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對比,究竟誰的權力更大

明朝的政務上傳下達流程是這樣的,下面的奏章上來,先是內閣寫個參考意見的小條兒,稱為“票擬”,由太監呈給皇帝定奪,皇帝有可能採納內閣的票擬,也有可能批不同的意見,稱為“批朱”,最後蓋印成正式的諭旨下發。

這裡面有兩個最重要的權力點,一個是票擬權,一個是批朱權,參與其中的人員有皇帝、內閣大臣、太監,首先內閣大臣總攬一切大小政事,給個處理辦法,最後皇帝給出最終意見,太監本來是沒權力的,像在洪武、永樂朝,皇帝都是親力親為的,太監在這過程中只能充當上傳下達蓋戳的體力活,宣德皇帝也坐朝問事,太監們玩不出花樣,可以往後的皇帝越來越怠政,這就讓太監們有了擅權的機會。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對比,究竟誰的權力更大

宣宗朱瞻基對太監最好,教其讀書認字,鼓勵參政,引發閹黨之禍。

從正統開始,皇帝逐漸減少出朝,號稱“弘治中興”的孝宗一年才召見一次閣臣,甚至有二十八年不上朝的奇葩萬曆,奏章的傳宣完全透過太監,有書面的,有口頭的,於是批朱權轉移到太監手裡,從此代行皇權,改動票擬之權自然也歸太監,票擬有所改動,到底是皇帝旨意還是太監之手,無從核對,往後,皇帝越是厭政,太監改動票擬越大膽,到後來,可以堂而皇之的假傳聖旨。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對比,究竟誰的權力更大

圖為明朝內宮監太監腰牌。

可以說,正統朝以後擁有批朱權的太監權力,已在擁有票擬權的內閣之上了,人稱“內相”,太監最權勢時,更是“旨從中下”,內閣的票擬權哪怕在表面上,也被剝奪了,內閣首輔對此無可奈何,發展到後面,太監也懶得見內閣,只派個小太監傳達即可,內閣大臣只能緊張的聆聽、記錄、執行,太監完全成了內閣的上級單位,像正德時的劉瑾,天啟時的魏忠賢,都是那時的產物,崇禎帝雖然曾抑制宦官的氣焰,但因內外矛盾又複用太監,最後崇禎帝與太監王承恩雙雙自縊於煤山,與明皇權相終。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內閣首輔對比,究竟誰的權力更大

田義,萬曆時期的掌印太監,備受聖寵,其墓也是儲存最完好的一座太監墓。

明朝的太監是個龐大的組織,而管理太監的機構更是有十二個衙門,稱為“十二監”,其中司禮監因參與皇帝處理國政,而成為十二衙門第一署,司禮監最重要也是權力最大的崗位是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掌印太監是蓋玉璽大印的,秉筆太監是代替皇帝用紅筆批示處理意見的,秉筆批朱,掌印蓋章,在地位上掌印比秉筆更高。最後回答本題,宣德皇帝以前,司禮監太監就是個門口小廝,沒權力,正統皇帝開始,司禮監開始與內閣相抗衡,正德皇帝開始,司禮監的秉筆太監權力超過內閣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