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老”了,該怎麼辦?

編輯導語:如今時代變遷的很快,新品牌的崛起速度也很快,比如現在的完美日記、元氣森林等年輕品牌,跟隨如今時代的腳步;但一些老品牌就面臨著老化問題,一定要跟隨時代的腳步,勇於變化,適應現在的市場;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品牌老化的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品牌“老”了,該怎麼辦?

我們常常感概,這20年世界變化太快。

稍不留神,紅遍全球的巨頭就可能倒下(想想諾基亞);那些曾被寫進教科書的品牌,一旦不求新求變,不出2-3年也就過氣了(Zara、無印良品、海底撈都人氣下降的厲害)。

「品牌老化」成了不少企業主心裡明白卻又不願意面對的一個話題。

其實,

品牌老化了,起碼是有品牌的對不

?很多企業連品牌知名度都沒做起來呢。

隨著消費者的成長以及產品生命週期的不斷演變,

品牌的老化也是正常趨勢。

一般來說,品牌的發展的路徑是:起步——高速發展——穩定發展——逐漸走下坡路。

到了下圖示意的關鍵節點,就會有很多選擇;

是任由發展,逐漸走向Dying死亡的下坡路;還是開拓“第二曲線”重新開始?

品牌“老”了,該怎麼辦?

但,選擇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

猶豫的關鍵在“沉沒成本”上;

要重新開始一個新的品牌,之前的積累的品牌資產怎麼辦,現在的客戶會不會流失?現在雖然增長慢,但是還有收入,如果變了,萬一…

於是,很多企業想著稍微變一下就好,既然年輕人是消費主力,那麼換個更潮的logo、新穎的包裝、年輕的愛豆代言人並在抖音快手做直播…

但效果呢?一定不太好;大家想想,品牌煥新的成功故事,說來說去也就是中國李寧、百雀羚這些,十個手指頭都數的過來。

這裡面有幾個問題:

第一:

品牌老化是企業創新能力弱、商業模式落後、經營管理落伍的表徵

;如果想品牌長青,要先從戰略上著手,方向錯了,越努力,跑得再快也離終點越來越遠。

第二:雖說年輕人是有活力的,抓住年輕消費群體,品牌自然有了新能量;但是,

現在年輕人真的跟以前不一樣,想抓還不一定抓得住;

他們天然反權威,不喜歡被貼標籤,有獨立的觀點;用傳統思維模式、過去的產品形態做年輕人的生意,還不一定行得通。

第三:雖說

年輕人是消費主體,但是付費能力並不一定強,企業跟風追年輕人也許會失去更大的市場

下圖埃森哲2018年的《新消費新力量》報告,放在今天還是有參考價值:

品牌“老”了,該怎麼辦?

雖說社會活躍的主力是年輕人,但是消費群體是多樣的;

在很多行業,現在的消費中堅依然是中年甚至銀髮一族。

所以,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抓住目標客戶的需求,不斷創新與進步也許才是唯一出路(當然,老乾媽、茅臺這些品牌又老又牛的,我們學不來)。

今天我們簡單談談如何品牌煥發活力。這個話題很大,跟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都相關,每個公司情況也不一樣。僅僅提出幾個方向,開拓思路。

01 留存和拉新策略

品牌老化從客戶角度來看就是現有客戶成長了想走,怎樣留住?新客戶還沒有,怎麼吸引過來?

1。 留存,繼續服務現有客戶,減少流失

一個方法可能是嘗試透過會員制,增加客戶與品牌的粘性,忠實會員會隨著時間的沉澱更加有價值。

當然,這不是讓客戶買個終身白金卡就能留得住的,靠得是優質的產品以及有溫度的服務;來自瑞典的宜家家居就是個例子,各種年齡的使用者都是宜家的忠實使用者。

從1951年開始印刷《家居指南》,並開始以此與訂閱者(最初的會員雛形)建立溝通與聯絡;如今,70歲的宜家依然走在創新的路上。

品牌“老”了,該怎麼辦?

2。 拉新,吸引新人

最好的案例就是快樂肥宅水-可口可樂了,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可口可樂年輕的奧秘》中有提到:

“可口可樂的不僅僅對現有使用者作為唯一的對話物件,而是專注於使用者群的更新;透過深入的與新生代對話,增加話題性傳播內容,更有趣的活動,還有更酷的設計…讓品牌持續保持著活力。”

02 多品牌策略

在企業品牌規劃中,我也會常常建議有資金有實力的公司嘗試多品牌策略。

將產品品牌與公司品牌分開,新的品牌嘗試新的產品、面對新的市場、用新的運營模式。

說到多品牌,不得不服的是寶潔公司;旗下光洗頭水就有海飛絲、潘婷、沙宣等…針對不同細分人群的各種需求有不同的產品應對。

雖說這幾年被很多小而美的品牌搶了不少生意,海飛絲、潘婷也越來越下沉了,但是SKII、歐樂B等品牌一直蠻有活力的。

多品牌的好處是分散了風險,即便是嘗試不成功,對公司品牌沒有太大的影響,大不了再來過。

還有,如果原有品牌之前很強,曾經是不少人的記憶,那麼創立新品牌說不定還可以喚醒沉睡客戶,值得嘗試。

比如我們一代人的記憶必勝客、哈根達斯正在日漸老去;我認為正是嘗試多品牌的時候,等這代人都老去了,再有新的品牌已經沒有了之前的積累。

小米的紅米品牌就是多品牌精準定位帶來品牌觸底反彈,還有九毛九餐飲孵化出來的太二酸菜魚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品牌“老”了,該怎麼辦?

如果原有品牌已經到了衰退曲線的末端,那麼就更加應該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搏一搏;比如步步高智慧手機後來的vivo品牌的成功就是榜樣。

多品牌戰略的壞處是風險很大,相當於重新開了個公司

,萬一還不成功呢?

另外,新的團隊帶來的運營難度增加、成本高、和原有團隊的融合都不得不考慮,這些都是很多企業一直不敢嘗試的主要原因。

03 開發新市場、新客戶

如果不適合使用多品牌策略,可以嘗試尋找新的市場,開發新客戶。

業務拓展不但能給創新爭取時間,也能為品牌帶來活力甚至增值。

我所在的城市廣州有一家非常老字號的酒樓——陶陶居(也就100多年曆史);2015年之前,快要倒了,現在成了廣州排隊最火爆的餐廳(無論什麼時候去,平均等位也就100個號左右吧)。

品牌“老”了,該怎麼辦?

當然,這中間經營者換了,歸屬公司變了;但從結果來看,原來已經暮年的品牌又活過來了。

新陶陶居擺脫了在老城區開店的傳統,在鬧市區人氣最旺的Mall開店,目標客戶從街坊鄰居擴充套件到年輕人以及外地遊客;裝修時尚年輕,但又保留了老字號的傳統元素;菜品也是保留了粵菜經典之外,添加了年輕人喜歡的各種奶茶、焦糖布丁…

就算百年“老”品牌只要不斷求變,開拓新的消費群體,都可以在新的市場中煥發生機,更別說其他相對年輕的品牌了。

還有一些成熟品牌透過下沉市場或者開拓海外市場,獲取新的機會,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巨頭麥當勞、肯德基,還有前面說到的寶潔這些品牌,早就瞄準了巨大的中國三五線城市,一直很活躍。

國內品牌出海歸來的品牌比如飛躍、波司登等,搖身一變,成了潮牌。

04 靠創新產品翻身

在重返蘋果公司後的第一年,喬布斯推出了「非同凡想」廣告和iMac;這款色彩鮮豔的半透明家用電腦,成為蘋果“起死回生”的關鍵。

品牌“老”了,該怎麼辦?

iMac不再是米色的方形主機和顯示器、纏得一團糟的電線和厚厚的安裝手冊,而是一部友好的、生氣薄薄的裝置,手感順滑,賞心悅目。

當年的評價是這樣的:

“這不僅是近幾年來推出的外觀最酷的計算機,同時也是一個強有力的宣告,矽谷這家最初夢想公司終於不再夢遊了”、“iMac是一個行業的華麗轉身”、“喬布斯採用的是15年前一樣的策略-製造大受歡迎的產品,發動無比強大的營銷攻勢,這個策略曾經讓當時的蘋果公司大獲成功。”

iMac是蘋果新紀元的開端,更是履行了「非同凡想」的承諾。

一個產品

(現在大家叫爆品)

確實能給品牌帶來新生,

當然死磕產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專注與堅持缺一不可。

蘋果的產品從來沒有說目標客戶是年輕人,但是“酷”、“超出想象”、“科技感”等內涵一直吸引著全球各地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品牌也始終有著澎湃活力。

05 品牌形象升級

如果產品本身很好,但是是因為品牌形象有點過時、包裝有點陳舊,可以透過煥新賦予新的內涵。

最好的例子就是有著600年曆史的故宮的品牌升級了,現在的故宮已經成了新晉“網紅”、超級IP。

品牌“老”了,該怎麼辦?

不但是文創產品,開啟故宮的網站,撲面而來的就是傳統與創新的極致融合(想想我們很多公司的網站,真的是太不講究了。)

故宮現在成了年輕人心中最潮的文創形象,品牌年輕嗎?當然。

這個話題我在《品牌升級就是換個logo?》有談到:“品牌好久已經沒在市場上沒聲音了,這時候有必要重新喚起消費者/使用者的認知;再或者品牌在衰退週期中,需要尋求第二曲線增長,這個時候做品牌升級也是好時機。”

不過品牌形象升級之前,必須戰略先行,制定產品規劃並與消費者、合作伙伴、員工溝通,這樣的品牌升級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06 營銷方式創新

幾年前阿迪達斯復古Stansmith小白鞋的成功就是透過KOL、COL的口碑瘋傳以及傳說中的飢餓營銷再次翻紅。

很多品牌落伍的原因是因為消費者變了,營銷通路變了,但是企業還是在用原來的方式做推廣(下面這個圖雖然是2008年的,但是放到今天依然適用)。

大家可以感受到的營銷的方式的演變過程是:個人推銷——電視廣告——品牌IP——KOL代言——口碑以及自傳播…

品牌“老”了,該怎麼辦?

現在還不積極擁抱社交媒體、把客戶體驗做到極致的公司必然會失去機會。

07 組織創新

最後,但是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品牌要變得有活力,組織也必須做調整

雖然很多40-50歲的人偶爾也用抖音,成為B站的後浪…

但是一箇中年人能完全理解並接受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特別是那些對二次元、彈幕、喝奶茶、打遊戲等骨子裡都排斥的中年人,就別想著去幕前指導產品設計、品牌傳播了。

讓年輕人去跟年輕人對話吧!

當然,如果能夠發揮年輕人的執行力、創新力再加上有經驗的管理者的戰略思考以及全域性的把控,這樣的組合戰鬥力最強。

一些管理者自以為了解年輕人,但是內心抵制變化,在做決定的時候又回到傳統的思維方式;用原來的流程、原來的模式,只為品牌換上新的外衣,便想著去應對已經變化了的市場。

這樣的嘗試是一場必輸的賭博。

品牌的創新,離不開深入地洞悉目標客戶,不斷打磨產品,擁抱營銷方式的變化,用新的組織去應對新的市場…

以上,希望有所啟發。

終身學習者,樂於思考與分享,關注成長型公司的營銷戰略、產品營銷、使用者運營等相關領域。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