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之初,漢王朝與匈奴和親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和親政策是劉邦在公元前

198

年確立的,是一種帶貢賦性質的政治和約。其內容為

漢匈雙方結為兄弟,漢王朝將公主嫁給匈奴單于。漢王朝每年奉送匈奴大批絲帛等財物。這種政策為呂后、文帝、景帝等統治者所繼承,對漢代的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一、和親是一種迫於形勢的政治聯姻

漢初和親政策的形成有其複雜的社會背景,與劉邦建國後屠戮功臣的措施緊密聯絡在一起,對漢前期政治與經濟產生了長久的消極影響。漢武帝派大軍重創匈奴,之後漢匈雙方才逐步建立起真正和好相親的局面。

西漢建國之初,北邊強大的匈奴民族已建立了統一的政權。冒頓單于東滅東胡,西逐大月氏,南並樓煩、白羊,幅員萬里,控弦之土幾十萬,構成了對漢政權的嚴重威脅。如何處理漢與匈奴的關係,這是漢高祖亟待解決的問題。建信侯婁敬提出和親的對策。他認為

“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

他怯於對匈開戰,主張以聯姻方式臣服強悍的遊牧民族。這是一個荒謬的方案,難以置信。漢的對手匈奴冒頓何許人也

他為了奪取權力,不惜殺害愛妻、父親

殘忍至極,這樣的人難道會在乎多少子婿之禮嗎

婁敬一方面說

“冒頓殺父代立,未可以仁義說”,另一方面又指望用嫁公主厚奉遺來約束冒頓,豈不自相矛盾

西漢之初,漢王朝與匈奴和親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匈奴四面出擊,不斷對外擴張,

“和親”就能使它臣服嗎

建信侯的主張實在不高明。但是,劉邦全盤接受了這種主張,決定將魯元公主送到匈奴去。呂后捨不得唯一的女兒遠嫁,日夜哭泣,劉邦只好改取家人子為公主,嫁給單于。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同時開放關市,准許兩族人民交易。漢惠帝以後繼續奉行這種政策,多次將公主嫁與單于,贈送的財物也在不斷增多。

和親對匈奴是十分有利的

娶漢室公主既可提高聲威,又可得到漢室大量黃金絲綢酒米等,開放關市則可獲取生活用品。透過和親

他們可以得到用戰爭得不到的東西。況且,和親也根本不能制約他們對漢朝的掠奪活動。每次漢與匈奴和親,時不過數歲,匈奴就背棄和約而南侵。就漢而言,

“和親”是被迫的,必須向匈奴奉送大量財物方能維持一時的和平,而這種和平卻毫無保障。它壯大了敵人的力量,使對手看輕自己。這是一種迫於形勢的政治聯姻,漢匈雙方談不上和睦相處。婁敬和親的目的只是一種夢想。

二、和親是漢高祖的政治需要

漢室初立,急需獨當一面的良將抵禦北方強敵

高祖卻用人必疑,不信任功績卓著的大將。為了全力對付功臣,他不惜對外求和,以重幣和聯姻來換取邊疆的暫時安寧。和親政策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籠的。

西漢有足夠的實力對付匈奴的侵略。漢初,國家百廢待興,經濟實力並不很強,但影響古代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經濟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宋元明清,每一朝代的初期,經濟實力都不強,而軍事實力卻相當強。漢初也是這樣,兵精將強,人才之盛尤為古所罕見。蕭何、張良、韓信,是著名的漢初三人傑。其他如曹參、陳平、英布、彭越、韓王信、盧綰、陳豨等也都是一世英才。漢朝領土遼闊、人口眾多,有幾十萬能征善戰的將士,足以與匈奴大軍相角逐。根本沒必要用屈辱的和親去換和平。漢高祖以一布衣造反,西進關中滅秦,東向與西楚霸王爭雄,稱得上一英雄豪傑,開始也未打算向匈奴人示弱。

西漢之初,漢王朝與匈奴和親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然而,隨著漢王用人政策的改變,情況發生了變化。以求賢若渴著稱的劉邦建國後唯恐失去到手的江山,處心積慮地防範功臣,不惜捏造罪名加以迫害。這種錯誤的用人政策為匈奴人的入侵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公元前

200

年,漢軍在白登山被匈奴打得大敗。此戰的爆發及最後的失敗,都與劉邦的錯誤政策有直接關係。當時北方防禦匈奴的是韓襄王后裔韓王信。他很早就追隨劉邦,論功封為王

這位貴族後裔從富庶的故土來到荒涼的北疆,積極地進行防禦準備,又從晉陽遷至戰略要地馬邑。漢七年的秋天,冒頓的軍隊包圍了韓王。漢廷一面發兵救援,一面懷疑其有二心。韓王拼死與冒頓大軍對抗,卻得不到起碼的信任,只好投奔了匈奴。

劉邦麾下謀士成群、猛將如雲,並不缺乏人才。漢初有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天才韓信,他曾在楚漢戰爭中顯示了非凡的才幹

打得項羽驚慌失措。垓下之戰,他又親率軍隊衝鋒陷陣,徹底打敗了項羽。然而,韓信南征北戰,效盡犬馬之勞,不僅得不到信任,反而被視為心腹大患。垓下之戰的硝煙未盡,劉邦就突然進入韓信營中,削掉了他的兵權。不久,又將他由

“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的齊王改封為王淮北、都下邳的楚王。

漢王對他仍然不放心,漢六年又偽遊雲夢,出其不意地縛獲了韓信,並因此大赦天下。韓信這時終於看清了皇帝的真面目,

“知漢王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從此,這位“世不略出”的大將被剝奪了一切權力,直至五年後被誅三族。幾個月後

匈奴軍隊在平城大敗劉邦率領的漢軍。

可悲的是

高帝並未從戰爭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改變防範功臣的政策,反而下決心採取建信侯的建議

對外不惜代價求和,以一心一意對付叛將,對付異姓王及大功臣。在與匈奴的和約締定之後,高祖忙於東征西討,不斷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大臣,干戈紛擾,社會長久不得穩定。漢九年開始,漢廷內部

“謀反”大案不斷

漢九年,貫高謀反事發,與此無關的張敖被拉下了王位,劉如意被立為趙王。漢十年,陳豨造反。陳是繼韓王信之後負責北疆防務的大將,因賓客眾多,引起朝廷懷疑。

西漢之初,漢王朝與匈奴和親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陳豨驚恐之下,揭竿而起

高祖親征。漢十一年,腥風血雨的一年。漢初最出色的大將韓信、彭越被夷三族,英布造反。漢十二年,蕭何下獄。蕭何頗得民心,引起皇帝嫉恨。因蕭丞相請求讓百姓耕種上林空地,被劉邦懷疑為

“自媚於民”,丞相下獄。燕王盧綰投奔匈奴。盧綰與劉邦同裡同生日,一起長大,深得皇帝信任。劉邦懷疑燕王與陳通謀,派人迎他入朝。在高祖與呂后專門尋找事端誅殺異姓王者及大功臣情況下,他不敢入朝。高祖立刻派樊噲進剿。不久,又命人往軍中斬殺樊噲。

四月

劉邦駕崩,盧綰逃奔匈奴,而樊噲也死裡逃生。呂后統治時期,政治空氣比較緩和,盧綰的妻兒又迴歸了西漢。觀劉邦建國後對功臣的所作所為,實在是卑劣至極

僅他去世前三四年間,大

“謀反案”竟多達七八起,所謂的主謀全是大功臣,尤以大將最多。張敖、韓信、彭越根本未反,卻遭到百般陷害。英布、盧綰、陳豨根本不想反,卻硬被逼反了。劉邦完全不信任任何大臣

也不願和大臣們見面,而自己

“獨枕一宦者臥”。

大臣們人人自危,或忍辱求全,或媚上以自保,或鋌而走險。手握軍隊的陳豨、盧綰等為了擺脫任人宰割的命運,相繼投敵,北疆動盪不安。

“狡兔死,良狗烹

高鳥盡,良弓藏

敵國破,謀臣亡

”,韓信被高祖縛獲時曾發出這樣的哀鳴,令人深思。

劉邦防範功臣的政策、北邊局勢的惡化、

“和親”的產生,這三者之間密切聯絡,息息相關。和中國歷史上不少封建皇帝一樣,漢高祖屠殺漢民族傑出的大將,自毀長城,給漢民族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他自己則疲於征討,心力交瘁。

衣錦還鄉的皇帝滿懷憂慮,急切盼望有猛士為劉氏皇室守四方,對著父老竟悽然淚下。一方面用人必疑,屠戮大將,另一方面又急切希望有能守衛四方的勇士的出現,這是怎樣

―種可憐而又可悲的心態

難怪樊噲等人感嘆

“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

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

”不久,他就去世了,留下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

西漢之初,漢王朝與匈奴和親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三、漢武帝與漢高祖時期的和親性質比較

劉邦搞和親根本不是為了發展經濟,劉邦的

“和親”也不可能給社會帶來和平與安寧。屠殺功臣使漢王朝失去了與匈奴相角逐的“良弓”與“走狗”,漢傑出的大將韓信、彭越、英布喪生於屠刀之下。妥協退讓的“和親”並未能阻止遊牧民族的南下,反而助長了敵人的氣焰。漢前期六七十年間,敵騎入寇達二十多次,用兵多時一次達十幾萬,前鋒直達鳳翔。

由於匈奴佔領了陰山等地,輕騎一日一夜可至秦中,長安受到直接威脅。胡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漢西北諸郡難以進行正常的生產,漢代最著名的大將霍去病

“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的吶喊,正反映了匈奴騎兵對漢廷和漢族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威脅。呂后統治期間,匈奴的氣焰十分囂張。冒頓寫了一封信給呂后

“孤債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債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漢的輕蔑。呂后與大臣反覆討論後,忍辱答覆匈奴

“單于不忘敝邑,賜之以書。敝邑恐懼”。

“敝邑無罪,宜在見赦”,並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單于。聯姻並未能阻止匈奴的入侵,漢的西北邊郡烽火連天。高後六年、七年,匈奴人二次入寇,燒殺搶掠。文帝繼位,匈奴入寇更為頻繁。

面對嚴重的外患,漢朝諸帝一面積極地擴充軍力,一面大力發展經濟。幾十年間,漢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這種發展並不是劉邦

“和親”的餘澤,而是文景諸帝善於用人、勵精圖治所致,更是由於漢朝的將士們浴血奮戰的結果。高祖死後,呂太后忙於與羽冀漸豐的劉氏諸王鬥爭,對老臣尚多優容。

西漢之初,漢王朝與匈奴和親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曹參等大臣實施“清靜無為”的政策,社會比較穩定,經濟開始恢復發展。這一時期“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之後,文景二帝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對內信用大臣,善於納諫

對外,

“和親”同時,積極備邊,重用周亞夫、李廣等名將抗擊匈奴。

至武帝上臺,戰爭代替了和親,強大的軍事實力解決了劉邦的

“和親”未能解決,也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張騫出使西域,聯絡烏孫與大月氏以斷匈奴右臂。衛青、霍去病北進大漠幾千裡,與之殊死搏鬥,控制了水草肥美的河西地區,又深入漠北,重創匈奴主力。漢設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將秦長城延至敦煌,列置亭障,設戍卒與烽火臺,並遷徙上百萬人加強邊防。匈奴人被迫退出了許多地區,勢力逐步衰落下去。漢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終於擺脫了對匈關係中的屈辱地位,農業區域所受的威脅基本解決。

宣帝以後,雙方再度進行和親,但這時的和親性質與漢前期的和親截然不同。

首先,背景不同。漢高祖和親時正忙於對付功臣,尤其是傑出的大將,在對外戰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而這次的和親則建立在對匈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基礎上。在漢軍的不斷打擊之下,匈奴內部發生分裂,一度出現五單于並立的局面。內部的紛爭進一步削弱了匈奴的力量。

其次,和親的內容不同。劉邦的和親是帶貢賦性的不平等和約。文帝時,依附於匈奴的宦者中行說公然威脅漢朝

“漢使無多言,顧漢所輸匈奴繒、絮、孽,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為言乎

且所給備善則已

不備,苦惡則候秋孰,以騎馳蹂而稼穡耳。

”宣帝以後的和親,則是真正的漢匈和好。

單于幾次朝見漢天子,雙方建立了親密友好的關係。甘露三年,漢天子在甘泉宮接見呼韓邪單于,賜“匈奴單于璽”,給予極豐盛的禮物

冠帶衣裳,玉具劍,佩刀,弓一張,矢四發,戟十,安車一乘,鞍勒一具,馬十五匹,黃金二十斤,錢二十萬,衣被七十七襲,錦繡綺雜帛八千匹,絮六千斤。漢還轉運三萬四千斛穀米幫助匈奴百姓的生活。呼韓邪單于非常感激,表示願留塞下保護漢的受降城。漢又派少量騎兵護送單于北返。

西漢之初,漢王朝與匈奴和親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元帝時

雙方關係更加密切。漢再次轉運糧食救濟匈奴民眾,車騎都慰韓昌、光祿大夫張猛與匈奴人飲血為盟

自今以來,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有竊盜者,相報,行其誅,償其物

有寇,發兵相助。漢與匈奴敢先背約者,受天不祥。令其世世子孫盡如盟。昭宣之後,匈奴內亂不已,蒙漢王朝大力扶持,方得復興。

匈奴部眾對漢朝非常感激,單于上書願世世為漢保衛北疆,請求天子撤回守邊的吏卒,讓百姓休養生息。

漢匈再次聯姻。昭君遠嫁匈奴,成為兩族人民友好的象徵,傳為千古佳話。這一次的和親,是真正的和好相親,給人民帶來了和平、安寧。匈奴所居住的草原地區,牛馬遍野,人口大幅度增長。漢王朝則邊城晏然,黎庶安居樂業,無干戈之役,這才是真正的和好相親。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漢書》

《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