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喪”喜的究竟是什麼?按照傳統習俗,多少歲算“喜喪”?

很多人應該都經歷過面對親人離世,哭到不能自已的那種悲痛吧。我也一直認為那種情景下,只有痛哭才能完美契合我們當時的情緒。可是當爺爺去世時,在場的所有人卻並沒有表現得很悲傷,甚至還帶有一絲笑意,嘴裡還不停說著:“子孫有福,子孫有福嘍…”

“喜喪”喜的究竟是什麼?按照傳統習俗,多少歲算“喜喪”?

爺爺去世時已經85歲高齡了,身體一向都挺硬朗,就是在去世的前幾個月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從那之後就只能在床上躺著,人的精氣神也一天不如一天。他去世的那天早晨,破天荒地吃了小半碗粥,可還沒等到中午人就沒了。

我爸張羅著料理爺爺的後事,不知道是顧不上傷心還是咋回事,

我爸一直表現得很平靜,甚至有好幾次我看到他還跟親戚有說有笑,壓根兒看不出是在為至親舉辦葬

。奇怪的是,我跟幾個堂兄妹也沒感到過多的悲傷,都能很淡定的接受爺爺去世的訊息。

安葬完爺爺後,按照習俗,我爸又請了葬禮上幫忙抬棺的鄉親們來家裡吃飯,從他們的聊天中我突然明白為啥全家人對爺爺的去世都表現得很淡定。原來,這在我們農村算是“喜喪”!

“喜喪”喜的究竟是什麼?按照傳統習俗,多少歲算“喜喪”?

前面說過,爺爺已經80好幾了,在那次摔跤之前他身體一向很好,一天還要喝兩頓小酒呢!我爸也會定期帶他上醫院體檢,除了老年人常有的這兒疼那兒癢的毛病外,爺爺算得上是身體健康。可自從摔了跤造成大腿骨粉碎性骨折後,他就只能臥床不起了,吃喝拉撒全在床上解決。

人到老年,最害怕的就是摔跤

。果然,從爺爺摔跤到去世三個月時間都不到。村裡人都說爺爺這是有福氣,比起那些得了病在床上折磨好幾年才走的,爺爺一點兒罪也沒遭。這麼大年齡,生前沒病沒災,也沒拖累到家人,真正的壽終正寢。

難怪家人都能如此平靜地接受這個現實,畢竟爺爺確實沒怎麼遭罪,比起前些年去世的那些老人,不是生病的就是出事故的,自己遭罪家人也跟著受累。

“喜喪”喜的究竟是什麼?按照傳統習俗,多少歲算“喜喪”?

喜喪,在古人看來,是要福壽兼備

。一個人,生前只有滿足“全福、全壽、全終”這三個條件,才能算得上喜喪。

所謂全福,意指家庭和睦、香火不斷,既完成了為父母養老送終的責任,同時自己也結婚成家且

家人之間溫馨和睦、家中人丁興旺。因為古人一直推崇多子多福,一個家庭不光人多還要成員之間相親相愛、互幫互助,就算老人去世,心裡也不會有任何的遺憾,這一生就圓滿了。

而全壽,則指的是老人至少年滿七十歲,年齡越大、越老,越符合“喜喪”的條件。要知道,在古代因為生存條件的惡劣,人們的平均壽命都比較低,大多數人活到四五十歲就去世了。所以,如果一個人能活到“古稀之年”,甚至突破“百歲大關”,這在人們看來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即便去世,那也叫做“喜喪”。

最後是全終,是指一個人圓圓滿滿、毫無遺憾的結束一生。古人認為,一個人生前要多做好事,廣積德,這樣到最後才能有個好的結局。

“喜喪”喜的究竟是什麼?按照傳統習俗,多少歲算“喜喪”?

看來,只有完全滿足這三個條件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喜喪”。可生活中那些離世的老人,去世的原因卻是多種多樣,具體來說以下三種原因最常見。

一、身體常年遭受疾病折磨,年齡越大疾病帶來的疼痛越強烈,導致老人最後離世。

病痛對人的折磨是巨大的,年齡越大,人在面對疾病時顯得越脆弱。

前幾年村裡去世的一個大爺,年輕時據說就有病根兒,但那時人年輕、有點小病小災的扛扛就過去了,也沒正兒八經去醫院。後來年齡大了,身體以前落下的病根兒一天比一天嚴重,剛開始還能四處活動,到最後只能每天躺在床上嘴裡不停喊疼,大家都說他這樣簡直在活受罪。

所以去世後,鄉親們提起他時還免不了唏噓一番,這是活活被病痛折磨走的,真的走了他反而還解脫了。

“喜喪”喜的究竟是什麼?按照傳統習俗,多少歲算“喜喪”?

二、意外受傷導致臥床不起,身體健康狀況也會因此每況愈下。

健康、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在遭受意外後,都需要時間來癒合身體的傷口,更別提年老體衰的老年人了,不僅身體恢復得慢、而且恢復的程度也並不理想。

老年人人的骨質脆,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現骨折的情況,摔跤對老人造成的傷害幾乎是致命的。我爺爺就是因為地面溼滑,腳下沒踩穩,摔倒在地,診斷結果是大腿腿骨粉碎性骨折。這種情況基本上就只能在床上度過餘下的時光了。

身體的疼痛加上精神上的負擔,很少能有老人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抑鬱的情緒更加重了病痛的折磨。久而久之,他們也就離我們而去了。

“喜喪”喜的究竟是什麼?按照傳統習俗,多少歲算“喜喪”?

三、身體沒病沒災,壽終正寢

。這應該是所有人都期盼的結果,身體健健康康,不受病痛的折磨,辛苦操勞了一輩子到了晚年好好享享福。

我認真回憶過自從我有記憶開始,村裡那些去世的老人中,80%都走的特別痛苦。其中一個奶奶,聽老一輩人說從年輕時就落下了風溼的病根兒,一到陰雨天氣全身上下就鑽了心的疼,而且這種疼痛更是隨著年齡的變老疼的更加厲害。從我有記憶開始,她就坐在輪椅上,家裡的輪椅也不知道前後換了多少個,前幾年她去世了。村裡人都說她終於解脫了,一直照顧她的家人也感到卸下了重擔。

所以,對那些沒病沒災、還高壽的老人,用“壽終正寢”來形容最合適。這對老人來說是一種福氣,對身邊的親人更是一種福氣。

“喜喪”喜的究竟是什麼?按照傳統習俗,多少歲算“喜喪”?

為什麼人們對“喜喪”並不會感到太悲傷,反而認為這是件好事?

一、老人沒有經歷病痛的折磨,自己的身體沒遭罪,身邊的家人也省了不少事。

照顧病人是一件特別耗費精力、考驗耐性的事情,特別是對那些常年臥病在床,還能幾十年如一日地、毫無怨言地去照顧病人的人,真的太需要耐心了。

所以,當自己的親人壽終正寢後,那些陪伴在他身邊的人並不會感到特別的悲傷。

“喜喪”喜的究竟是什麼?按照傳統習俗,多少歲算“喜喪”?

二、壽終正寢的老人在生活中並不算多,所以當自家的老人是“喜喪”時,人們會認為這是子孫後代的福氣。

生活中真正壽終正寢的老人實在太少,要麼是身體患有疾病,要麼是遭受了意外而突然去世。而且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老人最後一程走的是痛苦還是安詳,也對子孫後代有著特別重要的影響。

我們會認為,壽終正寢的老人是因為子孫後代有孝心、盡孝道,所以作為對這種傳統美德的回報,老人才會以這種沒有痛苦、也不給家人帶來麻煩的方式離開人世。這對子孫來講,是一種福分,也彰顯著人們對去世親人美好的祝願,所以從內心來講已經能坦然接受這一切。

“喜喪”喜的究竟是什麼?按照傳統習俗,多少歲算“喜喪”?

總結

不管是喜喪還是其他原因去世,都能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意識到對生命要心存敬畏。活著時好好享受生活,

善待周圍的一切,用一顆善良、赤誠的心來對待我們周圍的人和事,這樣即便有一天要離開人世,我們也不會感到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