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怎麼了,警察局長威洛比?”

“無人被逮捕。”

“強姦致死。”

女兒被姦殺且燒焦,警方始終找不到兇手,女主角米爾德雷德不能接受,於是買下三塊廣告牌,寫上了上面的三句話,隔空控訴警方,而這在平靜的小鎮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這就是電影《三塊廣告牌》故事的開始。

本片導演馬丁·麥克唐納是編劇出身,此前兩部口碑不俗的代表作《殺手沒有假期》和《七個神經病》,也都是他自編自導。

麥克唐納擅長把人物安置在一個充滿尷尬的荒誕情境當中,去觀察和捕捉人物狀態,《三塊廣告牌》十分典型。

它曾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歡的電影,沒有之一!”那麼它到底有何魅力?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下面我們從敘事藝術、人物塑造和主題探討四個方面,來詳細解讀這部電影。

敘事藝術:運用羅伯特·麥基經典的“故事原理”,層層遞進,將故事的一波三折進行完整呈現,在過程中將觀眾情感有效帶入。

人物塑造: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放置於影片戲劇化的衝突之中,用衝突的不斷累積,將人物的心理過程完整呈現,強化觀眾的情感認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主題探討:人性的複雜、善惡的分野、救贖與自我救贖,是影片探討的重點,導演意在告訴我們善惡並非涇渭分明、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人要學會自我救贖。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1、敘事藝術:運用羅伯特·麥基經典的“故事原理”,層層遞進

說到“講故事”,繞不開一個人

羅伯特·麥基,他被譽為好萊塢編劇教父,他寫的《故事》一書是全世界編劇的第一必讀經典, 麥基故事理論的精髓,可以提煉成一句話,那就是"衝突顛覆生活"。

《三塊廣告牌》就很好地詮釋了“衝突顛覆生活”這一原理

,下面我們將從四個方面詳細剖析。

①、遵守"困境原則",細化和累積困境。

對一個故事而言,轉折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故事精彩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轉折是否出乎意料。

故事中的困境和波折,就像一個個鉤子,牢牢勾住觀眾的注意力,他們急切地想知道,接下來怎麼樣了?問題解決了嗎?

所以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守"困境原則",不斷強化一個人經歷中的困境,透過困境來製造轉折,激發觀眾的好奇心。

本片中,“困境原則”體現得淋漓盡致,全篇圍繞著一個個困境展開。

米爾德里德,一個痛失女兒的絕望母親,支撐她活下去的最大動力就是找出殺害女兒的兇手,可他是誰?這是困境。

警察局長,被女主角用廣告牌隔空喊話,小鎮掀起軒然大波,自己盡職盡責,可依然毫無線索,更關鍵的是:他已經是癌症晚期!他將何去何從?這是困境。

迪克森是一名普通警員,渾渾噩噩混日子,沒有成家,至今仍與老母親同住,因為他的粗暴,被新上任的局長辭退,他將如何改變現狀?這是困境!

影片中,每一個困境都張力十足,而更牽動人心的是,困境與困境之間,息息相關,如何去解決環環相扣的困境?成了本影最大的困境!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②、細化情緒,給觀眾強烈的情感帶入。

專業編劇發現,要想牢牢抓住觀眾注意力,需要觸及人類最強烈的三種情感,分別是生、死和愛。

這是故事進入別人意識裡三個最快捷的入口。

《三塊廣告牌》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三個入口。

故事的大背景是女主角的女兒被姦殺,她要調查真相,這裡有一處充滿迷霧的死亡;

警察局長開槍自殺,這裡又涉及到死亡;

女主堅強甚至有些殘暴的行為背後,是對女兒深深的愧疚和愛,這裡涉及到“愛”;

而最終不論是女主還是迪克森,他們都慢慢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和解和救贖,這裡涉及到“生”。

正是因為這些情感渲染得足夠到位,所以觀眾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③、控制"困難出現的頻率",遵循3分鐘定律。

專業人士經過研究發現,

3分鐘一個小高潮,是最符合觀眾收視心理的節奏。

如果你的故事裡全是轉折,觀眾會受不了,因為太燒腦;

可是如果間隔太長,節奏太慢,觀眾會感到無聊,放棄跟隨。

這也被稱為“3分鐘定律”,相當於給困境加一個剎車,目前大多數電影和美劇都遵循著3分鐘的原則。

在本片中,3分鐘定律也貫穿始終,幾乎每3分鐘就會有一個小高潮,你永遠猜不到接下來要發生什麼。

你以為警察局長在溫情野餐之後,會積極投入破案,而大獲全勝?不,他選擇了自殺。

你以為迪克森警員在偷聽了小混混聊天之後,會順藤摸瓜抓住兇手?不,那個人只是在吹牛。

故事在不斷地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反轉,你總覺得好像哪裡不對,但是又說不出到底是哪裡不對。

只能跟著編劇的思維,一步步追隨劇情的演進。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④、在觀眾心中製造“邏輯真空”和“情感真空”。

“衝突顛覆生活”之所以有無限魅力,是因為它在人們心中製造了真空,人們可以容忍錯誤、悲傷等負面資訊,但是不能容忍意識中存在真空。

兇手到底是誰?

案件到底能不能水落石出?

這個邏輯真空讓人們受不了,只能一步步跟著劇情發展往下看。

另外,情感真空同樣讓人難以忍受。

這個痛苦的母親最終究竟該如何安放她的憤怒?

那個潦倒的警察最終能否重回警局,找回自我?

總之,劇中人物的懸而未決的情感,像一個個鉤子,鉤住了觀眾的注意。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本片敘事藝術總結:

羅伯特·麥基經典的“故事原理”,我們在很多經典電影中,都會看到。說到底,萬變不離其宗,文學和電影,說到底都是“講故事”的藝術,《三塊廣告牌》是算得上“講故事”的經典。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2、人物塑造: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放置於影片戲劇化的衝突之中,張力十足

①、【憤怒的母親:懟天懟地的背後,是對自己的無法原諒】

女主角米爾德雷德在劇中是一位孤獨的母親,因為在整個小鎮上沒有一個人支援她。

案發地點在高速公路,女兒慘遭姦殺,這放到任何母親的身上,都難以接受。整整七個月,案子懸而未決。

米爾德雷德憤怒地指責癌症晚期的警察局長威洛比,顯得不近人情,周圍人對她由同情變為指責。

她不在乎,她不需要同情,只想要真相。

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她像一隻徹底憤怒的鬥牛,對一切的阻止她的人展開攻擊。

她去看牙,牙醫剛張嘴想勸她,她就用電鑽在牙醫手上鑽了個洞。

神父去她家試圖勸導她,被她懟得啞口無言。

送兒子上學因為“三塊廣告牌”被攻擊,她毫不留情,朝著那幾個學生一一開踢。

近乎暴虐的攻擊,想毀滅世界的憤怒,遇佛殺佛的偏執。其本質,終究都是對命運無能為力的絕望。

她一點就爆的憤怒裡,不只是對外界,更是對自己。

女兒生前她們相處並不融洽,出事那天,叛逆女兒說要去城裡,媽媽不同意她用車,她憤怒決定步行前往,並自我詛咒“希望我在路上被強姦”,米爾德雷德咬牙切齒“我也希望你在路上被強姦”。

這是她對女兒說的最後一句話。

結果,一語成截,生活就是這麼讓人無語又無奈。所以她那滔滔江水般的憤怒,與其說是對外界,

不如說是對自己,是對自己的譴責和憎惡,是對自己的不原諒。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②、【警員迪克森:由渾渾噩噩到找回自我,能救贖自己的只有自己】

雖然本片最重要的角色是女主角米爾德雷德,但是警員迪克森也是本片的重要角色,透過對他前面的變化,導演傳達了他的深刻意圖。

警員迪克森是個酒鬼,魯莽的做事風格在小鎮上是出了名的,他沒有成家,一把歲數了還跟年邁的母親生活在一起,是不是還被母親“嘲笑”。

外在的魯莽暴力,只是他的保護色,他用自我麻痺的方式,讓自己逃避不願面對的現實。

米爾德雷德的闖入對她而言是一種衝擊和震撼,

一個怎敢靠自己微弱的力量與沉重的現實抗衡?這刺痛著他不敢面對現實的那顆心 。

他給承租廣告牌的商人施加壓力,給米爾德里德施加壓力,在警長威洛比死後,他把廣告商人從二樓推下去。

直到他看到了警察局長死前給他寫的親筆信,他才意識到,原來他在別人的眼中是有價值的;

直到他看到米爾德雷德寧願燒掉警局,也要抗戰到底,他意識到依靠個人的力量是可以改變現實的。

他自我麻痺的神經開始鬆動,慢慢地,他走上了自我救贖之路。

他開始欣賞米爾德里德的抗爭,並且幫助她去實現心願,而這個過程也是他慢慢找回自我的過程。

二人從開始的誤會,到誤會的加深,再到經歷種種後的和解與共鳴,這場矛盾的發生與消解本身已經成為了結局的一部分。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③、【警察局長威洛比:盡責的警察、善良的父親,悲觀的樂觀主義者】

原本,觀眾以為這是影片重要的男主角,可是萬萬想不到,警察局長威洛比很快選擇了自殺。

影片的最開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痛苦無助的母親,看到她豎起廣告牌,我們將憤怒指向了警察局長,認為是警察的不作為導致了這位母親的痛苦。

可是隨著劇情的繼續,我們發現警察局長威洛比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警察,他已經做了所有他能做的。

並不是所有案件都能偵破,並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這就是現實。

與此同時現在的他已經是癌症晚期,他的時日已經不多,他有溫暖的家庭,有妻子孩子,他雖然捨不得現實的一起,但是卻只能屈從於殘酷的現實。

他會陪伴孩子玩耍,對妻子溫柔有愛,為了避免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在一次溫馨的家庭聚會之後,他選擇用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說,他希望妻子孩子回憶起來他的時候,都是溫馨美好的回憶,而不是病痛與折磨。

表面堅強樂觀的他,其實是有著悲觀的底色,為了避免那些痛苦,我寧願用結束生命的代價,來阻止它們的發生。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本片人物塑造總結:

:《三塊廣告牌》對人物的塑造是層次豐富的,它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多面,我們很難用善惡好壞來評價一個人,當你真正走近一個人,你會發現,一切都可以被理解,“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3、主題探討:人性的複雜、善惡的分野、救贖與自我救贖,是影片探討的重點。

①、生活的真相:善惡不是涇渭分明,人性的複雜才是核心底色

憤怒的母親,用廣告牌喊話警察局長,觀眾將憤怒也指向了他。

可是當我們發現原來他並非不作為,且已經癌症晚期時,觀眾將情緒轉向了米爾德雷德,因為她不近人情。

可是當影片繼續展示這位母親的脆弱與軟肋,觀眾發現不忍苛責她。

警察局長的自殺更加顛覆了人們的預期,即便他的死跟米爾德雷德無關,但是人們依然覺得警察局長很冤。

憤怒的迪克將廣告主扔下二樓,另觀眾對他的好感進一步削減。

可是米爾德里德縱火燒了警察局,而正在讀遺書的迪克森在無意間成立了而被燒傷的受害者。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我們對於善惡的觀念,這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被顛覆,誰善誰惡?難以回答。

故事的結尾,迪克森試圖幫助米爾德里德找到殺人兇手。以前勢不兩立的兩個人,最後選擇站在了一起。

我覺得這正是這部電影深刻的地方

我們總認為,善是善,惡是惡,但是《三塊廣告牌》卻用一個不斷反轉的故事告訴我們:善與惡的界限卻並非總是像我們想象中的“快意恩仇”一樣涇渭分明,難以捉摸的複雜性才是真實的人性底色。

兩元對立法,是最簡單最省力的方法,當然也是最偷懶的放方法,它將一切事情簡單化,卻忽視了人是最複雜的動物。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②、人生的真相:並不是所有問題都會被解決,並不是每一個迷茫都有答案。

這是一部有點喪的影片,但也無可厚非,因為真實生活就是有很喪的側面,本片不過用一種看似戲謔的方式演繹了這種真實。

女主角用不停激怒別人的方式,

來掩蓋內心的崩潰,迴避內心的自責。

觀眾對警察局長充滿期待,等著他微笑戰勝病魔,抓捕兇手;

但是,他選擇了在馬廄旁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

迪克森開始時渾渾噩噩,後面終於脫胎換骨,他信心滿滿想要抓住兇手,證明自己時,所有人包括觀眾等待著正義的到來。

可是抱歉,那句“正義可能會晚來,但永遠不會遲到”並沒有真實地發生,命運無情嘲諷了他們。

每個人都很無力,但最終,他們接納了現實。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電影結尾,迪克森問米爾德里德,“我們要去殺了那個人麼?” 米爾德里德回答:“誰知道呢?”

然後露出整部電影裡唯一的笑容。

我們不知道最終他們會不會去殺了那個人,但是在那一笑中,他們接受了這一切,接受了即便萬分不公,那也只能接受的事實。

在經歷過了對抗與諒解之後,人物迎來了真正的內心平靜。

人生的真相不正是如此嗎?並不是所有問題都會被解決,並不是每一個迷茫都有答案。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高潮迭起、反轉不斷的電影。除了微笑著走下去,你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看透生活,卻依然熱愛生活,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

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愛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到底有何魅力

結語:

不論從對人生真相的揭示、對人性的剖析,還是影片整體的節奏和反轉的設定,《三塊廣告牌》都是一部值得稱道的佳作,這不是一部典型的“政治正確”的電影,但是帶給人的思考和震撼卻是深遠的。

推薦給你!

END。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500強集團品牌公關經理,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贊並關注@Tina心理,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