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神衣象徵穿在巫師身上的舞服稱為神衣,也稱法衣, 它們是巫師施法時的一種必要裝扮。

“服飾是巫術中最能強化神性的物質實物

“,它不僅是使舞者人體與世俗隔離的-種化裝,而且是神靈聖潔而威嚴的象徵。屈原

《九歌》

:靈衣兮被被,玉佩兮陸離。壹陰兮壹陽,眾莫知兮餘所為。描寫了當時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以及著裝形象。在巫術儀式中,必定有一個或是幾個穿神服的神秘人物,或是坐鎮指揮,或是親自登場。他們是祭祀的主持者,是整個儀式的操縱者。 巫術禮儀中的舞蹈是有情節、程式和觀念意義的,它們具有或是祭神祀祖、或是祈福求祥、或是避邪驅鬼、或是免災逐病、或是招魂厭勝的直接功利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屈原《九歌》

而作法時所穿的神衣如同面具一樣, 是巫師進入神靈境界的必要裝扮。王國維指出:楚辭之靈殆以巫而兼屍之用者也。其詞謂巫日靈。蓋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動作者。而視為神之馮依,故謂之日靈。舊河南信陽楚墓出土的戰國(

一說春秋末年

)時期的楚巫形象,巫張開雙臂,大聲疾呼,似乎正在唸咒語。從誇張的動態來看,似有靈之附體的癲狂之態。緊裹著的纖細腰肢,寬大而斂口的衣袖,帽子上羽毛的題裝飾,是具有女性特點的美麗舞服。巫的舞衣以及舞蹈時的表情和動作,都被視為與神通化、靈魂附體。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戰國服飾

由於地域、時代和施法者性別的不同,神服的史料記載也不一樣。雖然對其款式、面料以及顏色沒有統一規定, 但是,其中所蘊涵的功利目的和精神寄託卻完全是相同的。東魏彩繪薩滿陶俑(

河北出土

),舞者著圓領廣袖紅色曳地長袍,戴紅氈帽,左手執鋸齒狀法器,這是北方薩滿跳神的舞服。蘇聯學者華。揚契維斯基所作

《拔都

汗》

,其中記載的薩滿巫師舞服卻是:頭戴尖嘴鳥頭狀的帽子,後沿墜著長長的狐狸尾巴,身披黑熊皮,腦前掛著銅鏡,皮帶上繫結著用毛氈製成的偶近期,黑龍江、吉林兩省民族、民俗學者在考察中發現:薩滿跳祭祀舞時穿的骨披肩由一千多塊獸骨製成,展開以後很像一隻蝴蝶,墾五角形:它的圖案設計嚴密完整,組合了天、地、人的巧妙構成,其中還有類似八卦和標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符號等。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薩滿跳神的舞服

由此可見,同是薩滿巫師舞服,在款式、色彩以及配飾上有很大區別。另外,在四川成都地區,凡舉行宗教儀式和假面表演,都有端公主持。對此,貴州清代和民國的地方誌都有記載。如

《沿河縣誌》

:“

男巫日端公。凡人有疫病,多不信醫藥,屬巫詛焉,謂主跳端公。跳一日謂之跳端公神,三日者謂之打太保,五日至七日者謂之大儺,城鄉均染此習,冬季則無時不有

。”清人黃勤業

《蜀遊日記》

:夜深坐旅舍中,忽聞鄰人鼓樂大作,蓋蜀俗抱病之家不事醫藥,請人祈神,祈者衣飾詭異,絕似鮑老登場,名跳端公。四川端公“

衣飾詭異

”的神服為:身穿寬袖大花長袍,頭戴神帽,手拿神鈴、神巾。作法時神情專注。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薩滿巫師舞服

另外,喇嘛教“

跳布札

”的舞服也不同,據蔣亞雄

《白馬藏族的“咒烏”》

一文記載,藏區喇嘛教“

跳布札

”的舞服為:舞時,巫師頭插犛牛尾,身穿彩服。吹“角都”,似熊鳴。明劉若愚

《酌中志》

:萬曆時,每遇八月中旬,神廟萬壽聖節……習番經

“跳步叱

”者數十人,各戴方頂笠,穿五色大袖袍,身被瓔珞。可見五彩大袖袍服是喇嘛教跳繩的主要舞服。祭祀舞的神服,不但具有莊重、威嚴、潔淨,以求不褻瀆神靈的特徵,而且裝飾繁複、神秘莫測、變化很多。巫師以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服飾形象,力求區別於周圍的人,以顯示自己不可捉摸的神力。這就是神服之珍貴以至無一定規律的主要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喇嘛教跳繩的主要舞服

色彩象徵中國自周代建立服飾制度以來,服飾色彩是漢民族禮儀意識中最為重要的。鄒衍運用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建立了五德始終說。對五行、五色與四神方位都有所規定。色彩的禮儀性象徵,在巫術舞蹈服飾中也有體現。中國最早的

《龍舞》

是由巫人裝扮成龍的模樣而舞。龍能夠興雨,人們祈雨而舞龍。在古人眼裡,龍具有超於自然的力量,龍是雨神。

《龍舞》

實際就是

“旱而為應龍之狀”

的恭舞。發生旱災時,巫師要向居住在不同方位的龍作求雨祭祀。依五行、五色與四神方位說法:春德為木,據於東方,其色為青:夏德為火,據於南方,其色為紅,秋德為金,據於西方,其色為白:冬德為水,據於北方,其色為黑”。舞者舞服的色彩由此而定。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巫術舞蹈服飾

《龍溪精舍叢書》

:倘若遇春旱,求的是大蒼龍,皆齋戒三日,服青衣而舞之,夏旱求大黃龍,齋三日,服黃衣而舞之:秋早求大白龍,亦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巫師依據春、夏、秋、冬四季不同顏色以及龍居住的不同方位的禮儀色彩,來溝通天、地、人、神的關係,是一種娛神的手段。漢晉以後,

《龍舞》

逐漸由娛神向娛人轉變,雖然此時龍已變為握在舞者手中的道具,

《龍舞》

的祭祀目的也消除了,但是

《龍舞》

的色彩還有所遺存。我們現在見到的龍燈,一般以黃色、白色、青色為底色,上面裝飾金銀鱗片為多,還留有四方神龍色彩的遺影。

另外,少數民族的祭祀舞蹈服飾也具有色彩象徵意義。如蒙古族民間舞蹈

“安代”,

原先是薩滿跳神治病的武術舞蹈,過去以唱為主,因而又稱

“唱安代"。“唱安代”

要選好吉日在一定場地上按程式進行。病人身穿白色蒙式長袍,散發遮面,持香坐於長凳上。然後領唱歌手和跳

“安代”

的群眾圍成圈,邊歌邊舞。病人身穿白色蒙式長袍,散發遮面的風俗,源於古代薩滿的服飾。古代科爾沁草原崇奉白鷹的

“查干

額利葉”(意即白鷹)

教派,女薩滿要穿白袍、揮舞白巾請神,以求神靈附體。因此,病人著長袍、散發,群眾唱和、揮巾、踏足歌舞,都是薩滿古意,以求白鷹神靈驅邪去病。以色彩來模擬所崇拜的物件裝飾自己,用來娛神達到宗教目的。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服飾研究基礎》《文明的輪迴 中國服飾文化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