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震局專家:地質構造縱橫交錯 是餘震頻發主要原因

長寧6。0級地震發生後,社會各界對災區群眾的安危非常關心,同時對餘震頻發、地震預警等方面也非常關切。

餘震頻度較高,但屬於正常範圍

記者:不少公眾表示,在川南發生6級出乎意料。這次地震為什麼產生了較大的破壞?

杜方(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主任):此次地震的震中位於長寧縣雙河鎮,處於四川東南部,構造上位於相對穩定的華南塊體(揚子準地臺)內,不像龍門山斷裂帶達幾百公里大規模構造,該區域分佈多條小規模次級構造,震區50千米範圍內地表無大規模區域性活動斷裂,發生大地震的能力有限,這次地震確屬該區域有歷史記載和記錄的最大的一次地震。

從原因看,地震活動具有活躍—平靜—再活躍等週期性規律。四川(包括長寧一帶在內),上世紀70年代處於地震活躍期,省內也發生過1973年爐霍7。6級、1976年松平兩次7。2級以及1976年鹽源6。7級等地震,之後四川區域7級以上地震平靜32年;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後,我省地震再次活躍,四川西部連續發生了2013年蘆山7。0級、2014年康定6。3級以及2017年九寨溝7。0級等地震,川東南也發生過多次5級以上地震。因此,這次地震的發生是該地區的地震孕育地質環境和構造運動決定的,屬於自然規律。

地震的破壞性和震源深度密切相關。我國東北吉林琿春發生過7級地震,但深度可達幾百公里,當地無震感;而這次長寧6級地震屬於十多公里的淺源地震,自然造成了不小的破壞。同時,破壞程度和構造環境、地貌特徵、設防標準都有關係,從目前掌握情況看,長寧農村地區的受災程度相對高一些,這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房屋設防水平較低有關。

記者:為什麼這次餘震發生頻率較高?

杜方(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主任):長寧一帶的地質構造規模小,但多條次級斷層縱橫交錯,這是引起餘震多發的主要原因。總體看,這次地震屬於常見的“主震+餘震”型地震,主震後有餘震活動,在我省區域這種型別的地震,是所有地震型別中較多的,比如我省蘆山“4·20”7。0級、“8·8”九寨溝7。0級地震的餘震頻度均較高,這些頻發的餘震都屬於正常餘震活動範圍,公眾不必驚恐。從目前看,當地主震已處於衰減狀態,但不排除出現一定的餘震起伏活動。

雖然這一區域沒有大型斷裂帶,但是地質構造十分複雜,各個方向的構造交替活動,增加了地震科學研究的難度。近年來,我們對這一區域的研究工作也隨著當地地震活躍而不斷加強,和前些年相比,監測設施的密度高了很多倍,今後也將繼續加強對這一區域地震活動趨勢的監測分析。

我省首次為6級規模地震自動瞬時生成烈度圖

記者:這次地震發生後,我省首次為6級規模地震自動瞬時生成烈度圖,有什麼重大意義?

杜斌(省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壞威力的主要指標。汶川地震發生時,由於當年技術限制無法及時生成烈度圖,人們沒有在第一時間掌握北川、青川的受災情況。汶川地震後,人們用了1個月時間繪製烈度圖,蘆山地震用了一週,九寨溝地震縮短到3天,而透過近兩年來加密建設的監測裝置,這次地震發生後,系統在5分鐘內自動生成了儀器烈度分佈圖,這對於科學抗震救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可以看到,我手裡這張彩色地圖上,透過紅色、黃色和藍色等不同顏色體現地震烈度,展示了不同的受災程度。這張圖為抗震救災的指揮人員提供了應急救援目標區、預估震區的破壞程度和範圍,可以初步預判各地受災情況,科學排程應急搶險力量。

需要說明的是,因裝置、臺基和當地實際情況,個別臺點儀器可能有誤差,需要人工進行核准。這次地震發生後,省地震局迅速派出現場工作組,前往災區抽樣校準、繪製更加精準的烈度圖,為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提供更加科學的參考依據。

記者:公眾對地震預警非常關心,國家地震局主導的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將發揮什麼作用?

杜斌(省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四川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已分別納入國家和省兩級規劃,預計今年底我省將初步實現烈度速報、地震預警等系列地震緊急資訊服務能力。這套系統,將提供秒級預警、2-5分鐘地震速報、烈度速報和災情評估等全鏈條服務。此外,這項工程將廣泛應用於高鐵、核電站、醫院等領域,比如醫生在手術檯上為患者實施眼睛手術時,如果提前獲知地震來襲,就可以採取措施減少對病患的傷害。

地震預警是個系統的工程,現階段也無法做到十全十美,還需要公眾對其科學認知。我們也將從技術、行政和立法上對地震預警進行提升和規範,比如研究合理的預警釋出標準,避免無效預警,避免引起公眾不必要的恐慌。

有效應對地震,最關鍵的還是提升抗震能力。從這次長寧地震可以看到,廣大農村地區的設防能力還比較薄弱的,這需要各部門齊心協力,進一步加強對農房重建的指導和管理。

四川省地震局專家:地質構造縱橫交錯 是餘震頻發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