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秋秋秋,萬物下枝頭。

風捲殘葉起,明月湖中游。

一年中不做什麼,便覺得是在浪費時間的季節莫過於春秋。這一場長達兩個月的旅途從江蘇開始,北起劉邦故里彭城徐州,途徑南北分界線淮安,江蘇唯一世界自然遺產地鹽城,抵達中國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我作為與行李箱等同更佔地方的存在隨行。那時,從節氣上說已是冬季,從景色上看,江南正值一派盛時秋色。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車在老城一處柵欄外停下,恍然一看地名,外地人容易看成老東門,實際上是老門東。此門為秦淮區城門中華門,因地處其東,故稱“門東”,相對的還有老門西。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門東這片區域的民居聚落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明朝時中華門與內秦淮河沿線成為城市的經濟中心、重要的商貿和手工業集散地,許多世家大族,名家巨賈也陸續定居於此。清末民初後,南京城的建設重心向北發展,中華門所在的城南幾乎進入停滯期,沒有什麼變化和發展。在百年的風雨侵蝕中,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替代了昔日的繁華街巷。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的發展總是驚人的相似,大江南北,古往今來,多少當年的憾事成為了後天的慶幸,這片珍貴的南京傳統民居聚集地就被這樣遺忘而倖存,也許還得益於緊靠明城牆吧。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提出“以新都建設需要,將標賣南京全城城垣城基,化無用為有用”,計劃將南京城牆全部拆毀,此舉遭到了文化界的強烈反對和譴責,徐悲鴻、葉聖陶等人在報紙上連續發表文章批評,同時也許還因為城牆強大的防禦功能,唇亡齒寒,城牆與牆內老城最終倖免於難。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近些年,老門東進行了搶修復建,在保留了大量歷史和文物保護建築的基礎上,將殘破舊屋改建成了歷史文化街區,再現南京老城南明清時期民居古建的歷史原貌。看到南京保護老城南文化街區的規則,頗感欣慰,比如保持原有街巷的尺度不可以拓寬,有的甚至還要縮窄;修復石刻要用傳統石料和樣式,禁用現代不協調的顏色和材質裝飾外面;即便是新建築,也要嵌入,保持傳統風貌和特色統一協調。只希望過猶不及,當年沒有拆毀的未來不要救毀,商業化沒有錯,保護性利用沒有錯,不要過,現在看來商業化還是有點兒高,原住民太少。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清晨7點多,這個城市還在從睡夢中慢慢甦醒,遠道來的遊客已經被旅行的快感喚醒,南京這座城市有太多值得看的需要看的,早餐過後便在老門東的衚衕中穿梭。此時遊人還未到來,商店尚未開門,蛻卻了商業浮華的傳統中式木質建築,灰磚青瓦、鐵栓木門、青石板路、歇山式馬頭牆,偶爾出現的西洋大鐘表和民國風水泥圍欄,都是不同地域文化和歷史故事碰撞的痕跡。空無一人的街巷,陽光從東面照射進來,青石板路泛著光亮。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相傳明初時,朱元璋為了解決修建南京城牆的兵士食宿問題,在此搭建了東西長400米的邊營、中營、三條營。這裡原是軍營和兵器倉庫所在,有個倉庫是儲存箭簇的,便被命名為箭子巷”,久而久之演變成了現在的剪子巷。還有個箍桶巷曾是江南富豪的箍桶匠棲居的巷子,這些地名像個故事匣子,也把歷史流傳到了今天。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三條營內有4處石刻、11口古井、28棵古樹和大樹,還有一處省級文保單位,位於三條營18和20號的晚清南京著名富商蔣壽山的舊居。蔣壽山又名蔣士權,是晚清時南京富商,傳說他是以趕毛驢發家的,人稱蔣驢子。南京民居最常見的是三進至五進,每兩進之間是庭院或叫天井,有的兩側還帶廂房,大戶望族可達七進、八進。蔣壽山故居共有二路七進,人稱門東九十九間半。龐大的秦淮民居群,深宅大院,是典型的南京民居多進穿堂庭院式建築群,院落保持完整,建築結構無損,是南京晚清建築群儲存較好的一處。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箍桶巷的路面鑲嵌著的石雕古南京地圖,提醒人們回憶起曾經多次出現在明清筆記、小說、戲曲故事中的地名,北側一座老門東牌坊的楹聯道出了南京城的輝煌文化和歷史滄桑,正面為:“市井裡巷盡染六朝煙水氣,布衣將相共寫千古大文章。”背面為:“半壁門東回照詩書禮儀,兩彎淮水搖來燈影槳聲。”

從箍桶巷西行,一處高宅門楣上掛著“傅宅”的匾額,這便是中國第一位女狀元傅善祥的故居。清初,這裡無人居住,被稱為“鬼人坊”,傅善祥成名後地以人貴 ,又稱“貴人坊”。1949年後改稱新民坊,沿用至今。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南京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盛名,江南貢院包攬了明清一半以上的狀元。明清兩朝時各省三年舉行一次鄉試,民間稱大比之年。考生參加鄉試之前必須先透過預試,預試的場所和居住的房舍群就叫考棚。安徽在南京之西,處於長江上游,稱為上江,江蘇地處長江下游,故為下江。現在箍桶巷南端星巴克西側便是清代上江考棚舊址。那時安徽各縣、州、府的秀才、廩生在去江南貢院應試之前,就在此居住和考試。透過預試參加鄉試,鄉試考中者才是舉人。江蘇生源則在下江考棚預試。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上江考棚在南京曾有三處,清前期,在南京的安徽籍士紳為方便故鄉的學子來參加科舉,集資在當時的中正街,現在的白下路193號修建了上江考棚,沒有考試的時候,考棚便為安徽學子學習的地方,也作為在寧安徽人聚會之地,相當於安徽會館。看到這兒,特別為安徽人感到一種地域自豪感,安徽去過多次,愛之極。當年徽商的強大,這裡更是見識了,即便遊子在外,也有同鄉如此慷慨幫襯,團結互助,頗為欽佩與羨慕。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天京的翼王府曾多次搬遷,據說曾在這所上江考棚居住過。1853年太平軍攻陷南京後,上江考棚毀於戰火,1864年南京再次被清軍攻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次年同治四年十月,上江考棚在城南中華門內的三條營重建。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遷回中正街,《同治上江兩縣誌》卷五記曰“中正街北有萬壽宮、火神廟、八蜡廟、上江考棚。”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從破敗不堪的老民居和雜亂無章的舊院落,到南京必去歷史文化街區

1903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上江考棚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1904年,安徽士紳汪菊友等人在考棚基礎上創辦了安徽旅寧公學。1923年,學校又更名為南京安徽公學,作為安徽歙縣人的陶行知成為了第一任校長,這就是後來的南京市第六中學,也叫安徽中學。直到2011年與南京三中集團合併,改稱南京三中東校區,這所將近120年的歷史的老校現在是江蘇省重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