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早期的婆羅門教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特點?

我在之前的《為什麼印度會誕生佛教?》一文中提到了婆羅門教,有朋友留言希望能講講關於婆羅門教的形成和特點,這篇文章我就稍微深入地講講婆羅門教形成的歷史背景,以及婆羅門教的主要經典和教義等,希望大家喜歡。

古代印度次大陸的土著人我們一般聽到最多的就是達羅毗荼人,但其實這塊次大陸上的古人類並不僅僅是達羅毗荼人,現代科學家根據考古發掘出的骨頭分析,在古印度的人種中除了達羅毗荼人還有尼格利陀人、地中海人、蒙古利亞人、古澳大利亞人,阿爾卑斯那拉人以及北歐人等,總之在遠古時期生活在印度次大陸上的人種相對比較複雜,他們分佈在印度這塊大陸的各個地區。印度北部地區蒙古人以及後來的雅利安人較多(有學者根據印度次大陸人種分佈情況推測佛陀大機率應該是蒙古人種屬於剎帝利),東部中部西部比較多的是地中海人、古澳大利亞人、阿爾卑斯那拉人和達羅毗荼人(有種說法認為地中海人就是達羅毗荼人,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嚴謹)。 南部地區較多的是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面板黝黑,實際上是跟現代非洲黑人有共同祖先,一般認為他們就是非洲黑人遷徙而來。

這些人種究竟是怎麼被招感到印度這塊大陸上的?這是一個至今都眾說紛紜的迷。非洲人怎麼去的?古澳大利亞人是怎麼去的?這些引起了眾多的哥德巴赫式的大猜想,如果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能成立的話,那麼揭開這個迷就簡單多了。(注:德國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在前入研究的基礎上於1912年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1915年發表《海陸的起源》一書予以論證。)

印度早期的婆羅門教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特點?

印度次大陸遠古時期各個人種的匯聚,不僅帶去了人類的基因也帶去了各種崇拜和信仰,這種崇拜和信仰多表現在對原始自然的崇拜,比如風神、雨神、雷神、火神、地神、樹神、石神、山神、河神……等等等等,他們認為一切自然之物都有神靈的存在,因此都具有神性。這個時期沒有統一的宗教形式,有的只是原始的大致相同的崇拜和信仰,以及各個部落自己較為突出的崇拜和信仰,比如有的部落崇拜動物,如牛、蛇、象、馬等,而有的部落則崇拜祖先也有的部落崇拜女性以及性器官等,這些各式各樣的崇拜都有自身的一套祭祀儀式。

從歷史看,一切宗教形成的初始階段幾乎都是對自然的崇拜,之所以如此分析大致有兩個因素,一是對自然界無知的轉化。即對自然的無知轉化為對自然的崇拜,比如雷神、雨神、火神等;二是對死亡的恐懼。遠古自然崇拜一般都伴隨著祭祀殺牲,從根本上看,這其實是對死亡的恐懼,古人認為死亡以及毀滅是大自然的懲罰和降罪,所以在他們淳樸的意識中,認為用殺牲獻祭的方式可以避免神靈發怒進而可以避免神的懲罰和降罪,這些最初的古樸的想法後來逐漸形成最早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教義,這些思想和教義隨著對神的認知的抽象化而逐漸發展和完善,並最終形成一套較為固定的宗教思想、教義和宗教儀式。

我在之前的文章《為什麼印度會誕生佛教?》中講過,雅利安人是在大約公元前15世紀左右時,由南俄地區的一些遊牧部落透過今天的阿富汗地區陸續進入印度次大陸,這個過程中這些遊牧部落在當地逐漸雜糅出了共通的語言稱為吠陀語。因此從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這段時期就被稱為吠陀時期,具體還分兩個時期,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前10世紀稱為前吠陀時期,公元前10世紀後置公元前6世紀稱為後吠陀時期。

在前吠陀時期,婆羅門教便逐漸開始形成,這時期的雅利安婆羅門學者用吠陀語言和文字記錄了原始的宗教思想和教義以及祭祀儀式等,形成了著名的《梨俱吠陀》一書,之後在後吠陀時期,又在《梨俱吠陀》基礎上撰寫出了《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此四部吠陀統稱為《吠陀》經典,被描繪為是神的旨意,是天啟。

四《吠陀》中《梨俱吠陀》主要內容是讚頌一切自然力量的功德。《潑摩吠陀》一部分內容是從《梨俱吠陀》中摘出,一部分是祭祀時唱歌的歌詞。《耶柔吠陀》一部分是祈禱文,一部分是頌詞類的散文。《阿闥婆吠陀》內容基本都是咒語,為控制神鬼之法。

四《吠陀》形成過程中,在雅利安人的萬神殿裡從早期的多神崇拜逐漸分化出三大主神,最高神普拉賈帕提,是宇宙創造之神,由原先的生主神布魯沙演變而來,後來又進一步抽象化,形成宇宙精神即梵天。

其次是由原先的太陽神演變為守護宇宙的毗溼奴神,而原先的動物神演變成專職破壞和毀滅的邪神溼婆神。(釋迦摩尼在印度教裡被認為是溼婆神的一個化身,但印度教卻不認為這個化身是反面的,反而賦予他很多正面因素。)

印度早期的婆羅門教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特點?

梵天、毗溼奴、溼婆(從左至右)

除三大主神之外還有很多分化出來的神,有的是新創造的,有的是在原先自然崇拜神的基礎上繼承來的。此時婆羅門教的基本神學教義也開始逐漸形成,比如將梵認定為是世界的主宰,它創造萬物,信仰的終極目的就是實現“梵我一體”。

而這一時期四種姓制度也已經確立,於是針對四種姓制度也形成了一套學說,這就是大家普遍熟悉的“造業”、“輪迴”、“靈魂不滅”以及“達摩”學說。

前三個好理解,我不多囉嗦。什麼是“達摩”學說?婆羅門的“達摩”學說,可以理解為是各種姓的行為規範,“達摩”有身份、本分、行為之法的意思,它的意思是每個種姓要遵守種姓規範和義務,例如再生族要恪守人生四個階段,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苦行期,也被稱為“四行期”,嚴格遵守“四行期”,到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才算做到了“達摩”的狀態。

印度早期的婆羅門教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特點?

在後吠陀期,婆羅門教已然成型,併成為印度次大陸上的主要宗教,此時,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成為婆羅門教的突出特點。

但作為一個宗教,婆羅門教並不像我們今天看到的佛教那樣,有公認的創始人,有成建制的僧侶組織,有且金碧輝煌廟宇和高大的寶塔等,沒有,婆羅門教這些都沒有,不僅沒有事實上婆羅門教十分鬆散,針對 “四行期”的執行也完全靠自覺。

婆羅門教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它維護了統治階層的地位,穩定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它甚至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後期當沙門思潮興起後,在佛教和耆那教的圍攻下,婆羅門教在即將傾倒之時,上天為其派來一位大神一級的人物——商羯羅,他在僅僅32年的生命中,憑一己之力將佛教逐出了印度,並

重建了《吠陀經》的權威地位,

之後婆羅門教華麗轉身成為至今在印度宗教界都佔有絕對統治地位的印度教!

印度早期的婆羅門教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