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全解》四十八: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

下面諫諍章第十五,“諫”就是規勸的意思,“諍”就是直言相告,透過規勸直言相告使之改正錯誤。“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若伏這是連詞沒有實際意義。像慈愛、恭敬、“安親”就是讓雙親心安,“揚名”就是以顯父母。

《孝經全解》四十八: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

“則聞命矣”對老師的教導,這些訓令我都已經領受了,“聞命”就是我已經深深的記在心中了,老師講的這些我都深深記住了。那我再冒昧的問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一個孩子一味的聽從父母的命令,或者父母的指示一味的聽話,“可謂孝乎”?可以算是孝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孔子這裡一個是感嘆,一個是對曾子說的話,有點批評的意思,你這是說的什麼話?“是何言與”就是你這是說的什麼話?也就是說你說這個不對。

《孝經全解》四十八: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

然後接著說原因,“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昔者”就是從前,從前“天子有諍臣七人”,就是在從前的時候,在春秋時代之前,那個時候天子專門設的有這麼一個位置,專門有諫諍之臣。就是說天子哪裡做錯了,你要指出來,這是你的職責。你要不指出來,那就違反你的職責,就是錯誤。那個時候天子專門有設這個職務。因為天子有這個直言相勸的大臣,他自己設的諍臣七人。

《孝經全解》四十八: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

所以說“雖無道”,即使他一時沒有仁政,一時做錯了,或者說錯了話,或者政令頒佈錯,也不會失去天下。為什麼不會失去天下?因為他不是故意說錯話,她自己說話的時候,頒佈政令的時候,他不是故意錯的。他認為是對的,實際上錯了,那這個時候諍臣就會給天子指出來,因為這是他的責任。天子他不是聖賢,他也會說錯話,也會發錯命令。一旦說錯話,一旦發錯命令,這諍臣就立刻給天子指出來,那天子就得以及時的修正,及時的改正這個錯誤。那這樣的話,他雖然有的時候會做錯,會無道,但是也不會失去天下,為什麼?因為有諍臣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