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痛苦?痛苦的這3種常見型別,你會化解嗎?

次第花開——關於痛苦

承認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觀消極,實則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純粹當做一種負面經歷,總在想方設法避免它,或者認為痛苦是一種失敗的表現,要是自己能力足夠,一切都擺得平,就不會有痛苦。如果你這樣想,毫無疑問,當問題、挫折出現時,你會感到分外壓抑、焦慮和不公平。“為什麼倒黴的都是我?”“憑什麼讓我受這些苦?”

你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無辜,最可憐的人。或者你跳起來指責、抱怨,說:“這都怪某某人,如果不是他那樣做,我就不會有這些問題。”這樣做也許能暫時緩解焦慮和恐懼,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某些情況下,逃避反而會加重我們的焦慮和恐懼,缺乏對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們脆弱不堪,打擊、挫敗接二連三,生活真的變得比較慘。

人為什麼會痛苦?痛苦的這3種常見型別,你會化解嗎?

反過來,如果我們認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來如此,我們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無謂的糾纏和分分憤憤不平的情緒中。這種情緒只會增加挫敗感和怨氣,卻絲毫不能幫助我們富有建設性的應對生活的難題。

某些情況下,我們能夠利用自己對痛苦的熟知,透過破壞其形成的條件去阻止某項痛苦生成。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瞭解生活中很多局面,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也不是事到臨頭能改變的。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動都無法阻止果報的顯現。如果痛苦尷尬在所難免,我們最好讓自己有所準備,這樣做的好處是,雖然該面對的問題還得面對,該經歷的還得經歷,我們卻不在那樣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額外的恐懼和焦慮。

寂天菩薩曾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中不可能完美無缺,或總是稱心如意。由於這個見地,我們終於可以放鬆下來,不再急於逃避和指責,甚至不再想盡辦法化解,因為我們知道,只要有這個身體在,我們就必定經歷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裡還有貪執、嗔恨、困惑、傲慢,我們就必定感受到痛苦。

人為什麼會痛苦?痛苦的這3種常見型別,你會化解嗎?

痛苦

作者說:

當年釋迦牟尼宣講法要,首先演講的是“苦”。

作者認為,痛苦是輪迴生命的常態,如果對痛苦沒有正確、深入的認識,也就不會尋求解脫,所以作者也先讓我們認識“苦”。

佛經上把痛苦分為三大類:苦苦、變苦和行苦。

苦苦

是顯而易見的、不折不扣的痛苦。

比如身體和精神的創傷、病痛、恐懼、生離死別等。

變苦

是指包含著日後的痛苦的快樂。

比如,過度的吃喝玩樂所帶來的不良後果;相聚隱含著分離的痛苦;年輕的快樂裡隱含著衰老的痛苦……基本上,人們生活中每一項快樂都含帶著日後的痛苦。

行苦

是一種更深刻也更加細微的痛苦。

它是指陷於輪迴的眾生整個存在狀態的無奈和不圓滿。

具體而言,人間的痛苦又分為八種:

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不欲臨。

作者指出,

只要我們有這個身體在,我們就必定經歷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裡還有貪執、嗔恨、困惑、傲慢,我們就必定感受痛苦。

人為什麼會痛苦?痛苦的這3種常見型別,你會化解嗎?

痛苦的根源

那麼,面對人生中種種無處可逃的痛苦,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解脫之道呢?作者說,

痛苦和快樂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們都有各自形成的原因和條件

。所以,作者進一步帶我們認識痛苦的根源。

佛佗說:一切痛苦的根源在於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誤解,執幻為實。

這個“幻”,實際上指的是佛教的術語說的“無我”和“無常”,也就是說,

萬事萬物皆依賴內在和外在條件一刻不停地生滅,不具有固有性和恆常性。

無我。是指任何事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有是沒有永恆、固有、實存的性質。

就拿我們人體來說,跟世間所有的物體一樣,都可以一再分解,由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塵”組成。

無我只是事物普遍具有性質,它本質不好也不壞,只是因為人們堅持認為事物是固有的、實存的,人們相信有一個絕對存在的“我”,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想法、我的房子,我的朋友……並且認為只有這樣,人生才有立足點,才會幸福,所以極力抗拒“無我”的觀點。

無常。時間剎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來,花開花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每個人的生活充滿起伏變化,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中,這就是無常。

人們常常誤以為無常帶來了痛苦,作者指出,實際上

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對無常的恐懼。克服這種恐懼有兩種辦法,一是熟悉無常,二是瞭解恐懼無常的原因。

事實上,我們越是不敢正視無常,我們對它就越是恐懼。當我們瞭解無常以後,就會發現無常並非總是帶來令人痛苦的東西,如果沒有無常,生病的身體永遠沒有痊癒的時候,離別的人再也不能相聚,黑夜永遠也盼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遠也快樂不起來。

人為什麼會痛苦?痛苦的這3種常見型別,你會化解嗎?

很多時候,人們會習慣性忽視無常,總認為來日方長,把很多重要的事都推到以後再做。但正如藏族人常說的一句話:

“明天或來世誰先到,我們並不清楚。”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把握當下,不要凡事都總是“等以後再說。”

作者說,我們要真正認識無常,就要完全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見,用謙卑的心態去領會。

當玉樹地震發生後,有些弟子問作者,為什麼在全民信佛,寺廟遍佈的藏區也會發生這樣的災難?

作者解釋說,佛佗希望我們明瞭: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會耗盡,都是無常的,沒有例外。

所以,

並不存在某些人、某些物、某些現象理所當然比其他人、物、現象更具有恆常性的情況。

即使是佛陀本人也示現了疾病、衰老和圓寂。

作者說,如果我們能認識到,這世界並不是只有自己在不斷地失去,不是隻有自己會變衰老,不只是自己一個人不稱心如意,那我們就會懂得很多事情都不可強求。

如果我們承認無常和無我是生命的規律並接受它,我們就會慢慢放鬆下來,並放下執念。

雖然作者在這本書向我們指出,解脫痛苦之道是修行,但對於我們這些暫時不具備條件皈依佛教教的讀者,把修行的方法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解除我們現實的困惑或煩惱,也是得益非淺的。

在書中還解釋了很多關於佛法的概念,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

人為什麼會痛苦?痛苦的這3種常見型別,你會化解嗎?

關於疾病

:堪布認為,很多情況下,疾病會成為我們培養菩提心和出離心的好機會。

藉由生病而認識到與生俱來的脆弱、憂苦,由此生出出離心,或推已及人,由此生起悲憫之心,同樣也是修行。

安樂

:怎樣才能安樂?放下執著就會安樂。在這點上,作者給我們指出獲得安樂的方法是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他說:

把快樂寄託在向外馳求上,就像喝鹽水解渴一樣,得到的越多越不滿足。

我們要隨時隨地覺察自己的身心,安住在負面情緒中,而不是壓制它,能幫助我們培養出菩提心。

因果

:一方面,每個人的果報,都與其造作的因緣有關,不會有錯漏。另一方面,

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眾多因果關係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的思想會指導人的行為,而人的行為的結果是改變其生存的外部環境,每個災難背後總能看到人的身心活動所產生的關鍵影響。

作者由此指出人類合作共存的重要性,他認為這不僅是出於良善的願望,更是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輪迴

:堪布說,對於輪迴半信半疑的人們,不妨採取“科學”的態度,承認自己不知道輪迴是否存在,同時不排斥瞭解更多關於輪迴的知識。畢竟從古至今還沒有哪位聖哲否認過輪迴的存在,你也沒必要急於下一個石破天驚的結論。

出離心

:在現實生活中,輪迴也是一種慣性,不斷改變習慣,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停下來,這就是出離。

我們習慣地緊緊抓住一切不放鬆,我們習慣趨利避害、推卸責任、自以為是、執著一切外在的東西。我們的初衷是讓自己免於痛苦,得到安適,而實際做的是卻是用一種痛苦代替另一種痛苦。

痛苦由執著而來,所以我們要改變的是執著的習慣。

願菩提心

:菩提心是以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為基礎的。

慈心

,是希望所有眾生都快樂。

悲心

,是希望所有眾生都遠離痛苦。

為別人的成功、健康、善舉、快樂等而高興就是

隨喜

自然平等地對待眾生,包容一切,毫無偏見,就是

舍無量心

行菩提心

:用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等六種有力的方法攝持自己的行為,以幫忙實現菩提心的願望,這就是行菩提心。這六種行為看似只與修行佛法的人有關,但我們透過仔細閱讀作者的解釋,就會明白這些行為對任何人都有啟示:

捨棄貪執;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保持正念、持有一顆開放、柔軟的心;歡歡喜喜地求知;捨棄散亂,安住當下;內心極度開放、清明等。

人為什麼會痛苦?痛苦的這3種常見型別,你會化解嗎?

三、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瞭解了痛苦的來源,我們只是有了一張藥方,但並沒有真正抓到可以解決痛苦的藥材。

想要真正解決痛苦、獲得解脫,需要把認清“無常”的真相,並且將“無我”的概念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希阿榮博堪布在《次第花開》 這本書中說過一個故事:

他的一位弟子,有次不小心割破了手指,痛得倒吸一口涼氣。然後自言自語地說:“我執真強!”

堪布說,弟子的這句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所以,在談到解決痛苦的方法時,堪布說:

“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感到痛苦時,就對自己說這是我執,而不要把它當成什麼大不了的事。這能幫助我們更輕鬆地面對、承受痛苦。

很多時候,我們傾向於把當下純粹的苦受擴大,演繹成悲慘的故事,甚至是連續劇,摻雜進太多不相干的情節、評判和議論。”

舉個例子,有的人在切菜的時候,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他並沒有及時地進行包紮傷口,也沒有上述這位弟子的心態。

而且引發了一系列的負面情緒,一開始只是覺得太疼了,抱怨自己怎麼這麼不幸?接下來又聯想到可能會破傷風,萬一破傷風了,有個三長兩短,家人怎麼辦?他還有很多事情還沒有去做……

這個例子可能有點誇張,但是,人的很多痛苦其實就是這麼演變而來的。

很多時候,有些事明明可以看得開一點,但是,很多人卻總喜歡跟自己過不去,把結果想得很糟,讓自己一步步陷入痛苦之中。

即使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想要直接斷絕痛苦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在痛苦襲來的時候,學會寬慰自己。

人為什麼會痛苦?痛苦的這3種常見型別,你會化解嗎?

堪布在《次第花開》 這本書中也提出了兩個觀點:

① 利用“無我”減弱對外物的貪執。

鑽石和石墨都是碳原子構成的,可是,在世人眼中,它們的價值卻截然不同。

如果我們常常把自己的這些“貪執”投射在物體上,分出貴賤美醜,那麼,就很容易被調動了情緒,深陷痛苦之中。

所以,想從痛苦的泥潭中脫離出來,就要儘可能去掉“我”的概念,就像手指受傷了,不要想著是“我”受傷了,而是肉體的某個部位出了問題而已,停止那些豐富的聯想和臆測。

② 相信因果律。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規律,在佛法之中也有一個信仰,叫做“因果律”。

堪布說:

“人們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會產生相應的後果,有些行為的後果很快顯現,而有些行為卻要等很久以後才能看到它的結果。

就像野草的種子播進土裡不久就會長出草來,而青稞播種後卻要等來年才開花結果。”

有時候你付出了很多,卻一直沒有得到回報,可能會覺得非常痛苦。

這個時候,如果能用“因果律”寬慰自己,就會好很多了。比如說,認可自己已經盡力播種的事實,至於結果,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呈現,但是,也不要絕望,而是給它一些發芽的時間,在等待的時候,繼續播種。你想要的東西終究不會遲到。

人的痛苦無窮無盡,根本無法根除,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認清“無常”的真相,承認一切都在變化當中,不要執著於追求不變的東西,這樣才能少一分痛苦和焦慮。同時,還要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無我”的概念,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去給各種事物貼上標籤,只有這樣,才能在痛苦來襲時,撫平自己的思緒,活得自在一些。

人為什麼會痛苦?痛苦的這3種常見型別,你會化解嗎?

《次第花開》是一本值得反覆仔細閱讀的好書,它能讓我們時常處在焦躁不安的心安靜下來。

書中還有很多精闢的內容,有很多讓人茅舍頓開的、充滿智慧和哲理的理論,建議對佛法有興趣的,或是對人生充滿困惑的人們都來讀讀這本書,透過領悟這本書的智慧,從而讓我們的心變得更加喜悅和自在。

人為什麼會痛苦?痛苦的這3種常見型別,你會化解嗎?

國FQ 次第花開 透過佛法看世界 愛是慈悲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