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里的3位正面人物,最後都變成了“壞人”,你認識幾個?

人的性格會在成長、生存的過程中慢慢轉變,這其中不僅因為所處時代,還可能因為結交的人物。比如李白,在少年時神采飛揚而自信滿滿,但是人到中年,被官場和牢獄之災磨平了脾氣,也逐漸認清現實,鬱郁不得志。

語文課本里的3位正面人物,最後都變成了“壞人”,你認識幾個?

上學的時候,我們曾經閱讀過很多名人軼事,有的讚揚高潔傲岸的情操,有的體現憂國憂民的性格。那些偉人,都是指引我們前進的動力。然而,其中有一些人物,雖然曾被人所稱道,其實並沒有一直遵從本心。在時間的沖刷下,他們逐漸忘記初心,變成另外一幅被人鄙夷的模樣。

比如,你能夠想象寫出《憫農》的大詩人李紳,其實是個窮兇極惡、驕奢淫逸的敗類嗎?劉禹錫曾寫詩委婉地諷刺他,“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這件事是劉禹錫遭貶官的時候發生的,他被貶到了蘇州做刺史,當地有個司空邀請他去家中的宴席,結果在宴席上,劉禹錫見這位司空家中奢華無度,吃穿飲食皆耗費誇張,而司空自己卻渾然不覺,竟引以為豪。因此他心生厭惡,作一首詩表達譴責之意

語文課本里的3位正面人物,最後都變成了“壞人”,你認識幾個?

這位司空,就是曾經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在李紳仕途順利並逐漸發達之後,漸漸忘卻了當年憫農的志向,因一己貪念轉而欺壓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利用權勢獲得富貴和利益,享受奢侈的生活。之所以他一改往日作風,就是因為官場的腐敗之風和眾相追逐的利益使得他忘卻了農民的辛苦,忘記了百姓的辛勞。

而且利益還使得他逐漸顯露出目無禮法、殘酷無情的本性。《云溪友議》中曾寫道,李紳有個叔叔叫李元將,以前總幫襯他,李紳也懇切地叫李元將叔父。但是後來李紳做了官發達了,李元將為了拉攏他,自己降低身份叫他兄長,李紳居然要求他稱呼自己為爺,簡直是荒唐至極。不僅是親戚,他對待舊友也非常殘忍。以前一起考學的學生來面見他,希望他能提點自己兩分。結果剛住在旅館,還沒等去見他,就被他打了一頓。李紳說道:“過去我曾認識你,現在你到我的地界,怎麼不過來拜見我呢?”然後把自己的朋友流放了。

語文課本里的3位正面人物,最後都變成了“壞人”,你認識幾個?

除了李紳外,還有一典故“孔融讓梨”。孔融一直以來是尊敬長輩的代表人物,很多人都誤解了他的性格,以為他是一位謙虛有禮的儒子形象。然而事實上,孔融是一個得理不饒人、性格極端的人。雖然他本性不壞,但是矯枉過正,做人太過刻薄。

比如《世說新語》中記載的一件事,十歲的孔融與父親去洛陽拜訪名人李膺,被拒之門外。孔融就稱自己是李膺的親戚。李膺見到他以後很詫異,問他與自己有什麼關係。孔融說:他是孔夫子後人,李膺是老子後人,老子是孔子的老師,我們兩個當然也是世交。

語文課本里的3位正面人物,最後都變成了“壞人”,你認識幾個?

李膺當時十分讚歎他,認為他這麼小就能說會道,但是他旁邊坐著的陳韙冷不丁來了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陳韙估計是看出來孔融這種驕傲的性格了,於是提醒他,希望他能夠謙虛待人。但是孔融緊接著說:“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可見孔融真的是得理不饒人。而且他也並不如孔夫子所言,謙虛謹慎待人。他不懂得待人處事之道,最後就是因為嘴巴太毒經常咒罵曹操,被曹操處死。

無獨有偶,不光是孔融,其實還有鑿壁偷光的匡衡,也是在小時候就聞名。但是他並沒有如同人們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治國理事的賢才。一開始他因為對《詩經》見解頗深,被錄用為文學卒史,太子劉奭非常欣賞他,常去聽他講解經書。後來劉奭繼位(即漢元帝),便開始任用他,匡衡因屢次諫言得力而被漢元帝重用,直至相位。但是在後期,他並沒有像一開始那樣憂國憂民,而是逐漸迷失在權力的誘惑裡,結黨營私,利用權勢大肆收受好處。直到後來因貪汙過分,再加上寵信他的漢元帝逝世,他失去了靠山,被新皇帝漢成帝貶黜,最後落得個疾病纏身、窮困潦倒的結局。

語文課本里的3位正面人物,最後都變成了“壞人”,你認識幾個?

因此,時勢不僅可以造就英雄,也會使本來良善的人忘本。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事實上,本性是可以更改的,受到事實的打擊和環境的變化,人也會潛移默化地變成自己想要或不想要的模樣。“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一個人可以以好的趨勢發展,用良好的環境滋養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