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老大劍仙,三思啊

終於走到了這一步,面對無望的戰爭,劍氣長城開始安排後事,大劍仙和劍仙種子的未來前途,都是老大劍仙一言而決。齊廷濟心有不滿,老大劍仙一句話就打發了,“沒我在,能有你們?”

《劍來》老大劍仙,三思啊

其實用不著拿過去說事,有句話更直接,“等你劍術高過我,再來跟我討論對錯”,這才是赤裸裸的事實,老大劍仙就是這樣懟左右的。十四境巔峰的老大劍仙可以瞬滅飛昇境,就是這麼簡單。陳平安在老聾兒的地盤上,絲毫不怕他反水,跟老聾兒的忠誠無關,就是因為在老聾兒動手前,就會被老大劍仙殺死。老大劍仙是劍氣長城的主宰。

既然開始準備撤退的事,還有一件大事需要做決定,那就是如何處置劍氣長城的俘虜?放在戰爭持續期,這些妖族可以關押,可以做劍修的陪練,是移動的材料庫,人族和妖族打的是消耗戰,這些都不在話下,可現在劍氣長城保不住了,如果仍然讓這些妖族活著,很可能會被妖族救走,再次成為屠殺人族的力量。

《劍來》老大劍仙,三思啊

老大劍仙早就有了計劃。在決戰時,老聾兒出城前,由老聾兒親手殺掉這些俘虜,一是永訣後患,二是斷絕老聾兒迴歸的可能,可能後者更重要些,畢竟殺俘誰都可以做,飛昇期的老聾兒要是倒戈,那將是不可承受的損失。

現在老大劍仙改主意了,他把陳平安扔到牢獄前,就是要陳平安來做殺俘這件事。老大劍仙本意給陳平安一個鍛鍊的機會,在殺俘的過程中,打破七境的瓶頸,繼續磨練本命劍。但殺俘不祥,還請老大劍仙三思啊。

《劍來》老大劍仙,三思啊

在我們的文化中,一直都有“殺俘不詳”的說法。戰爭的本意是政治的延續,在談判中解決不了的事,要靠戰爭來實現,戰爭一定是有目的的。從大秦到清朝的歷史中,中原王朝一直在和邊境遊牧民族紛爭不止。

遊牧民族以放牧為生,養牲畜的風險太大,一場嚴寒就可能清零,這時候遊牧民族唯有掠奪中原才能活下去,當然也有純粹就以搶奪為生的強盜,但無論是哪一種,都不是以殺光中原人為目的的。中原王朝也一樣,築長城是希望阻攔對方的搶奪,而不是想殺光對方。這是後面所有推論的大前提。

《劍來》老大劍仙,三思啊

在戰場上,雙方刀劍相向,不是你殺我,就是我殺你,大家來不及妥協,最佳的應對就是先下手為強,你的對面是你的敵人,對敵人的軟弱就是對自己的殘忍,甚至可能危及身後朋友的生命。在戰場上殺敵,無論在哪個文化中都會是英雄,可殺放下武器的俘虜,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一般意義上,俘虜是失去威脅的敵人。我們的大前提,就是雙方都不以徹底消滅對方為目的,那殺掉失去反抗能力的俘虜,就失去了天然的正義。因為殺俘與戰爭的目的無關,只是發洩情緒而已,還會成為未來妥協的障礙。

俘虜總是雙方的,你要是殺俘,對方也就可以理直氣壯殺俘。對別人的憐憫,歸根到底都是對自己的憐憫。也就是說,你殺掉俘虜的同時,也就註定了己方俘虜的命運。

《劍來》老大劍仙,三思啊

殺俘不祥,還有一個更直觀的原因。俘虜既然是俘虜,是因為畏懼生命的結束,在面對必死局面時,放棄了反擊的可能,這能減少己方的傷亡。“仁者無敵”,並不是一句空話,當你給對方多個選項的時候,你自己也能獲得更多空間,實現目的可能就會更大。

古代動不動幾十萬人的戰爭,沒有一次是拼個精光才結束的,都是分出勝負的趨勢後,士兵就開始忙著逃跑,逃不掉的就選擇投降了,因為大家都相信對方是有理智的,至少不會把俘虜殺光。歷史上是有這樣的狠人,會選擇坑殺俘虜,那是極端少數的例子,而且無一例外,會留下暴虐的汙名。

《劍來》老大劍仙,三思啊

陳平安幾次表示,要是他拳高劍快,他會毫不猶豫斬殺對面敵人。可這是有前提的,對方在那裡,站在了劍氣長城前,是威脅己方的敵人,這樣說沒問題,更不會引起反感。對妖族敵人的恨,來源於對人族的愛。

阿良在蠻荒天下多年,有很多妖族的朋友。董三更也遊歷過蠻荒天下,據說還有很多私生子。換一個場景,如果讓陳平安遊歷蠻荒天下,他還會時刻都想殺光所有妖族嗎?如果他還是這樣想,你會怎麼評價主角?還會覺得他是正義的化身嗎?

這些牢獄中的妖族,這些劍氣長城的俘虜,就要被陳平安殺死了,這真的合適嗎?老大劍仙,請三思啊。希望陳平安能夠找出另一條路,既能完成老大劍仙的任務,也能不留下殺俘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