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真的很“社會”,中國上古五大刑罰之一“紋身”

說到“紋”身,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了,現在的人都叫紋身,其實正確的叫法是“文身”,而古代的人叫刺青。隨著社會的開放與時代的進步,文身已經不再是黑社會的專利了,文身現在作為一種人體藝術表現形式,象徵著藝術、潮流、信仰等。現在的文身固然美麗,但是在中國古代,文身的意義和現在千差萬別。岳母刺字、民族文身習俗等此文不表,此文要說的就是古代文身的負面意義。

紋身真的很“社會”,中國上古五大刑罰之一“紋身”

中國古代開始就有刺青的記載,而從刺青中又衍生了一個刑罰,就是上古五刑之一:黥(qíng)刑,又稱墨刑。墨刑的實施方法就是在犯人的臉上或者其他部位用刀刻面板(後來用針),然後塗上墨或者其他的顏料,使之成為永久的記號,而這類人俗稱黥面者。墨刑在五大刑罰中是最輕微的,但是也可以說是最嚴重的,因為這刑罰不光給肉體造成痛苦,同時還會給人的尊嚴帶來巨大的羞辱,若是形容一下這種羞辱,就比如是現代某個強姦犯出獄後臉上刻著強姦犯字樣…

紋身真的很“社會”,中國上古五大刑罰之一“紋身”

周代時,奴隸主和貴族經常用黥面者作守門人,因為這類人臉上印著恥辱的標記,無論逃到哪裡都是很顯眼的,所以不怕他們逃跑。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常用黥面者當苦役,反正黥面者四肢健全,可以勞動。到了秦朝時期,墨刑已經是比較固定的處罰犯人的措施,而黥面者遍佈全國各地。秦末的農民起義中,有許多起義者都是受過黥面之刑的,比較著名的就是被漢高祖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英布此人年輕時因為犯了小罪被黥面,所以人們也稱他為黥布。

漢代最初是實行黥面之刑的,漢末就沒有再實行了。一直到了晉,黥面被重新採用,奴才要是逃走的話,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都會在不同部位被黥面,而這時的黥面,黥痕可以深深印到人的骨頭上…

到了北宋時期,黥刑一律改為用針刺,所以又稱為黥刺。犯盜竊罪的人,要刺到耳朵後面;流罪(流放)要刺在面頰或者額頭;凡是犯有重罪必須發配的人,都要黥面,當時稱刺配,我們所熟悉的北宋名臣狄青(記得十幾年前特別喜歡看大英雄狄青這部動畫片,時間一晃,竟然已經過了十幾年呢。。),小說水滸傳中的豹子頭林沖,都曾被刺配。

紋身真的很“社會”,中國上古五大刑罰之一“紋身”

明代黥刑法律使用範圍較為狹窄。盜竊犯要在右小臂刺“盜竊”兩個字,再犯刺左小胳膊,第三次就不刺了,直接絞死…搶劫者要在右小臂刺“搶奪”這兩個字。到了清代的時候黥刑主要防止奴婢逃跑,時常和鞭刑並用,稱為鞭刺。

黥(墨)刑作為一種刑罰,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此刑罰使人的肉身和精神都受到了“折磨”,可以說是恐怖如斯了。當然了,歷史上“文身”也有很多美好的意義,其他民族或區域也有“文身”的習俗,此文就不表了。

大多影視作品裡的黑惡勢力都帶有文身,於是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也紛紛效仿,久而久之,文身這門藝術就被帶跑偏了,常常與黑社會掛鉤。小編想說的是文身作為現在一種人體藝術表現形式,我們不應該以從前的眼光看它了,文身可以淋漓盡致的彰顯自己的個性、可以體現個人的信仰、可以成為人生的永恆,即使它與古代殘酷的刑罰有著淵源,即使有些人總喜歡帶著有色眼鏡看它,但是這仍然無法阻止文身這門藝術在現代的受歡迎程度。

紋身真的很“社會”,中國上古五大刑罰之一“紋身”

最後再說句題外話,如果您不文身,還請不要透過文身來評判別人,希望大家理性對待這門藝術;如果您文身,請不要相信所謂的過肩龍、睜眼關公等一般人文了背不住的扯淡傳言!世界上就沒有龍!關公也是人,一個普通人!喜歡什麼就文什麼!試問:如果你連幾線墨都背不住,那曲曲折折的人生路中,你能揹負的起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