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統文化,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在繼承國學、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個問題上,存在很多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如下是結合見聞總結了一下共性的問題,希望國學愛好者,傳統文化愛好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學習傳統文化,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一、盲目崇拜

這種崇拜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古人的崇拜,一方面是對所謂的“國學大師”的崇拜。尤其表現在對孔子、秦始皇等標誌性文化形象的崇拜,這種崇拜並非建立在“基本瞭解”的情況下的“崇敬和佩服”;而是建立在一知半解的情形下,具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

對於這種個人崇拜,我們要堅決地進行批評。崇拜者往往片面地誇大個人在歷史中的實際作用,過度抬高被崇拜者的實際歷史地位。一方面導致後人不能正確地認識歷史,另一方面會滋生迷信思想。比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假設沒有孔子,少正卯的私學水平也不見得比孔子差。禮崩樂壞,原本只有諸侯大夫可以學習的知識被沒有封地的“士”帶到了“士子”這個階層,從而使得學問得以傳播,孔子在這個問題上是有所建樹的,但不至於離開他地球就不轉了。我們還應該客觀地認識到一個現實,在“白話文”沒有得到推廣之前,文盲率高達90%,讀書人是少之又少的存在。

二、穿鑿附會

這個問題一般體現在經典閱讀上面,古人自有自己的邏輯和思想,傳統文化可以作為“自在系統”和“解釋系統”兩個方面來理解。所謂的“自在系統”就是古人自己的著述,而“解釋系統”是後人對前人著作的解釋,漢代興起的“註釋”,唐宋興起的“疏義”都屬於解釋系統。這裡面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註疏的人,不一定讀懂了原著,註釋的意思未必是作者的本意。

穿鑿,說的是道理不通的地方,硬是要往通的講。附會,說的是把不相干的東西,硬是往一起湊。因為我們距離先秦諸子已經兩千多年了,有些書在流傳中存在一些謄抄的錯誤,讀不通全文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些“學問家”認為如果解釋不通,可能是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客觀問題,於是把講不通的道理按照自己的邏輯硬是講的“自圓其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生拉硬扯套入很多毫不相干的概念。最後的解讀,既不符合作者本意,又違背了註釋者的初衷。

學習傳統文化,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三、過度拆解

這也是閱讀經典的著作的常見問題,從小時候做“閱讀理解”的時候就已經存在這種苗頭了,長大後又用在經典著作閱讀上面。雖然每個漢字,都有很多不同的意思,組成的每個句子也會存在幾種不同的解釋。但是作為寫書的作者,他會在寫一句話的時候,既表達這個意思,又表達那個意思嗎?除了極少數的“一語雙關”的用法之外,絕大多數的著作,尤其是思想類、文化類、哲學類的著作根本用不上這種修辭手法。

不能完全讀懂、理解古代經典,除了主觀上的個人能力之外,還有很多客觀因素。比如有些古字失傳了,今人根本不知道怎麼讀,究竟是什麼意思。有些書在流傳中抄錯了,漏抄了;有的書本身失傳了,後人整理各種片段有生拼硬湊起來了。很多客觀原因是無法解決的,也就註定了沒有人可以完全讀懂一本古書。敢這麼講話的,基本上都是江湖騙子。再從另一角度來說,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完全讀懂一本書,只需要找到文字的內在邏輯,找到作者思想的一致性,就算是讀懂了,而不需要尋章摘句的把每一句話都弄出好幾種意思來。孔子說“一以貫之”,我們找到那個“一”就可以了。

四、一概而論

這是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問題,要麼是認為傳統文化都是糟粕,要全面擁抱西方文明;要麼是認為傳統文化全是精華,要全部繼承並抵制西方文化。這兩種態度都是要不得的。

除了這種“宏觀大論”之外,還有在具體領域上也存在“一概而論”的問題。有人認為孔子是黑暗的舊社會代表,有人認為孔子是文化的明日之星。這種態度同樣要不得。

對待傳統文化、對待西方文化,我們要有個基本態度。不能全拋棄、全抵制,而是需要辯證的看待問題,符合時代潮流,符合人民基本文化訴求的內容都可以批判性地進行吸收和學習。我們都知道傳統文化是少數人的“精英文化”,大眾是沒有讀書識字的權利的,要讓這種少數人的文化特權轉變為能夠為大眾服務的新文化,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和批評。我們也知道西方文化同樣是維護少數人既得利益的階層文化,平等是資本家的平民,民主是資本家的民主,宣揚“普世價值觀”的西方人是沒有很清政府講民主自由的,是沒有跟非洲人、印第安人講平等人權的。所以對於西方文化,我們要把他們先進的東西學過來,同時對他們的狹隘和實際做法進行批評。

要避免“一概而論”的討論問題,需要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儘可能的趨利避害,讓好的一面為我們服務,讓壞的一面得到最大程度的遏制。一竿子打死和全面吸收這兩種態度都是不科學、不合理的。在搞清楚我們要什麼,不要什麼的同時,分清楚什麼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什麼是封建糟粕?什麼是先進的西方文化,什麼是資本主義渣滓?

學習傳統文化,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五、文化優越論

這也是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要麼認為傳統文化全面優於西方文化,要麼是認為西方文化全面優於中國文化。這裡也存在“一概而論”的問題,但是出發點是錯誤的,無論是“誰比誰優越”這個觀點都是正確的。

從根本上來講,這是近代史上“落後就要捱打”的“後遺症”。因為捱過打了,知道了自己是落後的,但是現在富強了,又開始強調自己是優越了。從對文化的極度自卑,走向另外一個反面文化自負。我們應該客觀地認識這個問題,文化是不同地區的人對世界的認知理解程度,並不存在某些人有天生的優勢,很多“優越感”都是建立在夜郎自大的基礎上的。

文化自信並不是說要盲目地自信,而是在辯證的看待問題之後,認為我們的文化是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的。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完美的,傳統文化有自己的不足,也有自己的長處,而且我們相信在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學習先進的西方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有能力創造出影響世界的新文化。

六、文化衝突論

這是西方世界的一種錯誤觀點,在中國具有一定的影響了。正如“休斯狄德陷阱”所言,任何新興的國家在其羽翼豐滿之後,必然與老牌國家存在利益衝突,不可避免的走向戰爭。之所以說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因為他將曾經存在過的歷史現象當成了歷史規律。類似的錯誤還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們說的“必”,並不存在“必然性”,而是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的,如果客觀條件不成立,這種現象就不會發生。

雖然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但是中華文化的複習不會和任何的文化發生衝突。這是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的,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任何優秀的文化都是我們學習的物件,而非競爭對手。自古以來的“和”文化,跟西方的資本主義殖民擴張文化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們的民族利益是廣大勞動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來的,而不必靠本國市場外的掠奪來獲取額外財富。

資本主義的擴充套件和掠奪,是由於“資本永遠追逐利益”的基本屬性決定的,是由“私有制”引起的,為了“合法地”將更多財富據為己有,不得不從事擴張,不得不進行掠奪。而我們的體制與西方世界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們的社會秩序與西方的叢林法則是完全不同的。中國的文化複習只能是造福世界人民,而不會跟任何文化發生根本利益上的衝突。作為當代人,尤其需要世界觀,中國是世界的一分子,要汲取世界上優秀的文明成果來發展自身的文化,同時中國的優秀文化也必將影響世界。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氣一元論

傳統文化中的“格物致知”就是科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跟傳統國學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