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在DC進行再創作之前,蝙蝠的名聲並不太好,這些會飛的小動物因為特殊的習性多與魔鬼、吸血鬼、巫術等事物聯絡在一起。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馬特·默多克:“雖然我從小就在社會的大染缸中摸爬打滾,但並沒有喪失心中的希望,一次意外的事故讓我失去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視力,殘餘的四感卻變得更加敏銳。在師從棍叟後我習得了利用感官的新方式,熱度、微風、壓力、聲波這些常人無法想象的方式成了我的新耳目,我不用眼睛就能感覺到周圍的空間環境,並且比以往更加清晰。白晝時我是法律的維護者,而到了夜晚我就是正義的代行者。”

布魯斯·韋恩:“雖然我的家庭是哥譚首富,但無憂無慮的生活並沒有消磨我的意志,即使是痛失雙親也沒能將我擊倒,這座城市的混亂反而讓我剷除犯罪的慾望更加堅定。嚴酷的體能訓練、特定的飲食結構再加上經過十年的遊學,我成為了數一數二的格鬥和戰術大師,即使沒有超能力也無妨,我的勇氣無人能比,我的技巧舉世無雙。”

馬特·默多克:“沒錯,我就是夜魔俠!”

布魯斯·韋恩:“沒錯,我就是蝙蝠俠!”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這兩位英雄,其實都由同一位演員飾演過

上世紀40年代,年輕的畫師鮑勃·凱恩陷入了煩惱之中,時年26歲的他和同伴接下了一個艱鉅的任務:為《偵探漫畫》打造一位當家英雄。在此之前,DC藉著在《動作漫畫》中首次出場的超人賺了個盆滿缽滿,這也是超級英雄首次登上歷史舞臺,令人耳目一新的設定、懲惡揚善的主題、痛快淋漓的故事形式很快就俘獲了一眾讀者,《動作漫畫》當即成為了DC的頭牌,也引領越來越多的漫畫公司開始往這個方向發展。

雖然同屬於一個公司,但相比起同伴的大紅大紫,向來人氣平平的《偵探漫畫》處境就有些尷尬了,主打各種偵破和冒險漫畫的它一直缺少一位能穩定支撐銷量的主心骨,並且這種情況在新題材的面世後變得更加嚴重,大批讀者倒戈向了簡單易懂的超級英雄,鮑勃·凱恩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臨危受命的。由於刊物本身的定位,《偵探漫畫》的超級英雄註定不能像超人那般鮮豔奪目,佐羅是個很棒的樣本,只不過放在現代的背景下他還是缺了點什麼,人們想要的是城市的守護者,這位超英偵探必須保持神秘感,又得對罪犯擁有足夠的威懾力……佐羅、夜晚、神秘,綜上所述,蝙蝠似乎是個不錯的代號。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後來大部分超級英雄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佐羅的影響

事實上蝙蝠在西方的名聲並不算太好,在DC對它們進行再創作之前,這些會飛的哺乳類小動物因為它們特殊的習性,在民間傳說中多與魔鬼、吸血鬼、巫術等事物聯絡在一起,北歐等地甚至認為蝙蝠是不得安息的死者靈魂,與吸血鬼同名的巧合更是讓它們背上了沉重的誤解。在這種愚昧的時代背景下,偽冒的通靈者們用它來完善自己高深莫測的形象,蠱惑百姓掏光自己的錢包;文藝創作者們憑藉它們的特性創作出了晝伏夜出的吸血鬼,在數百年間大行其道;而在好萊塢等一眾電影公司眼中,帶有神秘色彩的蝙蝠大概生來就和古堡以及惡魔掛鉤吧。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無論東西方文化,蝙蝠這種益獸永遠與惡魔和鬼魅繫結(圖為永井豪名作《惡魔人》)

除了通俗文化中的迷信色彩,蝙蝠有時也會因為自身的神秘氣息而被當成強大的象徵。在中世紀時,蝙蝠常常被用與長劍、盾牌等兵器的造型,以此來威嚇敵人,有的騎士也會將蝙蝠當作自己的家徽;而在飛機剛剛踏上戰場的年代,在機身上繪圖成了王牌飛行員們的專利,這些圖案既可以快速分辨敵我,也能夠當成炫耀功績的勳章,在這種情況下圖案的選擇對每位飛行員來說都很重要,而蝙蝠便成了不少人的首選,機頭標誌中的蝙蝠總是面目猙獰、張牙振翅,與人骨、刀劍一同彰顯著對敵人的挑釁。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即便如此,更多的飛行員還是選擇了美女塗鴉

雖然對未知的事物人們總會心懷敬畏,但相比敬畏更多的人卻選擇了去汙衊。在不少人的童年啟蒙讀物《伊索寓言》中就有一則關於蝙蝠的故事,裡面講到鳥類和走獸宣戰,雙方互有勝負,但兼具雙方特點的蝙蝠卻總是依附在勝者身邊。而當鳥獸宣告和平停戰時,交戰的雙方明白了蝙蝠的欺詐行為,將其裁定為有罪,並剝奪了它享受陽光的權利。從此之後蝙蝠只能藏身於黑暗,只有在夜晚時才能偷偷摸摸地活動。這無疑是人類對蝙蝠的汙衊,一方面人們懼怕這些面容可怕的生物,而另一方面又將其想象為兩面三刀的膽怯之徒。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黑人問號臉的暗影長者

不過拋開最後一點,蝙蝠似乎是《偵探漫畫》的完美選擇,神秘、強大、陰冷、恐怖,傳統文化中的蝙蝠涵蓋了所有超級英雄的要素。即便如此,最初的蝙蝠俠可遠沒有如今這麼帥氣,由於超人的成功,後來者在創作過程中難免都會受到他的影響,鮑勃·凱恩也不例外,在他的的初稿中蝙蝠俠僅僅只是一位普通人,為了飛行他必須裝備一對翅膀式的裝備,為此他考慮過老鷹、鴿子、金雕等形象,但都不著調,最後還是在達·芬奇的手稿中找到了靈感。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鮑勃·凱恩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比爾·芬格

於是最初的蝙蝠俠不僅身著鮮紅緊身衣、頭戴黑色眼罩,連披風也變成了兩隻無法收起的蝙蝠翅膀,頭髮乾脆就是金色的。還好鮑勃並不是一個人在工作,他的助手比爾·芬格覺得這樣的蝙蝠俠不符合偵探的形象,在他的建議下蝙蝠俠的紅衣換成了黑衣,翅膀變成了斗篷,而原來的眼罩則按照詞典中的蝙蝠圖樣改成了尖耳朵的頭盔,如今蝙蝠俠的所有經典元素幾乎都是在此時奠定的基礎。可惜的是,鮑勃·凱恩的初稿並沒有流傳下來,不然我們也能一睹老爺的奇葩金髮造型了。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根據描述復原的初代蝙蝠俠大致是這樣…

1939年5月,兩人合作創造出的蝙蝠俠在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廣泛的歡迎,有了領軍人物的《偵探漫畫》也成為了DC旗下最受歡迎的系列。以蝙蝠為代號的布魯斯不僅讓世人看到了超級英雄有別於好好先生的另一面,也成功地打破了世人對於蝙蝠的固有印象,作為哥譚市夜間的守護者、威懾罪犯的象徵,這位人形蝙蝠神秘但不迷信,可靠卻又有點孤傲。雖然後世的布魯斯和他的“不殺”原則廣為人知,但此時的蝙蝠俠可沒那麼好說話,他更像是一位高配版的暴力佐羅,對使用槍械毫無芥蒂,並且在打擊罪犯時絕不留情,無論是絞殺還是槍決在早期的漫畫中都並不罕見。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無巧不成書,以蝙蝠為象徵的布魯斯·韋恩在誕生之初也受到過同族的汙衊,只不過這項指控比兩面三刀更加嚴重。上世紀50年代,為了吸引潛在的受眾、也是為了讓更多的父母同意他們的孩子閱讀漫畫,DC試圖讓蝙蝠俠的風格更加平易近人,從此前的冷峻偵探風向溫和家長風轉變,羅賓應運而生。在初期被稱作“神奇小子”的羅賓和蝙蝠俠的相識充滿了戲劇性,也讓人們見識到了這位黑暗行者心中殘存的溫柔。此後,蝙蝠俠與羅賓便成了美漫中最著名的一對金童組合,雙人組隊行俠仗義的模式甚至成了DC的標配。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知更鳥羅賓的更替史

但在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看來可不是這麼一回事。每個時代都得有人站出來為當時失敗的父母們背鍋,只有把對孩子的失職歸咎到其他事物後才能讓他們心安理得地繼續履行職責,而在當時,站出來背鍋的就是漫畫。在一位心理學家出版的書籍裡,他將漫畫稱為犯罪的溫床,宣稱其中的暴力情節會誘導兒童模仿,以“打擊犯罪”為主題的超英漫畫更是其中的主力軍。在這種風潮之下,DC也沒能獨善其身,不少家長把矛頭對準了《蝙蝠俠》,聲稱書中含有同性戀以及孌童的暗示,他們認為漫畫中的蝙蝠俠與羅賓被隱晦地描繪成了戀人的關係。雖然這荒謬的指責為大多數人所不齒,DC官方也從未對此做出正式的迴應,但也有人認為蝙蝠女、貓女的角色的出現就是官方間接的反駁。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這綠色的小短褲確實容易讓人把持不住

蝙蝠俠的成功可以說是空前的,在布魯斯·韋恩之前,幾乎所有西方人關於蝙蝠的印象都是邪惡恐怖的吸血鬼,雖然1897年出版的《德古拉》確實算得上一步優秀的小說,奈何吸血鬼設定實在太過瑪麗蘇,聰明絕頂、文質彬彬、對異性擁有致命的吸引力,這些充滿槽點的特質也順帶延續到了蝙蝠的身上,而經此一役開創出的濫俗流吸血鬼小說更是讓本就被人所不喜的蝙蝠變得更加聲名狼藉。好在蝙蝠俠的創作者們對這些小動物並沒有什麼偏見,在無數編劇和畫師的努力下,布魯斯·韋恩用改變了人們對於蝙蝠的第一印象,從以往的空洞乏味變得有血有肉。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如今,在面對黑色的蝙蝠標誌時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印象都會是蝙蝠俠,這種成功當然離不開當初比爾·芬格的堅持,雖然有人說他對於蝙蝠太過狂熱,但這種情有獨鍾也的確作為傳統延續了下來,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蝙蝠俠系列的設計都帶有明顯而又獨特的風格,從蝙蝠鏢、抓鉤槍、多功能腰帶,到探照燈、蝙蝠汽車、蝙蝠摩托,這種鮮明的象徵主義也完美地彰顯了蝙蝠俠的核心理念:象徵。就如同經典的DC作品《V字仇殺隊》所言:思想是不怕子彈的。V的面具是一種精神,蝙蝠俠的標誌也是一種精神,它象徵著布魯斯·韋恩對哥譚的執著、對父母的內疚,更重要的是對於正義的追求,經過數十年的經營,這些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了小小的一枚蝙蝠標中,也間接影響了無數人的成長。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個人色彩濃厚的蝙蝠裝備

如果說蝙蝠俠是對於蝙蝠最成功的“洗白”,那麼也有一部作品是將蝙蝠的黑暗面放大到了極致,它就是日本漫畫家浦澤直樹的《蝙蝠比利》。

也許現代人很難理解古人們對於蝙蝠的恐懼和妖魔化,它們和厄運幾乎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在14世紀時就曾有女士因蝙蝠群聚集在她的房子而被燒死的記錄,大文豪莎士比亞也曾在自己的戲劇中向蝙蝠祈靈,直到現在還有不少教徒認為蝙蝠是魔鬼的造物。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充滿野心地將背景放在上世紀40年代,年輕地日裔美國漫畫家凱文·山縣發現自己所創作的漫畫形象比利蝙蝠很多年前就在日本出現過,為了避免抄襲的嫌疑他回到了日本尋求授權,只不過凱文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漩渦中了。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在追查到蝙蝠比利的形象來源於一本古書之後,凱文意外地發現蝙蝠活了過來,並在與之前創作比利故事的老漫畫家相遇後,得知蝙蝠比利的系列漫畫可以精準地預言歷史的走向,傳言繪有蝙蝠形象的故事更是可以操縱歷史,這隻蝙蝠貫穿了人類的所有歷史,只會在特殊的時間醒來、選擇特殊的人類,將未來託付在他們手上。而這次,它們選擇的人選似乎就是凱文·山縣。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漫畫的劇情以懸疑故事和真實歷史結合的方式推進,大多透過化名的方式影射當時的歷史世間,在時間節點上正處於冷戰時期,當時的美國社會處於核戰的陰雲之下,雖然依舊強大但內裡卻暗流湧動;而另一塊主場日本尚未從戰敗的陰影中走出,雖然經濟得以恢復但依舊自卑。動盪不安的年代,十分符合蝙蝠興風作浪、教唆他人的習性,無論是希特勒、同盟軍司令部、珍珠港事件,還是肯尼迪遇刺、阿波羅登月都能在其中找到端倪,這些或大或小的事件都是因為受到了蝙蝠的蠱惑才做出了相應的抉擇。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希特勒和愛因斯坦的相遇

然而在故事的後期,前期強調的懸疑元素卻被顛覆了,被比利選中的人並沒有受到外部的蠱惑,也不存在什麼蝙蝠的指引,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自身的幻想,所以操縱歷史的蝙蝠到底存不存在呢?又或者只是蝙蝠比利隱瞞了自己的存在?這些問題大概並沒有標準答案,它既可以是驅使和操控人類歷史的外來意志,也可以是超乎世界的高維度存在,又或者是人的野心和慾望,但最有可能的,也許和現實生活中蝙蝠受到汙衊的原因一樣,也是因為人心中的貪慾和自卑,以及對未知的期冀和懼怕吧。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故事中借蝙蝠之手對巨頭迪士尼的諷刺,在漫畫中凱文的助手查克在幫前者代筆時受到了神秘商人的蠱惑和矇騙,簽下了轉讓蝙蝠比利的宣告,而商人則透過自己的能量將原本人氣下滑的蝙蝠比利運作成了舉世聞名的大作。漫畫中的假查克跟迪士尼帝國的奠基人沃爾特·迪士尼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遠沒有照片上那麼祥和,而他本人與其說是熱愛動畫的製作人還不如說是老謀深算的商人,利用卡通產業初期的法律漏洞和空子網羅了一大批角色,連看板角色米老鼠都不是迪士尼的原創,而是畫師烏布·伊沃克斯的作品。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比利蝙蝠》中欺世盜名的“查克。卡爾金”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現實中的自稱米老鼠生父的懷特。迪斯尼

而蝙蝠比利的原型考據也值得人深思,上世紀20年代時風靡世界的動畫形象並非迪士尼所有,而是一隻誇張滑稽的菲力貓。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

菲力貓和比利蝙蝠

這位默片時代的動畫巨星一直是迪士尼在發展初期的借鑑物件,而這個角色背後也有著一對冤家:畫師奧托·梅斯莫和他的老闆帕特·蘇利文,只不過當菲力貓風靡全球時,前者卻一直處於後者的陰影中,當帕特·蘇利文名利雙收時,奧托卻一直在工作室埋頭苦幹,直到五十年後帕特因酗酒和抑鬱症去世才讓自己得名字為人所知。而同處一個行業的浦澤直樹大概對這些黑暗瞭解得一清二楚,所以才在作品中以這種方式為自己的同行表示不滿吧。

因這些人們的存在,改變了蝙蝠這種小動物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