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孤城”到底是指哪裡?撥雲見日,揭開迷霧

先來看看王之渙的這首名篇《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此詩歷來頗有爭議,爭議不是在於此詩的水準,而是在於“孤城”到底指的是哪裡?作者寫詩之地能不能望見黃河?

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孤城”到底是指哪裡?撥雲見日,揭開迷霧

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孤城指的是涼州城,另一種觀點認為指的是玉門關。究竟哪種觀點正確呢?

孤城是指涼州城嗎?

認為孤城指的是涼州城,主要是因為這首詩的題目叫《涼州詞》。其實涼州詞在唐朝是很流行的邊塞詩曲調名,跟具體的涼州城沒有任何關係。像王翰、孟浩然、薛逢等都寫過《涼州詞》,以《涼州詞》為名的詩有上百首,這些詩基本都不是直接寫在涼州城。

唐朝的涼州城指的是哪裡?是現在的甘肅省武威市,武威市距離黃河有上百公里,所以在古涼州城根本就看不見黃河。

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孤城”到底是指哪裡?撥雲見日,揭開迷霧

綜上所述,孤城不可能指的是涼州城。

孤城是指玉門關嗎?

既然孤城不是指涼州城,那是不是就是指玉門關?這是比較主流的觀點,

其實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

支援孤城指的是玉門關,當然是因為最後一句

“春風不度玉門關”

。但玉門關在哪裡?在甘肅省酒泉市附近,距離黃河就更遠了,更看不見黃河。

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孤城”到底是指哪裡?撥雲見日,揭開迷霧

為解決在玉門關看不見黃河的問題,有人甚至考證出第一句不是“

黃河

遠上白雲間”而是“

黃沙

遠上白雲間”,當然這一觀點遭到大部分人的否定,說明大家還是有眼裡力,還是懂詩的。

一是根據現有的版本遠不足以支援“黃沙”說;二是黃河改成黃沙後意境全無,作者不可能這麼寫。因為黃沙是成片的,是靜止的,跟白雲不搭邊,黃雲還差不多,怎麼會直上白雲間?而黃河是線狀的,是流動的,直上白雲間畫面優美,意境深遠,恰如其分。

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孤城”到底是指哪裡?撥雲見日,揭開迷霧

第一句是

“黃河遠上白雲間”

無疑,那是不是跟第四句

“春風不度玉門關”

矛盾?因為在玉門關不可能看見黃河。

其實並不矛盾,這個問題很好解決,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孤城指的就是玉門關,實際上孤城另有所指。

如果懂得詩的“實寫”和“虛寫”這個問題很好理解。

在詩中,自古以來就有“實寫”和“虛寫”的稱謂,詩之語句無外乎寫景和抒情兩種,一般將寫景稱之為實寫,把抒情稱之為虛寫。

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孤城”到底是指哪裡?撥雲見日,揭開迷霧

王之渙的《涼州詞》很明顯前兩句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是實寫,後兩句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是虛寫。

前兩句實寫,依據常理,作者寫此詩時應該看見了黃河,看見了孤城。然後轉向抒情,也就是轉向“虛寫”,作者不一定聽見了羌笛、不一定看見了玉門關,而看不見的可能性更大。作者只是借羌笛、借玉門關抒發邊塞守關之士卒的悽苦之情,這合情合理。

關於實寫和虛寫的例子是很普遍的,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乃寫景,是實寫,作者寫此詩時看見了黃河;而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乃抒情,是虛寫,作者寫此時詩未必看見了黃河。

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孤城”到底是指哪裡?撥雲見日,揭開迷霧

孤城到底指哪裡?

那既然“孤城”不是指涼州城,也不是指玉門關,那到底是指哪裡?

其實唐朝的涼州很大,雖然治所在涼州城,但整個涼州地區卻橫跨黃河。作者王之渙來到了黃河附近,看到了一座孤城,看到了黃河遠去,想到了戍邊之苦,於是觸景生情,寫了這首《涼州詞》。

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孤城”到底是指哪裡?撥雲見日,揭開迷霧

這裡的孤城應該是座不大的小城,具體的名字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能永遠都不會有人知道,我們只知道它離黃河不遠,王之渙曾經來過,寫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涼州詞》,這已足夠了。

從現有資料來看,以上分析合情合理,解決了所有疑問,基本能夠符合事實。不知朋友們有何高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駛向一江秋

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孤城”到底是指哪裡?撥雲見日,揭開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