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臣董令矩上朝沒帶笏板,焦躁得團團轉,好友想了一個辦法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想必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那就是文武大臣上朝的時候手中都會拿著一個長板子,這個長板子就是“笏”。

官員攜帶笏板上朝在我國曆史悠久,

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

大臣上朝,除了要衣冠華服穿戴整齊之外,還必須手持笏板才能與皇上對話。

明代大臣董令矩上朝沒帶笏板,焦躁得團團轉,好友想了一個辦法

那麼官員為什麼非得攜帶笏板呢?要是哪一天著急上朝忘記帶笏板了怎麼辦呢?

笏板的作用

為什麼官員必須攜帶笏板上朝呢?這個笏板有什麼作用呢?

首先笏板是用來記錄皇上的命令和旨意

,同時也可以將對皇上的奏報寫在上面。可以說,笏板是中國古代官員上朝必備的記事本。

用現在的話來講,笏板就是他們的辦公用品,

就像我們現在參加公司會議或者組織會議時記錄的記事本一樣。

那你肯定會問了,那一個笏板是多大啊?在長板子上記錄會議內容能記錄完整嗎?

明代大臣董令矩上朝沒帶笏板,焦躁得團團轉,好友想了一個辦法

在歷史資料中記載,笏板的尺寸是“

笏長兩尺六寸,中寬三寸”,

按照一尺大約相當於20釐米來計算的話,笏板大約長50釐米,寬5釐米。

如果一個笏板不夠寫怎麼辦?

很簡單,那就多寫幾個笏板,

但是攜帶不方便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就需要官員為自己準備一個“笏囊”,將所有的笏板裝在裡面,帶到朝堂上。

如果所攜帶笏板太多,笏囊太沉怎麼辦?這個時候,官員可以攜帶一名隨從專門為自己揹著笏囊,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秘書。

當然了,隨著東漢蔡倫發明紙張之後,紙張越來越普及,

笏板逐漸成為了一種形象意義,成為了身份的象徵。

大臣們用的笏板也可以分等級,笏的製作材料也上升到了玉石、象牙等。

明代大臣董令矩上朝沒帶笏板,焦躁得團團轉,好友想了一個辦法

在唐朝時期,是這樣的規定:五品以上官員才可以使用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則使用竹笏。

到了明朝,規定則變成了:五品以上官員使用象牙笏,五品以下官員不使用笏。

其次笏板最重要的作用是彰顯天子的權威,

古代君臣特別講究禮儀,臣子不能直視皇上,否則就是蔑視皇權,是不敬之罪。

那怎麼辦呢?官員只得用笏板擋住自己的臉,上朝面見皇帝的時候,就望著笏板看。

這個情景在很多電視劇中都出現過,皇帝高坐在龍椅之上,官員上奏彙報事務都是盯著笏板,根本不敢直視皇帝。

明代大臣董令矩上朝沒帶笏板,焦躁得團團轉,好友想了一個辦法

大臣董令矩忘帶笏板

既然笏板這麼重要,那官員上朝的時候要是忘記帶了會怎樣?會受到皇帝的責罰嗎?應該怎麼解決呢?這裡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明朝崇禎年間,有一天清早,文武大臣均等候在待漏房等待上朝。

鴻臚寺少卿董令矩忽然發現,自己出門太急忘記帶笏板了,回家去取已經是不可能了,

上朝不帶笏板那可是欺君大罪啊

董令矩著急的滿頭大汗,完全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焦躁的團團轉,翰林院編修宋千敏看到了董令矩愁眉苦臉的樣子,十分不解,趕緊過來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

因為兩人是好友,關係也非常要好,董令矩才放心地將實情告訴了宋千敏。

明代大臣董令矩上朝沒帶笏板,焦躁得團團轉,好友想了一個辦法

眼看著上朝時間已到,不能再猶豫了,於是仗義的宋千敏便將自己的笏板折斷,一分為二,將其中一半給了董令矩。

幸好明朝官服的衣袖比較寬大,遮擋住了只有半截的笏板,才沒有被其他人看到,在惴惴不安中,終於熬過了上朝時間,董令矩逃過一劫。

宋千敏一文買宅院

之後,董令矩告老還鄉,居住在江蘇豐縣,而宋千敏繼續在朝為官,被調任至淮安府宿遷縣。

當三年任期到時,宋千敏正準備回京覆命,沒想到卻傳來了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的訊息,而宋千敏老家也被佔領。

作為明朝大臣,宋千敏北京和老家都去不了,於是進退不得的宋千敏打發了家丁,孤身一人的他決定隨便找個僻靜的村落住下去,以此度過餘生。

明代大臣董令矩上朝沒帶笏板,焦躁得團團轉,好友想了一個辦法

不過這件事被董令矩知道了,

他非常牽掛老友的安危,

於是董令矩和家人一起到處尋找宋千敏的下落,終於在一個漂泊的小船上找到了獨自喝悶酒的宋千敏。

多年未見的朋友相擁在一起,老淚縱橫,在董令矩的盛情邀請下,

宋千敏來到了董令矩的老家豐縣,住在了董家

董令矩知道好友牽掛家人,可是適逢亂世,兵荒馬亂,所以宋千敏不好開口去尋找家人。

但是董令矩還是悄悄派人將宋千敏的家人從老家接了過來,同時,董令矩在自家的西花園為新建了一套宅院,讓宋家人居住。

從此兩家一牆之隔,往來頻繁,兩位好友每天都會見面聊天喝茶,就這樣過去了很多年,在一年的中秋節,董令矩邀請宋千敏賞月喝酒。

藉著微醺,董令矩對宋千敏說,“

我想將你現在居住的宅院賣給你。

明代大臣董令矩上朝沒帶笏板,焦躁得團團轉,好友想了一個辦法

此話一出,宋千敏便明白了董令矩的意思了,兩家人現在往來親密無間,可是若兩人日後離開,恐怕後代會有矛盾,

所以想趁現在提前解決此事。

於是宋千敏便問道,“你要賣多少錢?”

董令矩笑著伸出來一個手指頭,宋千敏問,“十兩銀子?”董令矩搖頭。

宋千敏又問,“那是

一百

兩?”董令矩還是搖頭。

宋千敏又問,“那是一千兩?”聽到好友的疑問,董令矩哈哈大笑,“一文。”

緊接著董令矩就從懷中掏出了一張契約,只見上面寫著“房、地價共計制錢一文。”

明代大臣董令矩上朝沒帶笏板,焦躁得團團轉,好友想了一個辦法

為什麼是一文錢呢?

董令矩解釋道錢少,情義厚,

只有這樣子孫後代才可以理解我們的深厚情誼。

這就是“

你用半截笏板救了我的命,我將房屋一文錢賣給你

”的故事,董令矩和宋千敏的神仙友誼也成為了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