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使者送清政府幾把氣槍,乾隆皇帝為何沒將這件殺人利器放眼裡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奉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之命訪問大清。

馬戛爾尼既然來為乾隆皇帝祝壽,他就得帶一份厚禮,這份禮單包括:200匹呢料;2臺大望遠鏡;2支氣槍;2支漂亮的獵槍,其中一支嵌金,另一支聯銀;二對加長的馬槍;兩箱愛爾蘭特產波紋絹,每箱裝7匹;兩箱高階英國手製華貴地毯。

英國使者送清政府幾把氣槍,乾隆皇帝為何沒將這件殺人利器放眼裡

馬戛爾尼給乾隆送禮,也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拉近彼此的關係,彰顯英國財大氣粗;二是彰顯武力,告訴乾隆皇帝,大英帝國不是好惹的!

馬戛爾尼攜來的武器中,哪件武器最能“唬住人”?答曰:氣槍。

氣槍只是打鳥的工具,因為靠壓縮空氣發射,故此,威力小,射程短,玩玩可以,一但上了戰場,甚至比燒火棍都不由。

事實上,馬戛爾尼攜來的氣槍,確實是戰場上的一種殺人利器,而絕非我們常見的那種鳥槍。

這種氣槍的槍柄是一個大茄子形狀的氣筒,氣槍的動力來源,就是這個氣筒中的高壓空氣,此槍的研發者是奧地利的一名制槍工匠(Bartholom?us Girandoni),在1779年研製而成,最早被成為“風之槍”( 基然都尼氣步槍),因其不受環境,雨雪潮溼的影響,更兼之可以機槍似的,一口氣發射20枚鉛彈,故此,很快就被裝備于軍隊。

英國使者送清政府幾把氣槍,乾隆皇帝為何沒將這件殺人利器放眼裡

英國使者送清政府幾把氣槍,乾隆皇帝為何沒將這件殺人利器放眼裡

英國使者送清政府幾把氣槍,乾隆皇帝為何沒將這件殺人利器放眼裡

由於這種槍使用的鉛彈造價低廉,風之槍的射手,可以在半分鐘之內,連續發射20發鉛彈,其有效殺傷的距離為100米,在有效的殺傷半徑中,鉛彈可以穿透1寸厚的木板。換句話來說,這種氣槍發射的子彈,和手槍的殺傷威力是差不多的。

我們看一下清兵使用的弓箭,弓箭其有效射程為120米左右,而真正的有效殺傷範圍,也為一百米。可是士兵射一箭的時間(取箭,站起,拉弓,瞄準、射箭),至少也需要半分鐘,可以比較一下,一方是射了一箭,另外一方是發射了20枚同等威力的鉛彈,誰優誰劣,恐怕小學生都知道。

英國使者送清政府幾把氣槍,乾隆皇帝為何沒將這件殺人利器放眼裡

在一些野史上記載,乾隆皇帝看都沒看這些西方的大殺器,而是直接讓手下,將這兩隻氣槍鎖到後面的倉庫中,其實,這記載是不準確的。

馬戛爾尼的手下,曾經向清朝的內務府大臣們,講解了這種氣槍的用法,乾隆在英國使者離開皇宮(熱河的皇宮)後,他就讓手下的侍衛,當著他的面,試過這種氣槍的威力。

英國使者送清政府幾把氣槍,乾隆皇帝為何沒將這件殺人利器放眼裡

乾隆一開始看著鉛彈被氣槍流星般地射出,也是被驚得臉上變了顏色,可是20枚鉛彈射罷,到需要補充氣瓶時,兩名身高體壯的侍衛跑上起來,他們拿出了一個手壓氣筒,就開始一下下地給空氣瓶補充壓縮空氣。

想要將壓縮氣瓶中的空氣補滿,至少需要用氣筒打一千五百下左右,兩個侍衛用了十多分鐘時間,才將空氣筒充滿氣,看著他們累得呼呼喘氣,滿頭大汗的樣子,乾隆皇帝嘲笑道:“西洋武器,只可逞一時之勇,上了戰場,對我們天朝的弓箭,並不能穩操勝券!”

很顯然,乾隆皇帝犯了一個官僚主義的錯誤,他固執地認為,這種氣槍看似射速飛快,可是存在著巨大的短板,那就是補充氣瓶中的壓縮空氣需要大量的時間,故此,一旦與外國人交戰,只需躲過第一輪鉛彈攻擊,隨後,清軍萬箭齊發,就能獲勝。

其實乾隆根本就不瞭解這種氣槍上了戰場是如何使用的。

英國使者送清政府幾把氣槍,乾隆皇帝為何沒將這件殺人利器放眼裡

使用風之槍計程車兵們一般是500人為一個戰鬥單位,一般是250人首先開槍,他們開完槍之後,剩下的250人繼續開槍,而首先開槍的250人,會藉助第二梯隊開槍的半分鐘時間,換上備用的氣瓶再次開槍。

而距離戰場的火力射程範圍之外,就有一夥專門給氣瓶充氣的後勤部隊,這隻部隊常備有幾千個空氣瓶,他們利用氣泵給氣瓶充氣,然後這些被充滿氣的氣瓶,會被運輸兵,飛快地運到火線上,供他們發射使用。

後來,這種氣槍不是消亡了,而是被輕機槍,還有威力更大的馬克沁重機槍代替了。

英國使者送清政府幾把氣槍,乾隆皇帝為何沒將這件殺人利器放眼裡

我們都知道,戰爭不能唯武器論,但是在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的八里橋一戰中,僧格林沁指揮5到6萬清軍,對戰5千左右名英法聯軍,10個打一個的戰爭,結果是:法軍死亡3人,傷18人;英軍死2人,傷29人,而清軍卻損失過半!

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每一箇中國人都要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