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也有點道理

傳統中國歷史文化中,漢字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基石,它不僅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更是歷史的載體,那方塊字中潛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當漢字轉換為語言之時,當從口中傳來,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婉轉悠長,抑揚頓挫之間,更是令人感悟頗深。

俗語“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也有點道理

而生活當中更有一種獨特的語言,它就是俗語。它以通俗易懂的言語描述著社會現象,並且深諳大事大非的道理。時至今日,這些俗語依舊適用於當代生活,並且具有指導意義。就比如這句俗語“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這句俗話描述的雖然是一種社會現象,但是很多人並不在意老祖宗的忠告。那麼這句俗語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老祖宗的這番忠告有沒有意義?且聽我一一一道來。

俗語“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也有點道理

齒軟不赴喪

這句話乍看之下,還真是有點懵。其實最主要是要理解“齒軟”和“赴喪”的意思。“齒軟”其實是有兩層意思的,分別指嬰幼兒的牙齒軟、嫩,以及老年人牙齒的鬆動衰老,而“赴喪”,其實意思就是奔喪。所以這前一句話的背景是和喪葬習俗有一定的關聯的。

俗語“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也有點道理

那麼為什麼說嬰幼兒或者老人不能奔喪呢?主要是因為在人們的思想當中,已逝的親人在沒有下葬之前,人們認為其靈魂會在生前熟悉的地方徘徊。而在民間種種跡象表明,五歲前的小孩子都能看到所謂的“髒東西”,而在道教中認為人類生來就帶有某種能力,就比如能看到“髒東西”的先天之眼。而對於鬼魂這種東西,已經打破了“陰陽”的平衡,只剩下陰,少了所謂的“陽”,如果被弱小的孩童撞到,那小孩說不得會嚇出毛病來,所以這也是不讓嬰幼兒去喪葬之地的原因。

俗語“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也有點道理

另外老人,也不能或者少去喪葬之地。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開始衰敗,整個身體的氣質也開始萎靡,基本上處於“陰多陽少”的狀態,所以同樣容易造到“髒東西”的侵擾。

其次,排除迷信的說法之外,老人到了某個年齡段,其實是很怕“死”的,如果再碰上熟悉的朋友或者親人去世,更加容易觸景生情悲傷不已,甚至有可能因此一病不起。而小孩子,面對這種悲慟大哭的場景,就算不被所謂的“髒東西”嚇著,也會被大哭的場景嚇到。所以老祖宗才會以通俗簡約的俗話忠告我們。

俗語“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也有點道理

腿軟不同房

這句話應該挺好理解了,但是“腿軟”有兩種意思,一是指身體乏累,而是指身體有疾病。那麼這兩種情況為何就不能進行房事了呢?其實,早在古代,人們的養生之法中就有提到,說:“欲有所忌,欲有所避”。所試想下,當一個男人,在外辛苦勞累了一天,身心都十分的疲憊,真的沒有多大的功夫去想這件事情。如果強行進行房事,男人的精、氣、神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長此以往,身體肯定會虛弱,身體抵抗能力變差,甚至引起身體的疾病來,因此老祖宗才會說“腿軟不同房”。

俗語“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也有點道理

其次,無論男女在疾病病狀態之下,儘量不要進行所謂的房事。特別是遇到女性有胎、產、經、育等之時,非常忌諱。而古籍《千金要方養性序》中是這樣提及帶病狀態下行房事的危害:“疾病而蚺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既出胞髒,胞傷孩病脆,未及堅剛,復縱情慾,重重相生,病病相孕”,由此可見,生病狀態下,是古時候的大忌。

俗語“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也有點道理

其實從以上分析來看,排除種種迷信說法外,單從科學方面來看,確實是非常有道理的。無論是孩童亦或者是老人,喪葬之地還是少去為妙,要不然就算不是髒東西作怪,單單一番心理作用都會讓人擔驚受怕了。再者房事確實是夫妻關係的調和劑,但是切忌酒後縱慾、病期慎欲,最為重要的是且莫強行,要不然只會傷了夫妻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