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資機半分難題妙解

附圖是一件上海本埠互寄的印刷品,第一次使用:上海滬(四)1961年9月23日—上海24支9月23日—上海9月24日,蓋2分郵資機戳,多納郵資半分。

第二次使用:上海1962年1月30日—上海22支1月31日,貼普10。1。5分,郵資符合,並附有一疊的內件,可見為制罐廠合同。

這個封的亮點除了是兩次使用外,更是新中國郵資機郵資額設定問題的直觀體現。

這些沿用中華郵政時期的郵資機,舊人民幣時,最低額初為10元,但1950年後統一設定成最低額為“百”元。1955年3月1日推行新人民幣後,最低額則為“分”。而1950年後的中國郵資,舊幣有“拾”元及新幣“分”以下的(釐)單位。所以,在舊幣時,不能調到百元以下,而新幣時,則不能調到分以下,因此,當本埠印刷品出現1。5分時,則不能調到1。5分,只能調成2分。

本件所納郵資,本埠印刷品應為1。5分,但因不能調到此額,故只能調成2分,這是郵局的問題,故我相信郵局實收還是1。5分。多收的半分可以是退回一枚普八半分郵票,這在郵資總付計費單上是偶見。

而巧的是,本件同為本埠印刷品業務的兩次使用,可互相比較與佐證郵資,在一件封上體現出來,實令人拍案叫絕,相信也是可遇不可求之神物。

為了解決新中國郵資機這個“半分”的難題,各地郵局可謂各出奇謀,有的郵局把本埠掛號印刷品郵資機調成13分、14分兩種,平均下來就是13。5分(本埠印刷品1。5分+掛號12分),如果留意一下早年北京最佳郵票評選本埠掛號印刷品封,或許你會有啟發!

隨著郵資上調,帶半分的郵資早已經退出歷史舞臺,這個半分難題也自然不成問題了。

點滴郵史,都是樂趣所在,尋尋覓覓,破解每一個謎團,正是學術研究的意義所在。而只有分享,才能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喜愛這個流行百多年的古老又有益的興趣中來!(麥國培/文)

郵資機半分難題妙解

郵資機半分難題妙解

郵資機半分難題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