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動怎麼辦?沒有“問題孩子”,只有“被問題困擾的孩子”

孩子多動怎麼辦?沒有“問題孩子”,只有“被問題困擾的孩子”

公眾號“

ASD飲食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兒童心理科的診間裡,這大概是最常見的一種組合:焦慮的家長,以及在椅子上(如果還坐得住的話)動個不停的小孩。

「蔡醫師您好,不好意思,我們其實有帶孩子去看過別的醫師,但是…呃…我們不是很聽得懂那個醫師的建議,所以想再帶孩子來請教您的看法。」一進診間,爸爸便非常有禮貌地說明到診的原委,媽媽坐在孩子旁,也附和點點頭。

他們的謹慎態度,像是把「不知該怎麼做」的慌張都給服服貼貼地包了起來。但小男孩可不一樣,自動玩起診間裡的玩具,完全當自己家。

「怎麼說呢?」我邊問,邊在病歷寫上「for second opinion(尋求第二意見)」,同時覺得自己被這一家三口傳染了,也開始有些焦慮、坐立不安,天知道我說的話會不會繼續被他們帶著去尋求第三、第四意見?!

「之前那位醫師說孩子是ADHD(注意力不足多動症),一開始是建議我們用藥,但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我們不大想這麼早讓孩子吃藥,所以後來那位醫師又說不吃藥也可以。哎,就聽不大確定到底接下來該怎麼做比較好。」

爸爸才剛說完,媽媽又接力:「感覺那位醫師也不是很有把握的樣子,就讓我們更擔心了。可是話說回來,我也不希望是因為我們自己在擔心,害得孩子沒有接受最好的治療。」

我向他們既是同理、也是自嘲地苦笑了一下,半開玩笑說:「這樣說起來今天我要擺出一個比較權威的樣子了?」

爸爸連忙搖手:「不是啦,只是希望醫生您可以給我們個建議,看到底吃藥、還是不吃藥比較好。」

好個二選一的題目,我瞬間被他們拉上臺。殊不知越是一翻兩瞪眼的問題,往往越是心理科診間裡最難迴應的問題,像是在說「真相永遠只有一個」,逼得大家非得選邊站不可。不僅僅暗示只有某一個決定才是正確的,還常威脅我們一旦選錯邊就「虧大了」。

「沒關係,我先評估看看再說吧。」我使出緩兵之計。也該是聽聽孩子聲音的時候了--雖然男孩從進來到現在,邊玩玩具邊發出的聲響沒停過。

「問題孩子」vs.「孩子帶著的問題」

「我很喜歡去學校啊…學校有超級大的圖書館,還有體育課、電腦課…還有一個大池塘,我最喜歡去那邊玩!」男孩很開心地說。我通常習慣從孩子生活裡的「日常」聊起。

「所以你下課時間都可以去玩嗎?」我問。

男孩有點不好意思:「常常被老師罰寫功課…」

媽媽大概忍不住我跟孩子聊天聊太久,一直沒問到「症狀」,順勢插嘴提問:「你要不要跟醫生叔叔說昨天發生什麼事啊?」

不問則已,接下來孩子跟爸媽聯手告訴我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被老師叫去打掃結果自己跑去做別的事情、上課時間不專心在低頭玩自己的東西、文具一天到晚弄不見、考試漏掉一大題沒寫但是課本上亂七八糟塗鴉一大堆,回到家後一樣是拖拖拉拉、爸媽跟他講話都要重複好幾遍、一直high到睡前還嘰裡呱啦不願意好好躺平睡覺……。

孩子多動怎麼辦?沒有“問題孩子”,只有“被問題困擾的孩子”

「他只有一種時候會專心,」媽媽為這一團混亂總結道,「就是讀偵探小說的時候。」

在臨床工作裡,我們可能會把這叫做簡單的case。還不需動用量表或電腦測驗,孩子生活中那些ADHD的症狀就一一現身了。跨時間,跨情境,功能影響明顯,診斷既然不是問題,排除一些其他共病後,用藥也是很適合的。但今天他們會來造訪,我想「案情」肯定沒那麼簡單。

「小朋友,那你知道今天為什麼要來醫院嗎?」我問道。

「媽媽硬拖我來的啊,因為我很怕她。她常常罵我是笨蛋…每次被罵,就更覺得自己是笨蛋。」

「那你覺得什麼叫做笨蛋?」

「就是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

「你喜歡當笨蛋喔?」

「當然不喜歡啊!可是媽媽罵很多次就會覺得自己真的是笨蛋,什麼事情都不會做。。。…我也知道不對,可是就是沒辦法控制,每次一看到玩具就會被吸引走,不想寫功課了。」

媽媽聽到這趕緊補充:「唉,我們也知道每次罵他的時候他都會有罪惡感,可是隔天他就忘了。我都不知道要怎麼管教才對了,有時候,甚至會覺得自己是不是也變成『問題媽媽』了。」

爸爸:「我們就是不希望像現在這樣,好像孩子在哪都會被當成『問題孩子』。」

問題、問題、問題。我好像更能理解這個家庭為何讓我感到那麼大的「不知道該怎麼做」的焦慮了。彷彿家裡所有人都被那個問題給緊緊綁著,分不出誰是問題、或者什麼才是問題,自然也想不到什麼解決的方法。就連醫生建議要吃藥,一不小心都可能助長了「那真的是個嚴重問題」的標籤。

我想了一下,說:「聽起來,我們面對的壞人很狡猾呢。」

男孩瞪大眼睛,爸媽也滿臉疑惑地看著我。「我是說那個叫做『多動症』的壞人啦。你們不覺得他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團亂嗎?學校跟家裡都是呢。」

這會兒爸媽很快點頭了,男孩一雙大眼睛則還瞅著我,像是等我繼續說。

「媽媽說你很喜歡讀偵探小說對不對?那……你想不想變成更厲害的偵探?」

「當然想!」

「那這次回家後,你要好好研究一下,要怎樣抓到那個叫做『多動症』的壞人喔!看看他都是怎樣在搞破壞的,害你被大家當作是笨蛋。你還可以請爸爸媽媽一起跟你研究,大家一起抓壞人會比較容易破案。而且看在你今天特別來到醫院的份上,醫生我也有個道具可以來幫你的忙喔。」

男孩聽得眼神發亮了起來。

孩子多動怎麼辦?沒有“問題孩子”,只有“被問題困擾的孩子”

「我會開一種藥給你。那個藥就像是『放大鏡』一樣,我們會比較看得清楚那個壞人在搞什麼把戲。但重點是你自己才是偵探喔,放大鏡不會自己去破案。而且,每個偵探適合的道具都不一樣,你回去後試試看,下次你再跟我說有沒有幫上你的忙,讓你變成更厲害的偵探。」

終於,診間內的所有人,包括我在內,都比較放鬆地點點頭。在我清楚跟家長說明藥效與可能的副作用後,預約了下次回診的時間。

用「好玩的態度」來面對「嚴重的問題」

如果有人問我,什麼原則是陪伴孩子最重要的,我會說:「好玩!」

不只如此,我還會說:「越是嚴重的問題,我們越得想辦法用好玩的態度來面對。」

說來簡單,但我知道這一點也不容易。因為當問題的困擾程度越大時,我們往往也越難用輕鬆而有彈性的方式,來思考我們可以怎麼處理,問題又可以用什麼樣不同的視野來解讀。於是到後來,焦慮,往往成為大家最重的負擔--四處求助的家長,情緒受挫的孩子,噢,偶爾還有拼命加藥的醫師。

但真的只能是這樣嗎?當「名偵探柯南」的片頭反覆說著「唯一看透真相的是一個外表看似小孩,智慧卻過於常人的名偵探」,有沒有可能,讓我們也去信任看似問題重重的孩子,其實能扮演他所帶著問題的偵探專家?有沒有可能,讓我們陪孩子一起用好玩的態度去尋找破案線索?

為了協助孩子成為自己的私家偵探,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

要相信問題是問題,孩子是孩子

。這裡沒有「問題孩子」,只有「被問題困擾的孩子」、或「帶著問題的孩子」。

二、

運用幽默感來面對嚴重的問題

。試著利用不同的說話方式、不同的想像,來刺激、改變我們對問題的不同想法。

三、

注意那些不同於原本問題故事的新觀點

。可能是一些之前被忽視、被重重問題掩埋的支微片段。不只魔鬼藏在細節裡,天使也是。

四、

當觀察到真的有所改變時,肯定那些變化

。我們需要開啟一個空間,去激發更為豐富的新版故事,讓不同的描述有機會發聲/生。

請記得:孩子不是等待被分析的證據。孩子跟我們一樣,都是生活中的探索者。關於孩子與家庭,關於教養或治療,真相永遠不只一個。

所以我常在診間跟家長說,「吃藥或不吃藥的決定,沒那麼嚴重的。」這並不是說我們輕忽了吃藥的潛在影響,而是恰恰相反--這是那麼嚴肅的一件事,所以我們更要輕鬆以對。因為吃藥或不吃藥,從來都不是二選一的問題。光吃藥不代表我們做得夠多,不吃藥也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做;甚至可以這麼說,

吃藥或不吃藥「本身」並不是重點,我們怎麼去「理解」為什麼要吃藥或不吃藥才是重點

。我們真的可以不必被焦慮驅使才去做出決定。

那麼,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便從「去理解孩子」,變成「陪著孩子去理解」,讓所有人一起帶著好奇來探詢、來實驗。然後,我們將有機會從創造彼此的「新的理解」之中,走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孩子多動怎麼辦?沒有“問題孩子”,只有“被問題困擾的孩子”

最後,一定有人好奇這位小朋友後來怎麼了。

回診那天,家長跟我報告孩子其實只服用幾天藥物,行為就有明顯改善。家長跟我分享吃藥所帶來的孩子主動性提高,還有他們在家設定的一些遊戲策略,譬如用「當日任務」來鼓勵孩子努力往正向目標等等。但最值得聆聽的,是孩子的這一段話:

「我有變成厲害的偵探喔!功課都有完成,玩具有收好,也有幫忙做家事。」

「你是怎麼做到呢?」

「我也不知道耶,只要寫字前先做一下體操,先動一下,就會好一點。……就是天使從病房回來了,他之前被那個壞人打到住病房,現在換成壞人住病房囉。」男孩很得意地跟我分享。

你不得不承認,孩子的想像力還真有得我們學呢。誰說這個世界只有我們以為的那一種看法而已呢?

更多關於

多動症

/

自閉症飲食

的資訊

可關注公眾號“

ASD飲食

免責宣告:

本賬號發表的內容僅是用於資訊的分享,僅供學習參考使用。文章內容不能直接作為任何健康干預的依據。在採取任何預防、治療或治癒的措施之前,請先與你的醫療提供者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