剛上任的張秀榮就被安排上班主任的職位。

班主任不同於科任老師的地方就在於,除了要教學自己的科任課程內容以外,還需要關心班上各個學生的狀況,比如思想、比如學習成績、比如生活。

81年,內蒙女老師給學生花20元買了雙鞋,26年後,學生送她1套房

因為學校地處內蒙古,所以,張秀榮所帶班的學生大部分都需要幫家裡幹活。再加上偏遠地區,大部分家長對於學習讀書的看法可謂走向了兩個極端:要麼就覺得“讀書改變一切”,舉一家之力也得讓孩子把書讀好;要麼就是“讀書無用論”,不如輟學打工,為家裡減輕負擔。

02

作為剛從師範大學畢業的老師,深知讀書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便時常關心班級學生的思想,也會督促學生們認真學習,並對他們功課進行輔導。與此同時,張秀榮也會去進行家訪,勸說那些認為“讀書無用”的家長們。在這種情況下,一位叫作陳志德的學生引起了張秀榮的注意,這名同學的學習成績很好,常常是在整個學都排得上號的,但是,與此相對的是他的家庭情況。

陳志德的家庭很是貧窮,家中兄弟姐妹眾多,吃飯都成了麻煩。每天上學放學也很是不方便,常常需要徒步走上很久,才能來學校上課,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張秀榮便更加關注這個孩子,也大為欣賞這個出身貧困但十分有志氣的孩子。

81年,內蒙女老師給學生花20元買了雙鞋,26年後,學生送她1套房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父母實在是無力撫養這麼多孩子一起讀書,也認為能夠識字算數就沒必要再繼續讀下去,便讓陳志德回家幹活。張秀榮得知後,大為勸阻,最後才得以讓陳志德返校讀書。

時光荏苒,轉眼之間,張秀榮帶出了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也看著這群畢業生們長大成才,心中自然是滿滿的驕傲和自豪。而她曾經下意識“拯救”的一個學生,陳志德也得益於她對家長的勸說,才一路讀上高中並考上了大學。

1981年,為了表示對張秀榮的感謝,陳志德特意在前往大學報到之前,來到老師家中,表示道別。張秀榮高興之餘,眼睛看向了昔日學生的打上補丁的鞋子,更是一陣心酸,便從自己每個月才三十多塊錢的工資裡拿出20元,為陳志德買了一雙鞋子。

81年,內蒙女老師給學生花20元買了雙鞋,26年後,學生送她1套房

03

人世間總是靠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幫助才得以讓人流連。張秀榮作為老師,本可以不關注學生的生活情況,只需要抓好學生成績便已是一名稱職的老師,但她卻心甘情願為一位昔日教過的學生拿出大半個月的工資買鞋,只是因為看見學生腳上仍是一雙打滿了補丁的鞋子。此後,受到這種幫助的陳志德,他將這份來自老師的恩情放在心裡,絲毫不敢忘記。

畢業之後,事業有成的陳志德仍然記得師恩,正如當時張秀榮老師對自己的關注那般,他也時常關注著老師的近況。得知老師的生活仍然和幾十年前沒有差別的陳志德,便想用自己的能力去為老師做一些改變。就這樣,陳志德購買了一套房子,並當面將房產證等物件交給了自己的老師。

81年,內蒙女老師給學生花20元買了雙鞋,26年後,學生送她1套房

結語

1981年,內蒙古老師不忍學生穿著打滿補丁的鞋,拿出大半個月的工資買了一雙鞋贈送;26年後,被贈送鞋子的學生不忍看見老師仍然生活清貧,事業有成的他買了一套房贈送。這並非小說劇情,也並非電視劇劇情,正是發生在內蒙古的溫情故事,來自張秀榮和陳志德。我們都背過“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都背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很少人真正地將其貫徹。張秀榮不問回報,只顧著自己默默付出;陳志德記著老師的付出,只顧著默默回報,師恩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