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考古發現: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霸陵 這一發現糾正「霸陵在鳳凰嘴」700年來的謬誤

「本文來源:華商報」

重大考古發現: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霸陵 這一發現糾正「霸陵在鳳凰嘴」700年來的謬誤

重大考古發現: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霸陵 這一發現糾正「霸陵在鳳凰嘴」700年來的謬誤

12月14日上午,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考古中國』重大專案重要進展工作會上傳出重大考古訊息:確定西安白鹿原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霸陵,而非史料記載的鳳凰嘴下。

元代以來,史料記載文帝霸陵位於鳳凰嘴下,這一錯距今有700年。

排除鳳凰嘴的依據是什麼?又有何證據證實霸陵就是江村大墓?此次考古發現的意義在哪裡?

漢文帝其人

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三位皇帝(含西漢前少帝、後少帝劉弘為第五代皇帝)。漢高帝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異母弟,母為薄姬。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代王。漢高帝去世後,呂后臨朝稱制,漢惠帝英年早逝,諸呂掌握朝中大權。呂后去世後,大臣迎立代王劉恆繼位,史稱漢文帝。他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節儉樸素,廢除肉刑,開啟“文景之治”的發端。

漢文帝曾經親自為母親薄太后嘗藥,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竇皇后其人

孝文竇皇后,名竇姬。漢惠帝時,入宮伺候呂后,後被賜予當時的代王劉恆,隨行代國,甘苦與共。漢文帝劉恆即位後,冊立為皇后長子漢景帝劉啟。漢景帝即位後,尊為皇太后。建元元年(前141年)漢武帝即位後,尊其為太皇太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去世,與漢文帝合葬於霸陵。

薄太后其人

薄太后,名薄姬,是漢高祖劉邦的嬪妃、漢文帝劉恆的生母。劉恆即位,尊薄姬為太后,史稱薄皇太后。

薄姬原是項羽部將魏豹的妻子,魏豹被韓信擊敗之後,薄姬被召入漢宮,生下劉恆。劉恆八歲時被封為代王。劉邦駕崩後,薄姬從其子到代就國。

呂后去世後,大臣迎立代王劉恆為皇帝,尊薄氏為皇太后。 綜合

為何排除“鳳凰嘴”?

多次在此大範圍探查

並未發現漢代陵墓遺存

江村大墓位於西安市東郊白鹿原西端,北距傳統認為的鳳凰嘴霸陵約2100米,東距竇皇后陵800米,為霸陵陵區範圍內的重要墓葬遺存。

對霸陵,此前曾進行過多次考古工作,21世紀初,發現了江村大墓及其陪葬坑等,為確定霸陵的具體位置提供了重要線索。

最近的考古工作自2017年至今,勘探發現了江村大墓的“石圍界”及霸陵的外陵園牆,以及建築遺址、陶窯等,發掘了江村北陶窯遺址、江村大墓外藏坑、南陵外藏坑、慄家村漢墓等,出土各類陶俑1000多件,金、銀、銅、鐵、陶質文物3000餘件,取得了豐碩成果。

文獻記載,漢文帝霸陵在“鳳凰嘴”,因此考古人員採用考古勘探、地質探測等多種技術手段,多次對其進行了大範圍的細緻探查,除“鳳凰嘴”下的10餘塊明、清碑石外,並未發現漢代陵墓遺存。

隨即考古人員對北距“鳳凰嘴”約2000米的竇皇后陵進行了考古勘探。竇皇后陵現存“覆鬥狀”封土,高28米,墓葬形制為“亞”字形,其中東墓道最長,勘探長度77米,寬6—23米。因墓室上壓封土,勘探困難,情況不詳。竇皇后陵封土外圍分佈有10多座外藏坑,平面呈長條形,最長者54米,短者僅5。2米,寬度多在4米左右。勘探發現,竇皇后陵四面有夯牆遺址,中間位置為門址,西北角有一處夯土基址。

歷史謬誤從何而來?

文帝死後,不少史書中都有對於霸陵的記載,但是具體位置並不明確。《水經注》曾經明確記載,漢文帝陵在白鹿原上,但沒有提具體的地址。

直到元代,學者駱天驤在其編撰的《類編長安志》中記述:“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門東四十里白鹿原北鳳凰嘴下”。鳳凰嘴金字塔的外形與其他帝王陵墓的封土十分相似。

直到2011年,在國家文物局大遺址考古工作中,陝西省和西安市的考古專家就對鳳凰嘴展開了調查勘探。然而,經過一個多月的勘探,工作人員在鳳凰嘴沒有發現人工開鑿過的痕跡。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朱晨露說:“比方說我們所見漢陵的這種填土中的五花土,還有相關的夯土,或者說哪怕有建築材料,都沒有發現。”

緊接著,工作人員又進行了第二次考古勘探,耗費了近半年的時間,仍然一無所獲。

考古專家隨後又請來了陝西的一家地礦企業,透過地磁雷達、高密度電阻法、測氡法等現代化的手段對鳳凰嘴進行勘測。然而,所有的勘測結果都顯示,這個千百年來被認為是帝王陵墓的地方,竟然沒有發現任何古墓的痕跡。

如何確認江村大墓?

陵園牆址被發現和竇皇后陵在一起

根據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此前的工作成果,考古人員重點複核勘探了江村大墓及外圍區域。

江村大墓東距竇皇后陵約800米,墓葬形制為“亞”字形,地表無封土,墓室邊長73米、深30餘米,東墓道最長,約135米,南北寬約10—40米。墓室四周有115座外藏坑,平面形制多為長條形。其西南角發現的38座外藏坑規模較小。江村大墓外圍有卵石鋪砌的陵園設施(暫名“石圍界”),邊長約390多米,寬1。5米,石圍界外側四面正中有門址。在江村大墓、竇皇后陵外圍還透過勘探、試掘發現了夯牆遺址,東西殘長1200餘米,南北寬863米,牆寬約3。5米,應為江村大墓和竇皇后陵的外陵園牆址。

附近發現多處外葬坑和陪葬墓

在外園牆以內,江村大墓東、西兩側發現兩組外藏坑,東側共有14排22座,西側僅有1座;其北側探出建築遺址1處;竇皇后陵周邊也有3處建築遺址。另外,在江村大墓和竇皇后陵之間發現一座“甲”字形墓葬,通長54米,墓室邊長19米,深13米。

除此之外,考古人員還在外陵園西、南兩側各探明小型外藏坑一組。在江村大墓西北約500—1000米區域(即江村周邊),探出陶窯遺址40多處。

勘探成果表明,江村大墓西、北3000—4000米的區域內分佈有數十座“甲”字形大型漢墓,目前發現3組20多座。這些墓葬長36—64米,墓室邊長在11—20米之間,深11。5—17。3米。根據其位置與規模來看,這些墓葬應為霸陵陪葬墓。

和周邊遺蹟形成較為完整的陵區

根據以上成果來看,江村大墓及其周邊的遺蹟,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陵區,與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等西漢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佈局相似,整體規模相當,並有顯而易見的發展演變軌跡。結合文獻記載,考古人員認為江村大墓應為漢文帝霸陵。

發現建造霸陵時的陶窯遺址

考古發掘中發現了陶窯遺址、江村大墓外藏坑、陪葬墓。

2017—2018年,為配合基本建設工程,考古人員對位於江村大墓西北1600米處的一組陶窯遺址進行了發掘。這批陶窯共有17座,可分為6組,一般2—5座共用一個操作間。操作間南北長5—13米,寬4米左右。陶窯由火門、火膛、窯室、煙囪構成,通長5米左右,寬0。8—3。0米。遺址內清理出土大量漢代板瓦、筒瓦、瓦當,幾何紋方磚,陶水管等建築材料殘件,以及陶罐、陶壺、陶缽、陶盆等。根據其位置及出土遺物多為漢初的情況來看,這批陶窯應當是為霸陵營建燒製建築材料的作坊遺址。

外藏坑發現多枚明器官印

以及塑衣陶俑、著衣式陶俑

2017年開始,考古人員對江村大墓東北、西南區域的8座外藏坑進行了考古發掘。其中位於西南角的兩座小型外藏坑為長方形豎穴土壙形制,長3。5米,寬2米,深7。5—9米,坑內清理出馬骨一具,另有塑衣陶俑、陶盆、陶罐等各1件。其餘外藏坑均為帶斜坡道的豎穴土壙,坑內遺存主要有:著衣式陶俑(個別戴有刑具)、陶器、鐵器、銅器,以及漆木器遺蹟等。值得一提的是外藏坑中還清理出“中司空印”“中司空丞”“山官”“倉印”“廄廥”等明器官印多枚。

出土玉衣片、伎樂俑、陶編鐘、編磬等

2018—2019年,為配合基本建設發掘了江村大墓西南約3900米處的23座漢墓,其中4座“甲”字形大墓,均為豎穴木槨結構,最大者全長54米,墓室東西長20米,寬18米,深16米。該墓雖被盜嚴重,但仍清理出土玉衣片2000多枚,以及伎樂俑、陶編鐘、編磬等珍貴文物200餘件。另外,其他墓葬還出土了帶有“襄城家”銘文的銅鋗等文物。

還有這些發現

薄太后南陵發現原大木車 還有金絲猴、丹頂鶴骨骸

考古人員還對漢文帝劉恆生母薄太后的南陵進行了考古勘探,併發掘了南陵封土西側的3座外藏坑,以及南陵西北小型外藏坑發掘39座。

薄太后南陵位於西安市灞橋區狄寨街道鮑旗寨村西北,北距江村大墓約2000米。經勘探發現,南陵墓室向東偏離封土,墓葬形制亦為“亞”字形。封土周圍有20座外藏坑。墓室東、北兩側有3處建築遺址。在封土西北約200米處還探出380餘座小型外藏坑。南陵外圍也發現了石圍界。

南陵發掘了封土西側的3座外藏坑,其中1號坑清理出土塑衣彩繪陶俑160多件,金、銀、銅製車馬器200餘件,陶罐、鐵釜、銅環等文物百餘件。另外,還出土“長信廄印”“長信廄丞”等銅印、封泥多枚。2號坑僅發掘東半部分20米,清理出土原大木車遺蹟兩處,原大銅製車馬器上百件。從木車遺蹟和車馬器擺放的情況來看,推測至少放置3—4輛木車。

南陵西北小型外藏坑發掘39座,目前探方表土已全部揭取完畢,正在發掘坑內填土,個別埋藏較淺者已露出底部陶棺,內有動物骨架一具,初步鑑定其種類有金絲猴、丹頂鶴、烏龜等。

意義重大

解決了西漢十一陵的名位問題

據介紹,本次考古工作的重要意義在於,否定了“鳳凰嘴”為漢文帝霸陵的傳統認識,確定了漢文帝霸陵的準確位置,解決了西漢十一陵的名位問題。包括漢文帝霸陵在內的西漢帝陵規模、形制、佈局及內涵的基本掌握,為西漢帝陵制度形成與發展演變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考古資料,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霸陵的雙重陵園、帝陵居中、象徵官署機構的外藏坑圍繞帝陵佈局等,均為西漢帝陵中最早出現,表明了皇帝獨尊、中央集權的西漢帝國政治理念的初步確立;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長陵、安陵的“無為而治”,下啟陽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獨尊儒術”,是西漢帝陵制度發展演變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折射出西漢帝國國家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

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他帶字文物等,證實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現實中的西漢帝國”的建設理念。眾多帶有草原風格的金銀器是先秦兩漢時期農牧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直接證據,見證了中華文明由“多元”到“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

如今已經確定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霸陵,接下來該如何進行保護、展示和利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漢陵考古隊隊長馬永嬴在彙報中介紹,接下來考古部門將及時提供漢文帝霸陵陵區,特別是江村大墓的最新考古資料及相關建議,協助規劃編制單位、地方政府劃定科學合理的保護範圍,以促使其儘快公佈漢文帝霸陵、薄太后南陵的保護規劃。同時將敦促地方文物行政管理機構,加強霸陵陵區的巡查與監管,使霸陵、南陵的文物遺址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

背後故事

要從多年前盜墓案說起

江村大墓沒有高大封土,在考古現場,根本看不出這裡有一座大墓。它進入考古人員的視線,還要從多年前的一起盜墓案說起。

2002年,發生在美國的一次拍賣會,第一次把江村大墓推到了中國考古學家面前。6件從這裡被盜出境的西漢黑陶俑出現在美國索斯比拍賣行的拍賣圖錄上,即將被拍賣。我國政府透過外交途徑,及時進行了交涉。

經過多方努力,這6件陶俑於2003年回到西安。隨後,相關部門對這6件陶俑的來歷展開了調查,最終確定是盜墓分子從江村古墓盜掘的。

2006年,考古人員對這裡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結果讓考古人員大吃一驚,這裡竟然隱藏著一座有著四條墓道的亞字型大墓。那麼,這座大墓的主人又是誰呢?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永贏說:“當時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不是陪葬霸陵的竇太主的墓葬。竇太主是竇皇后和漢文帝的女兒,地位比較高,史書明確記載說她陪葬霸陵了,當時懷疑是她的墓。”

進一步考古勘探發現,江村大墓東西墓道總長度達250米,從墓葬形制來講屬於頂級配置,超越了公主甚至諸侯王。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永贏說:“‘亞’字形在古代社會實際上主要是帝王來用。墓葬邊長70多米,東邊墓道達100多米,除了皇帝墓之外,其他的包括諸侯王,也就是30米到50米、60米這麼一個情況。”

雖然也有人猜測江村大墓有可能就是漢文帝霸陵,但自元代以來的相關記載和考證,普遍認為漢文帝霸陵在江村大墓以北兩公里的鳳凰嘴。沒有確鑿證據,誰也不敢說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霸陵。

考古學家焦南峰說:“我們考古有個規矩,你要有疑問,你要發表你的文章的時候,你就必須有一系列的證據。心裡邊想的這可能就是霸陵,實際上結論那個時候大家心裡都清楚,但是要透過一系列的工作來證實這點。”

在沒有確認墓主人身份之前,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這處墓葬一直被稱之為“江村大墓”。考古隊員透過精細發掘和縝密分析,最終判斷出“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的霸陵。 據央視

史上最節儉皇帝

陵墓沒封土 尺寸也最小

《陝西帝王陵》的作者、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雙懷說,漢文帝劉恆的陵墓沒有封土,主要是出於防盜的考慮,其次也是為了彰顯節儉的美德。

大臣的話讓他更注重節儉

漢文帝劉恆最初希望把自己的陵墓修得很堅固。選好墓址他去看了,很傷感,擔心將來他要死亡,害怕他的墓被盜。他說:“以北山石為槨,用紵絮斫陳漆其間,豈可動哉!”意思是用石頭為槨,然後麻紵來加固,這樣就安全了。廷尉張釋之說:“使其中有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就是說,你如果在裡面放了很多珠寶等好的東西,就是做得再好也會被人盜掘。如果不放重要的東西和金銀珠寶,別人就不會盜掘。後來漢文帝就想通了,就提倡給他修墳墓的時候要節儉,不要改變地形,要“因山為陵”,不要起封土堆。這樣一來可以節省勞力,另一方面向世人表示,地宮裡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就可以起到防盜的效果。

霸陵墓比其他漢陵要小一些

由於陵墓是事先修好的,所以漢文帝死了之後七天葬禮就辦完了,當時埋葬的時候有31000多人。而唐代帝王是死了之後才修陵,需要一年的時間,所以需要放一年才葬。

漢文帝在臨死時說,要用瓦器也就是陶器來給他做陪葬,不要放金銀。但他死了之後,漢景帝在埋葬他的時候還是在裡面放了金銀器的。所以他自己雖然提倡節儉,但實際上他的兒子為提倡孝道,沒有完全按他的意志來,在裡面也放了很多東西,所以才會被盜了。

漢文帝以有德而著稱,在位時也的確是提倡節儉的,這在他的陵墓上也有體現。考古資料顯示,霸陵墓比其他漢陵要小一些,不僅沒有封土,而且地下的宮殿也比較矮小。漢代帝王陵墓,邊長一般是400多米,霸陵只有390多米。應當說他是漢代最節儉的皇帝了,也可以稱得上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之一。

鳳凰嘴那裡可能是他的陵廟

過去人們理解漢文帝“因山為陵”是把陵墓建在山裡頭。其實是在一個高地土包上向下挖墓室,之後再把它填平,也就是採用了西周“不樹不封”的方法。但這樣建成以後陵墓仍是有陵園的,叫“聖德園”,四面有門,門有闕,但裡面沒有封土堆。西漢滅亡後,這個陵園沒人管了,門闕倒塌後就沒標誌了,後來就找不到地方了。因為文獻中說他是“因山為陵”,後人可能因此把位置找到了鳳凰嘴那一塊,認為那裡是他的陵墓。其實那裡可能是他的陵廟,因為人們經常在那地方祭祀,所以歷朝歷代都認為那地方可能是他的陵墓。

西漢滅亡後,霸陵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宋代以後,人們找不到他的墓所,便在陵廟舊址祭祀他。時間長了,就誤認為那裡是霸陵之所在。

陪葬器物都不是實物大小

劉恆有多節儉?考古學家焦南峰:“第一個是陶俑,它的陪葬器物都是三分之一尺寸的,不是實用器大小;再一個就是出土的高等級的,特別是金銀裝飾的器物很少。相反我們在南陵,也就是他母親的陵出土的車馬都是實用的,然後車馬上的裝飾有很多金器,鎦金器,製作的明顯好於帝陵。我們討論最後結果是文帝自己節儉,但是給他媽媽要埋好東西,也就是說孝順,從私德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君王。”

此外,劉恆的孝順是出了名的,二十四孝中的“親嘗湯藥”講的就是他的故事:母親薄太后患了重病,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藥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嚐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

漢文帝在位期間,降低田租和賦稅,減輕徭役,奉行的是漢初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不過,考古專家在對霸陵的考古研究時發現,霸陵的雙重陵園格局,象徵官署機構的外藏坑圍繞帝陵等佈局,均為西漢帝陵中最早出現,專家介紹,這些都表明在漢文帝時期已經有了儒家思想的初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