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賊心虛和作賊心虛的區別是什麼?

做賊心虛和作賊心虛的區別是什麼?

做賊心虛和作賊心虛沒有任何區別,二者所表示的含義都是:做壞事的人會心情忐忑、不安,在句中均可作為謂語、定語、狀語使用,感情色彩均為貶義。這個成語最初源於佛教,出自宋朝時期的佛教典籍《聯燈會要·重顯禪師》,原文為:“作賊人心虛”。做賊心虛和作賊心虛的唯一不同在於首字不一,但這並未影響二者的語義、用法和感情色彩,“做”和“作”二者在成語中均作為語素使用,一般使用“作”的情況較多,因此人們一般使用“作賊心虛”這種寫法。雖然“做”和“作”在用於成語時並未有明顯區別,但二者在本質上還是有些不同的,例如:“作”通常用於一般、抽象性的活動且它的動作性不強,“做”一般用於具體性活動且它的動作性很強;在用處上,“作”的書面語言色彩濃厚且在文言文和成語中使用較多,“做”則出於北方白話中,通常用於口語色彩強的詞語中。

做賊心虛和作賊心虛的區別是什麼?

關於“作賊心虛”的典故、故事有哪些?

第一,出自《夢溪筆談·權智》。陳述古在管理建州浦城縣期間,曾遇一富戶被盜,後抓獲數人但不知誰才是真兇。於是他騙幾個嫌疑人說:“某寺廟裡有一口靈驗的鐘,可以認出真兇”。之後便命人將鍾請到府衙,然後將嫌疑人帶到鍾前,又說:“真兇觸摸鐘時鐘會響,反之則不會響”。隨後便帶領所有人開始向鍾祈禱,並命人將鐘罩起來且偷偷塗上了墨汁。然後讓幾個嫌疑人開始觸摸鐘,觸控完之後檢查他們的手發現有一人的手未沾染墨汁,最後經審訊發現他就是小偷。他因為心虛不敢去摸鐘。

做賊心虛和作賊心虛的區別是什麼?

第二,出自寓言故事。一個木匠收了幾個學徒,一天他發現自己的錢丟失了,於是詢問幾個學徒是否有人拿走,幾人均否認,於是他給了每人一根長短一致的木棍,並告訴他們:“偷錢人的木棍第二天會比其他人長出一截”。偷錢的孩子害怕第二天木棍長於其他人,於是晚上偷偷鋸斷一截,結果第二天只有自己的木棍比其他人短,最後他羞愧地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