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貝爾獎,一項堪比諾貝爾獎的數學大獎!

我們知道,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在世界範圍內授予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經濟、和平領域內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但這一大獎並不包括數學。

阿貝爾獎,一項堪比諾貝爾獎的數學大獎!

而在此之前,根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的要求設立的於1936年首次頒發的國際性數學獎項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常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每四年頒獎一次,由國際數學聯盟(IMU)主辦的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CM)上舉行頒獎儀式,每次頒給二至四名有卓越貢獻的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的年輕數學家。每人將得到15000加拿大元的獎金和金質獎章一枚。雖然號稱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但獎勵比諾貝爾獎相差較多。

阿貝爾獎,一項堪比諾貝爾獎的數學大獎!

另外還有德國人R。沃爾夫(Ricardo Wolf)及其家族在1976年1月1日捐獻一千萬美元成立了沃爾夫基金會頒發的沃爾夫獎,主要是獎勵對推動人類科學與藝術文明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士,每年評選一次,分別獎勵在農業、物理、化學、數學、醫學五種獎,獎金10萬美元。或者藝術領域中的建築、音樂、繪畫、雕塑四大專案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績的人士。其中,以沃爾夫數學獎影響最大。其宗旨主要是為了促進全世界科學、藝術的發展。

阿貝爾獎,一項堪比諾貝爾獎的數學大獎!

2001年,挪威政府為紀念挪威著名數學家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二百週年誕辰,撥款2億挪威克朗作為啟動資金,設立了阿貝爾(Abel)數學獎,每年頒發一次,由挪威自然科學與文學院的五名數學家院士組成委員會負責宣佈獲獎人。獎金數額為600萬挪威克朗(約合83萬美元),大致同諾貝爾獎相近。目的是擴大數學的影響,吸引更多年輕人從事數學研究。

我們下面來了解一下數學家阿貝爾。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1802年8月5日-1829年4月6日)是十九世紀的挪威數學家,在很多數學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阿貝爾獎,一項堪比諾貝爾獎的數學大獎!

阿貝爾的父親是挪威克里斯蒂安桑主教區芬杜的小村莊牧師,全家生活窮困。1815年,進入奧斯陸的一所天主教學校讀書,13歲的阿貝爾的數學才華便顯露出來。在老師的引導下,他不但學習了當時的名數學家,包括:牛頓、尤拉、拉格朗日及高斯等人的著作,而且可以找出他們一些微小的漏洞。

1820年,阿貝爾的父親去世,18歲的阿貝爾擔負起照顧全家七口的重擔。1821年阿貝爾就讀於奧斯陸大學(Universitetet i Oslo),1822年獲大學預頒學位。

1824年發表了他的《一元五次方程沒有代數一般解》論文。他把論文寄了給當時有名的數學家高斯,可惜高斯錯過了這篇論文,也不知道這個也提出了250多年的著名代數難題已被解破。

阿貝爾獎,一項堪比諾貝爾獎的數學大獎!

1825年冬季,他遠赴德國柏林。1826年,阿貝爾的五次方程論文刊登在一份純數學和應用數學雜誌(Journal fü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第一期上,後來還發表了關於方程理論、泛函方程及理論力學等的論文。

1826年夏天,他去巴黎造訪了當時最頂尖的數學家,並且完成了一份有關超越函式的研究報告。他的理論現稱為阿貝爾定理,這個定理也是他後期的阿貝爾積分及阿貝爾函式的理論基礎。他把他的研究報告寄到法國科學學院,但沒有收到重視。並且,在他離開巴黎前還感染上了 肺結核病。

阿貝爾獎,一項堪比諾貝爾獎的數學大獎!

他輾轉回到挪威,也欠了不少債。1828年,他找到一份代課教師的職位來維持生計。但他的窮困及疾病並沒有減低他對數學的熱誠,他在這段期間寫了大量的論文,主要是方程理論及橢圓函式,也就是有關阿貝爾方程和阿貝爾群的理論。

他比雅可比更早完善了橢圓函數理論,和雅可比一起被公認為橢圓函式論的奠基者。他的名聲經已響遍所有的數學中心。

阿貝爾獎,一項堪比諾貝爾獎的數學大獎!

1828年冬天,阿貝爾的病逐漸嚴重。這年聖誕節,他去芬羅蘭探望他的未婚妻克萊利·肯姆普期間,病情惡化。1829年4月6日凌晨,阿貝爾在他的未婚妻守護下去世了,年僅27歲。

直到阿貝爾去世前不久,人們才認識到他的價值。1828年,四名法國科學院院士上書給挪威國王,請國王為阿貝爾提供合適的科學研究位置。在阿貝爾病逝後兩天,他的德國朋友克列爾寫來信說,成功為他爭取到柏林大學當數學教授。此後,各種榮譽和褒獎接踵而來,1830年他和卡爾·雅可比共同獲得法國科學院大獎。

阿貝爾獎,一項堪比諾貝爾獎的數學大獎!

2003年3月23日,阿貝爾數學獎的第一個獲獎人誕生,獲獎者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女高階訪問研究學者凱倫·烏倫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