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為什麼要叫“慶餘年”?

《慶餘年》:為什麼要叫“慶餘年”?

01

“慶餘年”的命名意義

由孫皓執導,張若昀、李沁、陳道明、吳剛、辛芷蕾、宋軼、郭麒麟等人聯合主演的古裝劇 《慶餘年》正在熱播。

該劇改編自貓膩的同名小說。

講述了一個有著神秘身世的少年範閒,自海邊的一座小城初出茅廬,歷經家族、江湖、廟堂的種種考驗、錘鍊成一個大修行者的故事。

小說被命名為“慶餘年”也是有著特殊的原因。

其原著作者說:

“慶幸多出來的人生,在慶國度過餘年,慶帝的國度進入到了末期……還有一個意思,領導在大慶,我想去大慶,共度餘生。”

“慶餘年”既有屬於重症肌無力者範慎穿越到另一時空成為自由行動者範閒而能再活一次的慶幸;

又有從復仇者視域中大反派慶帝的殘酷統治終將結束的幸災樂禍;

除此外還疊加了原著作者自己對於破碎家庭團聚的真實渴望。

不僅如此,“慶餘年”還源於《紅樓夢》一文。

小說中的《紅樓夢曲·留餘慶》多次被引用: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留餘慶,留餘慶,忽遇恩人;幸孃親,幸孃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困扶窮。”

這是一首具有濃重的因果報應色彩的曲子,

出自《紅樓夢》第五回“遊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

主要是指王熙鳳因為曾接濟過劉姥姥,做了好事,因而其女巧姐獲得了好報。

而此曲《慶餘年》作為小說的主題意蘊,暗示了範閒的曲折經歷將與巧姐相仿。

也表明玄幻世界的規則仍是“有因必有果”傳統文化邏輯的一種接續。

作者貓膩也曾在2008 年汶川地震之後,發出“映秀十年事,生者慶餘年”的慨嘆。

儘管文中藉由對“映秀”這一地震重災區的強調所凸顯出來的“生者慶餘年”意識,但也不僅僅是指向某個個體劫後餘生的慶幸感;

而更是以“08 一代”為主體的80後作為“歷史存在感缺席”的“懸浮的一代”。

《慶餘年》:為什麼要叫“慶餘年”?

02

“範閒”的命名意義

主人公範閒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安之。

範閒作為“犯嫌”(名字諧音)和“安之”這兩個看似悖反名字的擁有者,他人生也顯得頗為矛盾。

作為“安之”,他是一個被放逐到邊地的可憐孤兒,他早熟而敏感,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

因此一歲便修煉內功,四歲便學習用毒殺人,六歲習武,十六歲入京,開書局,娶郡主,平北齊,治江南;

文能因熟讀《紅樓夢》以及唐詩宋詞而獨步天下,

武能透過各大武學宗師的幫助達到九品上的驚人境界,還被封為國公爺。

左手控制天下的暗勢力監察院,右手擁有決定天下經濟命脈的皇家內庫。

同時還擁有可以消滅一切冷兵器時代肉身的現代科技技術——重狙。

“安之”,因為得到了包括皇帝在內的皇權勢力的支援,其人生一路開掛。

但作為“犯嫌”,他又有著對於皇權主導的獨裁世界的深深恐懼。

他信奉“寧肯自己去害死別人,也不要被人害死自己”的利己主義人生哲學,

但又保持了一位來自於另一個世界的穿越者應由的基本價值判斷:

比如對人生自由的嚮往;

比如“替自己在意的親人友人保留後路”的為人處世底線;

再比如對於皇權視天下人為奴的思想的警醒和批判……

所以,陳萍萍只是作為他的替代性父親,在他以生命為代價,逼範閒必須改變騎牆居中的曖昧立場時,

他會被設計為血性爆發,站到了無情無義的皇帝對立面並與之單挑決鬥,儘管他是他的生身父親。

當“安之”與“犯嫌”兩者合二為一時,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對權力的爭奪與對情義的守護彼此混合,貴族身份認同與現代個人意識互相交織。

《慶餘年》:為什麼要叫“慶餘年”?

03

作者命名的背後意義

貓膩作為一個80 後,浮浮沉沉的生活讓他深切感受到80 後人生的挫敗感和“沮喪感”,

也正是這樣,我們只有理解80後的痛苦,

才能理解為何他們人生的邏輯起點要設定在無奈與挫敗的人生傷痛之上,

很多80後都有這樣的感受:

“我們被時代淘汰了,我們買不起甚至租不起房子,不能回報家庭和社會,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安排生活甚至是一次簡單的做愛”。

面對如此挫敗的現實遭遇,從一歲開始就積極第區競爭各種機遇的範閒才讓處在相似格局中的80 後產生共鳴;

有網友這樣評論:

“如此的範閒成不了大宗師,如此的範閒也當不了帝王。因為他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如此矛盾、如此小氣、如此可愛又如此幼稚的人。也許,就如同你。也許,如同我。”

其實乖巧怒張,也只是我們每個人都只是面對“風險社會”時手足無措的最後力量罷了。

《慶餘年》:為什麼要叫“慶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