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在分析“輻、輹”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與爻辭相關的兩個內容:1、2020年7月,陝西成功修復“西周第一豪車”;2、有史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交通事故《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1

、2020年7月,陝西成功修復“西周第一豪車”

2014年10月,考古人員在位於陝西寶雞市岐山縣賀家村的周原遺址考古發現一套豪華的“青銅馬車”,其華麗程度在西周車馬發展史上堪稱“第一豪車”。

2020年7月,陝西對外發布,陝西省成功修復2014年岐山出土的“西周青銅馬車”,接下來考古人員會根據實驗室提取的遺物和精確資料,按照原來的工藝、結構對這輛青銅馬車進行一比一的原樣復原。

復原後的“

西周第一豪車

”效果圖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馬車的木車輪外面包裹著青銅(木製輪輞外包銅殼,整個車輪的外沿全部由青銅鑄造而成),這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第二例,也是唯一 一套儲存完整的“

銅輪牙馬車

”。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青銅包裹輪牙

2

、有史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交通事故《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此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收藏於國家博物館,是一塊刻於商王武丁時期的牛胛骨版記事刻辭。骨版正面刻辭4條,背面2條,共160餘字,字內填朱。正面第二條記載:狩獵時,子央墜下馬車。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甲骨正面拓片

正面第二條刻辭講述:王(商王武丁)乘馬車打獵,追逐野水牛時,小臣由的車突然

車軸斷裂

,駕馬受到驚嚇,撞到了王的車,導致

王車顛覆

,子央也墜下馬車。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甲骨區域性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下面開始《周易》中的“輻、輹[fù]、緮[fù]、復”是古代車子上的哪個構件。

今本中有“

”和“

”兩種寫法,帛書中都寫作“

”,竹簡中作“

”。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現今對於“

”的解釋分為兩種觀點:1、“

”和“

”分別代表馬車上的兩種構件,應分開解;2、“

”是古人傳抄之誤,應為“

”。

”現今也有兩種解釋:1、車伏兔,稱“

”[bú];車伏兔:墊在車箱和車軸之間的木塊,是古代車子上鉤連車箱底板與車軸的部件。2、捆綁車伏兔與車軸的繩索;《

說文解字

》“

,車軸縛也。”,清-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

,車軸縛也。謂以革若絲之類纏束於軸,以固軸也。縛者,束也。”。

若今本中“

”的本字為“

”,作“

”解時,“

”是“車輪輻條”。

現今部分註解是將“

”作“

”解,還有一大部分是將“

”、“

”作兩個構件解。“

”的主流注解是將其解為“

車伏兔

”,但我認為這種解釋是錯誤的,我認為今本、帛書、竹簡中的“

”都應作“

”解,指的是先秦時期馬車車輪的“

輻條

”。

下面我將透過兩方面進行分析,為何都應作“

”解:1、透過對先秦時期的馬車結構進行分析;2、透過對“

”的甲骨文、金文象形結構進行分析。

一、先秦時期的馬車結構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馬車結構圖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1

、馬車的後部:

車軸

:一根橫樑(大圓木),負責承擔車載的重量;上承車輿,兩端穿過車輪,露出轂外,末端套有青銅製的軸頭/軎[wèi];軸頭上有孔,用來納“轄”,以防車輪脫落。軸中間粗,兩頭細,

在車輛行駛過中,車輪轉動,車軸則不轉動,而是跟車體固定在一起

(車軸並不連線車輪,不會隨著車輪轉動,而是穿過轂,並用銷子卡住,是固定式的)。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圓形,安在車軸上可以轉動使車行進。通常用火烤木料後輮成弧形拼接而成。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wǎng]:車輪周圍的框子;漢代以前叫“牙”。

[gǔ]:車輪中心的圓木,呈紡錘型,中心有圓孔,用以貫軸,使車軸可以穿過,表面有一圈榫眼,用來插輻條。為了保持行車平穩,防止轉彎時車輛側翻,轂一般會做的很長,來提供足夠的支撐面,

有時還會在外面套一個金屬套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青銅轂飾,青銅製的轂金屬套

:車軸兩頭的圓形金屬套,防止車輪在轉動時飛出;一般用青銅或鐵製成,呈扁平長方形,長約三四寸,俗稱銷子。

[xiá]:車軸兩頭垂直穿入

的金屬條,防止軎脫落。

:也稱輻條,車輪中一根根的木條,用於連線輪和轂,來支撐輪圈;四周的輻條都向車轂集中,稱輻輳[còu]。輻條數目從商至秦漢一直都在增加;商時期有18根的,最多的裝有26根;西周時期有28根,但也有少於這一數字的;春秋戰國時期裝有28根,但出土實物以裝26根的居多。《

老子

》“三十輻,共一轂”;《

周禮·冬官·考工記

》“輪輻三十”;出土的戰國秦墓中的馬車有30根,出土的西漢馬車多16根和24根。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輿

:車廂,通常為長方形,人所立之處。

[zhěn]:輿的底座和架子,由四根方木組成,有點類似現在的床架。古人會用皮條等編織成網狀繃在軫上,彷彿繃床,上面再放置墊子,褥子一類。不但舒適,還能緩震,減輕車載疾駛或磕碰時造成的顛簸。

:車廂前部的一根橫杆,便於人駕車中倚靠或扶握,以保持平衡。

伏兔

,由於軸和轅是十字交叉連線在一起,轅的一端置於軸的正中心(轅在上,軸在下),轅本身的厚度會使得輿軫放在上面時很難固定,容易晃動。古人為了讓車廂部分平穩地放置,於是在軸的兩側放置兩塊伏兔(厚度與轅高出車軸的厚度相當),用繩索綁在軸上面墊出一個水平面(軫的前後兩根方木擔在

上,軫的左右兩根方木擔在

上)。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2

、馬車的前部

:車廂前架牲畜上的木杆,為一根直木或稍彎曲的木槓,後端與車軸相連線。轅亦被成為輈[zhōu],“馬車稱輈,牛車稱轅;單根稱輈,兩根雖裝在馬車上,亦多稱轅”(孫機《中國古獨輈馬車的結構》)。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綜上,

我們瞭解到“

伏兔

”位於車軸之上,車輿之下;下抱車軸,上承車輿。“

伏兔

”在車輿的下面,體積較小,位置比較隱蔽,一般是碰觸不到的。從車的整體結構來看,馬車的動力是透過“

”來拉動“

”,“

”在拉動“

”來實現車輪轉動前進。

車“

伏兔

”最初見於西周,商車上尚未發現。“

伏兔

”的設定一方面是抵住輪“

”,防止其轉動時內移;另一方面是墊出一個水平面,固定車輿,防止其晃動,可起到減震的作用;再一方面是保護車“

”,若無“

伏兔

”,輿“

”的左右兩根方木與車“

”懸空,不直接接觸,那車輿的全部重力將透過輿“

”的前後兩根方木壓在車“

”之上,壓力再透過車“

”與車“

”的交接點,傳導到車“

”上,由於壓力大,接觸面小,導致車“

”的單位面積受力增大,容易致使車“

”因壓力過大而斷裂。

小畜卦

大畜卦

輿說輹

”,“

”若解為“

伏兔

”,按照“

伏兔

”的設定,其若脫落的話,其實並不影響馬車的整體執行。輿“

”是架在車“

”和車“

”上,“

”與“

”脫離後,“

”還有前後兩根方木壓在車“

”之上,因此對馬車其實是沒有太大的影響(

商朝時期的馬車至今尚未有發現“伏兔”

);另“

伏兔

”脫落也看不出與

小畜卦

的爻辭“

夫妻反目

”有什麼關係。

大壯卦

九四: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輹

。” 公羊撞倒籬笆後,又撞擊到車“

”/車“

伏兔

”,車“

伏兔

”的位置隱蔽,不容易碰觸到,如何能撞到呢?

故我認為“輹”不應解釋為“伏兔”。

”應解為“

”/車輻條。《

漢書·傳·揚雄傳上

》“魂亡魄失,

觸輻關脰

。”,講說眾獸驚慌失措,嚇得魂飛魄散,

獸角撞到車輻,導致頭頸折斷

。由此可釋

大壯卦

九四: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輹

。”講的是公羊撞倒籬笆後,又撞到車輪上,以致公羊被車“

”所傷,這樣理解符合《

漢書·傳·揚雄傳上

》“觸輻關脰”的田獵景象。

二、“輻、輹、緮、復”的甲骨文、金文象形結構

”這四個字中都有一個基礎結構便是“

”[fú]。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

說文解字

》“輻,輪轑也;從車

聲”;“畐”有“腹滿”義,而“輻”為圓形,與人腹滿之形相類,因而“畐”在字中亦兼有表義作用。

:輻條,插入輪轂以支撐輪圈的細條。

”的基礎字是“

”。《

說文解字

》中有“

”和“

”兩個字;

:《

說文解字

》“復,行故道也;從夊,

省聲。”;

:《

說文解字

》“復,往來也;從彳,復聲。”。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的上面是“

”的省形,省掉“田”腹中的“十”符,變為“口”,有腹中空的意思;“

”有“腹滿”義,“

”的省形為“腹空”義;“腹空”後無法再空,到此為止,下一步便是填充、填滿、充實“腹”,故“

”的省形的下面是“夊”,開始調轉返回、恢復的意思;故“

”的象形體現有“

”滿變為“

”中空,“

”空為止義,暗含下一步從“

”空變為“

”滿的意思。有點類似現今的月初發工資,月初工資到手荷包滿,到了月底荷包空了,下個月月初荷包有滿,下個月月底荷包又空,這便是“

”。《

說文解字

》“

復:行故道也

”。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談《周易》中“輻、輹”是先秦時期馬車上的哪個構件,應作何解?

最後,我們來今本“輹”和帛書“緮”的字形結構。

”是“

”加“

”。“

”是“

行故道

”(《

說文解字

》),在固定的道路、範圍空間內來回反覆;“

”加“

”後,表示的是馬車上在固定的範圍空間內來回反覆的部件;透過上面介紹“

馬車

”的內容,我們知道“

馬車

”上只有“

車輪

”是轉動的,其他的部件皆不動;“

車輪

”中的“

輻條

”是在“

”與“

”共同組合的返回內來回反覆;故我認為“

”為“

”,指的是“

輻條

”。

”是“

”加“

”。“

”時“

”、蠶絲;徐鍇《

說文解字

》(小徐本)“

一蠶所吐為忽,十忽為絲。

”;蠶吐絲作繭,是在繭所限定的橢圓形範圍內來回反覆的吐絲。“

”便是指馬車上像蠶吐絲一樣在限定範圍內來回反覆的構件,這一構件只能是“

”;故我認為“

”為“

”,指的是“

輻條

”。

綜上,我認為今本、帛書、竹簡中的“輻、輹、緮、復”都是“輻”,指的是先秦時期馬車車輪的“輻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