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初登黃鶴樓,不敢寫詩,57歲再登黃鶴樓,絕望地寫下千古絕唱

李白初登黃鶴樓,不敢寫詩,57歲再登黃鶴樓,絕望地寫下千古絕唱

要論吟風弄月的造詣,詩壇上下李白還沒怕過誰,但唯獨的一次卻是輸給了一位小詩人。天寶年間,遊浪天下的李白來到了著名打卡地點黃鶴樓,大量的文人騷客在此留下墨寶,李白當然不遑多讓,於是便趁著酒興,登樓眺望,躍躍欲試。可誰知,李白大發的詩興竟被牆上的一首詩給壓了回去,人瞬間清醒了。

那正是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融述事、寫景、抒情於一體,完美地展現了黃鶴樓的雄姿,淋漓盡致,無以復加。狂傲不羈的李白第一次感覺到難為情,他放下了筆,不敢再寫。據說他還留下一句氣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李白初登黃鶴樓,不敢寫詩,57歲再登黃鶴樓,絕望地寫下千古絕唱

這件事在李白的心中始終揮之不去,後來他寫下了三首模仿作,其中以《登金陵鳳凰臺》痕跡最為明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或許有人會質疑故事的真實性,但歷史就是這麼有趣,仔細研讀兩首詩,可以發現多點類似,模仿之事應是落實了。

渴望超越崔顥的李白正值意氣風發,有點小脾氣也是可以理解的,可到了晚年,57歲的李白再一次來到了傷心之地黃鶴樓,這一次他帶著不同的心情,以完全不同的心境寫下了一首詩,卻比前一次更絕望,甚至有了一絲悽美的味道。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初登黃鶴樓,不敢寫詩,57歲再登黃鶴樓,絕望地寫下千古絕唱

“遷客”,即被貶謫之人,李白這是指自己,那麼他因何事被貶?安史之亂爆發後,永王李璘意欲藉機叛亂,李白受到蠱惑加入其中,還為其寫下了幾首奮軍之作。公元758年,永王幕府倒戈,李白受到牽連,以“附逆”的罪名被長期流放夜郎,這首詩便是途中經過江夏時所作。

“一為遷客去長沙”,李白不是被貶夜郎麼,為何卻寫的是“長沙”?其實,長沙不是特指,而是一個典故。西漢著名文學家賈誼曾因受到權臣讒言而被貶長沙,李白這一句是借賈誼的不幸來自比,以賈誼的無辜受害引出自己的憤懣,有一種英雄相惜的情節,同時也暗示了自己的清白。

李白初登黃鶴樓,不敢寫詩,57歲再登黃鶴樓,絕望地寫下千古絕唱

李白享年61歲,57歲已是遲暮,可以想象當他得知自己被長貶夜郎的時候,內心該是多麼地絕望,因為再也無力建功立業,再也不能遨遊四方,最終的結局只能是死在夜郎。所以能再多瀟灑一回是一回,黃鶴樓上聽聽玉笛本是容易事,可此後也要成為奢侈的享受了。

“江城五月落梅花”,是這首詩極為精絕的一句,撐起了整首詩的水準,它的意思是:聽到笛子吹出《梅花落》的曲子,就好像看到江城裡落滿了梅花。很顯然,五月裡是沒有梅花的,李白透過聲音的感受而幻想出了視覺的效果,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通感”手法,由聽覺訴諸視覺,使情感昇華。

李白初登黃鶴樓,不敢寫詩,57歲再登黃鶴樓,絕望地寫下千古絕唱

梅花是寒冬臘月才有,李白想象出了一種在凌寒中開放的花,這正是他蒼涼內心的外顯,是一種與他絕望的冰冷的心境相吻合的景色。五月梅花,與六月飛霜有的一拼,以反季節的景物抒懷,可見李白的孤獨之盛。

猶如痴人說夢一般,李白的悽切之情,見於詩外,雖含蓄卻有力,有不盡之致。當然,以後人的眼光來品讀這一首詩,悲傷稍微靠後一些,我們讀到的全是李白製造的悽美,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想想也是非常詩意的畫面,足以安慰我們飽經風霜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