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後頭件事就是建堂子,皇家如何在這裡祭祀?

堂子,是清代皇帝立杆祭天祭神的場所。《大清一統志》記載:“堂子在長安左門外御河橋東,每歲元旦親祭。凡國家有徵討大事,必親祭告。”所謂親祭,即皇帝親自履行祭祀儀式,以示重視。清魏源《聖武記》卷十二:“皇帝拜天則於堂子,出征拜天亦如之……則堂子自是滿洲舊俗,祭天、祭神、祭佛之公所。”

清軍入關後頭件事就是建堂子,皇家如何在這裡祭祀?

滿族人信奉薩滿教。薩滿,即巫師。薩滿教是起源於漁獵時代的原始宗教,在我國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間有很深的影響。清軍入關前,有“神堂”或“祀神祗之室”,皆稱“堂子”。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二回:“那時這雄心勃勃的努爾哈赤,乘著這如日方升的氣象,想統一滿洲,奠定國基,當命工匠興起土木,建築一所堂子,作為祭神的場所;工匠等忙碌未了,忽掘起一塊大碑,上有六個大字,忙報知努爾哈赤。”這個情節未必是真,但是倒準確地反映了清人對於堂子的重視程度——要成就建國的大事業,必先建堂子;在做一件大事之前,必先到堂子拜天祭神,以求得保佑。

入關之後頭件事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進關、入主北京之後的第一年,做的頭件大事就是在紫禁城附近建築一所堂子。

關於這座堂子的位置,有說在東安門外的,有說在臺基廠大街北口路西的。震鈞《天咫偶聞》:“堂子,在東長安門外,翰林院之東。”昭槤在《嘯亭雜錄·堂子》裡說:“國家起自遼瀋,有設竿祭天之禮。又總祀社稷諸神祇於靜室,名曰堂子,實與古明堂會祀群神之制相符,猶沿古禮也。既定鼎中原,建堂子於長安左門外。”

震鈞是清末人(1776年-1833年),瓜爾佳氏。昭槤是清乾嘉時人,愛新覺羅氏,滿洲貴胄,努爾哈赤後人,世襲禮親王。這兩個人所記載的堂子的位置——長安左門外,應該是準確可信的。長安左門,位於今天天安門東側、勞動人民文化宮正門前稍東。

堂子的正中是祭神殿,“即匯祀諸神祇者”。滿族人信仰多神,堂子內神殿供的是釋迦牟尼、觀音菩薩、關帝,還有“穆哩罕”——馬神。

祭神殿南向前,為拜天圓殿。圓殿南正中,設大內致祭立杆石座。次稍後兩翼,分設各六行,行各六重,第一重為諸皇子致祭立杆石座,諸王、貝勒、公等依次序列,皆北向。

東南建上神殿,南向,據昭槤說,“相傳為祀明將鄧子龍位——蓋子龍與太祖(即努爾哈赤)有舊誼,故附祀之”。據《天咫偶聞》說,相傳開國初,太祖努爾哈赤常喬裝打扮潛入遼東察看形勢,被明軍俘獲。鄧子龍知道他不是一般人,悄悄把他送出境。“太祖(努爾哈赤)篤於舊誼,祔祀於此”,看來努爾哈赤很重視報恩的。

堂子祭祀立神杆

清軍入關後頭件事就是建堂子,皇家如何在這裡祭祀?

在堂子舉行的祭祀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國家大事,諸如元旦拜天、出征、凱旋等;另一種是屬於日常照例的祭祀如月祭、浴佛祭、馬祭等。

“堂子祭天”被列為清王朝的吉禮之一。祭天禮於歲正朔(即新年元旦)舉行,“皇上率宗室、王、公、滿一品文武官詣堂子,行拜天禮。”每次祭祀行禮前,皇帝先朝東坐在享殿簷下的兩間坐褥上,各王公貝勒按職位依次坐于丹陛上下。內監彈奏三絃、琵琶,滿洲神巫“薩滿”司祝系緞裙、束腰鈴、擊手鼓,“盤旋像前誦神歌祝禱”,然後獻酒。贊禮者一邊拍板,一邊唱滿洲神歌。皇帝和王公貝勒一起拍板撫掌唱。然後進享殿、圓殿分別行禮。禮畢,皇帝坐在西間正中,面朝南,王公等各就原處列坐,吃祭品、炸糕,喝完茶後各散。祭品中有活豬,往耳朵裡灌完酒之後殺掉,將肉煮熟,祭神之後吃掉。據說坤寧宮有口“神鍋”,專門用來煮肉,自順治入關以來一直就沒有停過火。(溥佳《記清宮的慶典、祭祀和敬神》)

立杆祭神之禮“歲以季春(農曆三月)、季秋(農曆九月)朔日(初一)舉行。”所祭神杆是楠木的,本色,不加油飾,豎立在神殿或神堂的左方。高兩丈餘,頂尖形,頂之下為方錫鬥——木質,包錫。滿族人對杆子不敢有任何褻瀆,立起之後、太陽投射在地上的影子都不許踐踏。民間祭祀時,在杆子前供上米酒、打糕,整豬。錫鬥內要放上供過的米飯和熟肉,用牲血塗杆子尖,並貫以豬喉骨。皇家祭神杆,則“懸黃幡系彩繩,綴五色繒百縷,楮帛二十有七,備陳香燈。司俎官於大內恭請神位,由坤寧宮以彩亭舁出,行中路至堂子,安奉於祭神殿內。東向,陳糕餌九盤,酒盞三。圓殿陳糕餌三,酒盞一,楮帛如數。司俎官以贊祀致詞、行禮。”

馬祭、月祭和浴佛祭

馬祭在祭神杆一天後舉行,祭祀“穆哩罕”——馬神。馬祭是有馬的。昭槤的《嘯亭雜錄·內務府定製》中說,上駟院裡飼養的御用馬匹中專門有一種“禂(音禱)馬”,為“歲春秋二祭禱馬於神”所用。平時“系帛於御馬鬣尾以為識”——在馬鬃馬尾上系以帛為標識,“凡三十匹”;“附養四色馬四十匹,令祭堂子,率以十匹詣神前受釐,系絲帛亦如之”。

馬祭,滿族人在東北時就有此風俗。民間所用的“禂馬”被稱為“它合馬”。此馬是全村中最有威望的家族中飼養的,不許騎,尤其不許女人騎,也不用來拉車幹農活,不打鬃,不剪尾。祭祀時,把馬身刷洗乾淨,備齊鞍韂牽入庭中,頭向供桌,身搭紅布。主祭人手捧香碗,圍著馬左轉三圈、右轉三圈,然後請一男一女兩位薩滿在馬前對唱,其他人跪下叩拜。(據《滿族民間文化論集·滿族的薩滿教》孟慧英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堂子每月一次的祭祀稱月祭。《嘯亭雜錄》中說:“凡月祭,孟春上旬三日(即正月初三),余月朔日(即每月初一)。大內遣司俎率堂子官於圓殿奠獻糕、酒,行禮如儀。”

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誕日的祭祀為浴佛祭。“司俎官率執事人等,自大內請佛至堂子祭神殿,陳香燈,獻糕酒。王公各遣人獻糕。執事設盥盤,贊祀二人浴佛”——浴佛,既給佛作洗禮,屆時真要用香水往佛身上澆灑的。浴畢,“六酌獻、三致禱如儀”。這一天,“大內及軍民人等不祈禱”——不作別的祈禱,“不祭神”——不拜別的神靈,“禁屠宰,不理刑名”——不審理案件。

皇帝親征必去堂子

遇有重大戰事、皇帝親自出徵前,必要到堂子拜天祭神。康熙年間,蒙古準格爾部首領噶爾丹叛亂。三十五年正月和三十六年二月,玄燁兩次率軍親征。每次出發前都是選擇吉日,前往堂子祭神拜天。內府官員預設拜墊於圓殿外及內門外御營黃龍大旗前,兵部陳螺角,鑾儀衛陳鹵簿均如儀。康熙皇帝先到圓殿前,再到大旗前,鄭重行三跪九叩禮。這次出征,康熙皇帝親臨沙漠,指揮清兵作戰,終於大獲全勝,掃除了漠北和西北地區一大不安定因素。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五月,清軍凱旋。康熙皇帝回到京城後,先到堂子行告成禮,感謝上天眾神和列祖列宗的保佑。

派大將出徵,皇帝也要帶領大將軍以及隨行將領,到堂子行禮。儀式於皇帝親征是一樣的。凱旋日,也到堂子行告成禮。

為什麼要祭神杆?

堂子在清朝皇家的信仰和風俗禮儀中,曾經是何等的重要。但是沒過多少時間,薩滿教被佛教取替、滿語被漢語取代了,堂子的祭祀活動變成了一種徒具形式的空殼,一些祭祀的目的和意義連滿族人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了。

比如神杆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祭神杆?據考證,神杆,是滿族人祖先採人參時用的索撥棍。野生的人參生長於山林草木之中,須撥開草木才能發現,所以索撥棍是採參人必用的工具。而人參,是滿族人最初用來和中原人換取農具、武器和各種生活必需品的“硬通貨”。滿族人的崛起,人參是立了大功的。祭奠神杆,有不忘祖先艱苦創業之意。但是後人大多不知道這個意思了。

再比如清人祭祀的神祇中,有一“萬曆媽媽”,也稱“瓦利媽媽”,或寫作“完立媽媽”。多數滿族人不知道這位“媽媽”是何方神聖,有解釋為萬曆時李太后的。當代學者考證,“完立”是偶像的意思,“完立媽媽”亦即“媽媽神”。

據齊如山說,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城,佔領軍要把北至長安街、西至前門、東至崇文門一帶盡行佔據。這一片大小衙門、公所很多,禮部、戶部、吏部、工部、兵部還有宗人府、太醫院、鴻臚寺,更重要的是還有堂子,其重要性超過太廟,怎麼能讓外軍佔領?李鴻章和聯軍再三交涉,結果,五部留下了,堂子被義大利軍佔領並拆毀了。

八國聯軍撤出北京後,清廷改建堂子於南河沿南口路東,即今北京飯店貴賓樓所在地。從清末皇族溥佳寫的《記清宮的慶典、祭祀和敬神》中看,清末的元旦慶典是在乾清宮舉行的,神杆祭祀和敬神活動是在坤寧宮舉行的,沒有提到堂子。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