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民族通婚就沒有民族融合?漢武帝也曾想找個匈奴女人當妃子?

提示:說到這裡,問題已經很明顯,過去,北方少數民族女人不是不願嫁漢人,而是草原上的收繼婚制讓漢族人多少有些受不了。說到底,還是那句話:沒有民族通婚就沒有民族融合。

沒有民族通婚就沒有民族融合?漢武帝也曾想找個匈奴女人當妃子?

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種歷史錯覺。過去,北方少數民族女人不願嫁漢人?答案完全相反,還有嫁來當王妃的。

更遠一些的時候已經無法說清了,就從匈奴說起。在史籍裡,我們可以看到漢朝先後嫁了10多位正牌或非正牌公主給匈奴,但匈奴卻一直沒有嫁一個“公主”給漢朝。這是因為匈奴女人不願意嫁漢人嗎?當然不是。

客觀地說,漢族人不願意娶匈奴女人為妻,匈奴人實行收繼婚制,多數是兄弟亡故收其寡妻為已妻,包括兄收弟媳和弟收兄嫂,個別亦有子收

庶母

(父妾)為妻者,而這在中原漢家的禮儀裡是絕對不允許的。匈奴人不講究種族血緣的純潔性,他們的男人以娶到漢家女為榮,但因為禮儀的不同,匈奴的女人也就只能嫁本民族或者草原其他兄弟民族或者部落了。

沒有民族通婚就沒有民族融合?漢武帝也曾想找個匈奴女人當妃子?

但是,我們要說是的,匈奴人在向漢朝投降進而融入漢族後,匈奴的女人嫁漢人應該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為什麼呢?答案簡單,如果不嫁,我們今天恐怕還會有匈奴族的,匈奴人就不會那麼快被融合了。

金日磾,一個匈奴人,自從在漢武帝身邊,幾十年從不用目光直視漢武帝。漢武帝賞賜給他宮女,他也不敢親近。漢武帝要把他的女兒納入後宮,金日磾不肯。金日磾的為人就是像這樣篤厚謹慎,漢武帝認為他的行為特別奇異少見。

《漢書》的這段記載告訴我們,漢武帝也想娶一個漢化了的匈奴女人的,而當時所謂的漢化可能首數禮儀合乎中原,只要這一條“達標”,匈奴的女人嫁漢族男人應該不是問題,連皇帝都想娶。依當時的情況看來,金日磾的女兒當然不會再嫁回匈奴了,想必女兒的女兒更是。這是一個匈奴貴族家庭女性的婚姻,普通老百姓家的女人既然就沒的說了,雖然,她們的婚事沒有被體現在史書裡,但結局應該是可想而知的。

沒有民族通婚就沒有民族融合?漢武帝也曾想找個匈奴女人當妃子?

鮮卑,完全被漢化的民族,最終一切禮儀遵從漢族,有很多人甚至連姓都改了,北魏孝文帝不但要求南遷的鮮卑人一律穿漢服、學漢語、改漢姓,禁止鮮卑族宗族十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他本人不僅娶漢族士族地主的女兒為妻,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漢族大地主。皇帝尚且能如此,對老百姓來說還是那四個字:可想而知!甚至,鮮卑女人還做過中原王朝皇帝的皇后、貴妃。如唐太宗的老婆文德皇后長孫氏,唐代宗的貴妃貞懿皇后獨孤氏(死後追封)。

突厥,大致與匈奴同,最終也被融入中華民族中。最有意思的是回鶻人,他們的女人非常樂意嫁漢族人,《松漠紀聞》說宋朝時候的回鶻人,女子未嫁時,先與漢人交往,等生了孩子,才跟自己的族人結婚。而且,媒人來求親時,父母還以此為榮、以多為貴,但婚後就不能再和丈夫之外的男人有來往了(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女未嫁者先與漢人通,有生數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種類。媒妁來議者,父母則曰,吾女嘗與某人某人暱,以多為勝,風俗皆然)。

沒有民族通婚就沒有民族融合?漢武帝也曾想找個匈奴女人當妃子?

這在我們今天看來多少有些三觀盡毀的意思,但它或為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順便提一句,當時喜歡中國男子的還不僅僅是回鶻女人,日本女人也同樣,《清波雜誌》記載:“倭國一舟飄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婦女悉被髮,遇中州(中國)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度種’”。不知是真是假,這個事兒一直在民間流傳著。

契丹,其上流階層人士非常崇拜和仰慕漢文化,契丹很多人也極有漢文化修養,而漢人上層也不乏精通契丹語言和文字的人。自從在漢人的協助下,契丹完成了本民族的文字,大量漢文典籍的翻譯,還將中原王朝的治理國家經驗介紹到了草原地區,帶動和促進了草原文化的發展。這個民族的婚俗可謂五彩繽紛,除了實行兩姓通婚制度、高門等級內婚制、一夫多妻制、聘娶婚等外,還有幾個較為“特殊”的婚姻現象,即姐亡妹續婚、異輩婚、姑侄相配等。

沒有民族通婚就沒有民族融合?漢武帝也曾想找個匈奴女人當妃子?

在這些婚姻的基礎上,契丹人與外族通婚是正常的、合法的,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各階層與外族通婚的現象亦非常普遍。遼世宗還立漢女甄氏為皇后,“寵遇甚厚”;遼景宗女淑哥初下嫁漢人盧俊,後改嫁肖神奴。

還有,人們熟知的蕭燕燕太后,她在丈夫遼穆宗去世後,就與自己的前男友漢族人韓德讓又走到了一起。據說,蕭燕燕少年曾許配韓德讓,還未來得及結婚,就被景宗選為妃子。遼景宗死後,蕭燕燕蕭綽看中了韓德讓的政治才能與軍事才能,甚至想要改嫁韓德讓。

蕭燕燕曾私下向韓德讓說:“我曾經許嫁於你,願諧舊好。當國幼主,也就是你的兒子了。”此後,韓德讓就無所避諱不斷出入於蕭綽的帳幕之中,出外遊獵和處理政務,兩個同案而食,並排而坐,同帳而臥,過著夫妻生活。正是這兩位一起讓遼朝進入了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

沒有民族通婚就沒有民族融合?漢武帝也曾想找個匈奴女人當妃子?

到了元代,蒙古姑娘嫁漢人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據洪金富先生的研究,在元代文獻裡有記載的,漢族女子嫁給蒙古人有52例,蒙古女子嫁給漢人有30例,而民間的蒙漢通婚更是頻繁。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元朝政府逐步廢除了收繼婚制,甚至由於漢化程度的變高,一些蒙古婦女也開始學著漢族女人那樣,在丈夫去世後“守節”了。

元代文學家劉敏中寫過一首《貞婦火雷詩》,詩中有一小序記載了蒙古婦女火雷在夫死之後,矢志守節、養姑撫子之事。詩中的這位叫火雷的蒙古族婦女,她的丈夫早年從軍陣亡,她發誓不“背叛”丈夫,拒絕繼婚,把養姑撫子之事全都承擔了下來,而且,一堅持就是四十年。她的事蹟後來感動了官府,官府對她作出了表彰,劉敏中也為她寫下了《貞婦火雷詩》。

說到這裡,問題已經很明顯,過去,北方少數民族女人不是不願嫁漢人,而是草原上的收繼婚制讓漢族人多少有些受不了。說到底,還是那句話:沒有民族通婚就沒有民族融合。(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