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汽車團隊被曝解散,8年投入打水漂!喬布斯後,蘋果徹底不會創新了?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齊鑫

歷時8年的蘋果造車專案,真要胎死腹中了?

日前,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社交媒體上爆料稱,蘋果汽車團隊已解散一段時間,若想在2025年量產Apple Car,需要在3~6個月內重組團隊。

該訊息一出,震驚市場,畢竟蘋果為造車已耗時8年,投入巨大。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蘋果兩大主力代工廠富士康和立訊精密甚至都已進入汽車業。

3月18日,汽車行業專家任萬付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蘋果造車戰略仍要繼續執行,肯定會繼續找人組建團隊,一切要看下一步動作。

近年,多家科技公司都看中智慧汽車這塊“蛋糕”,小米、華為等紛紛入局。蘋果CEO蒂姆·庫克會甘心放棄這一不斷升溫的市場嗎?

蘋果汽車團隊被曝解散,8年投入打水漂!喬布斯後,蘋果徹底不會創新了?

高投入沒有高回報

蘋果的“造車夢”,始於8年前。為實現這個夢想,蘋果投入了大量資源。

據媒體報道,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凱蒂•休伯蒂預計2020年蘋果在汽車研發上投入近1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54。79億元)。而大眾集團2020年的總投入為138。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082億元)。作為後來者,蘋果在汽車上的投入比大眾還豪橫。

過去幾年,蘋果調派了大量資深員工進入汽車專案,並從特斯拉、福特等多家車企挖人。

2014年年末,黑莓高階副總裁塞巴斯蒂安·馬裡洛爾加入,任核心系統副總裁。在進入蘋果前,他是車機底層系統QNX的負責人,該系統已在超過1。75億輛車上執行。

2015年,蘋果iPod和iPhone設計師、蘋果產品設計副總裁史蒂夫·扎德斯基負責蘋果電動汽車的研發。

同年,蘋果聘請了前菲亞特克萊斯勒的全球質量總監道格•貝茨,他於2007年11月加盟克萊斯勒公司,此前還曾在日產、豐田和通用公司任職。

2018年,前特斯拉高階副總裁道格·菲爾德迴歸“老東家”蘋果,他還帶來了幾名特斯拉高管進入蘋果汽車團隊,與他人一起推進“泰坦計劃”(蘋果公司提出的自動駕駛汽車研發計劃)。

2019年,前特斯拉高階工程副總裁,負責驅動系統和其他硬體元件的邁克爾·施韋庫奇進入蘋果。

因挖人問題,蘋果沒少和其他公司起“衝突”。黑莓以競業協議限制及未能提供合理的辭職通知為由,對馬裡洛爾提起訴訟,“強迫”他在黑莓多工作了半年;電池公司A123 Systems 因蘋果挖走其5名工程師提起訴訟;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也曾就蘋果“挖角”吐槽,稱其為“特斯拉墳場”,並表示“如果你在特斯拉混不下去,就去蘋果找份工作吧”。

雖然將大量頂尖人才招致麾下,但蘋果卻難以留住他們。

2016年,整車製造的支持者、原泰坦計劃負責人史蒂夫·扎德斯基宣佈從蘋果離職;2021年,蘋果自動駕駛汽車專案主要工程師邁克爾·施韋庫奇離職,加入了電動空中計程車初創公司Archer;同年,蘋果汽車專案負責人道格·菲爾德退出,跳槽到福特汽車;今年1月,在蘋果汽車工作7年的自動駕駛系統工程專案經理喬·巴斯離職加入Meta……

“如果以蘋果或者網際網路思維來看,蘋果的造車節奏確實非常拖沓,這份拖沓中肯定存在很大變數。”任萬付表示,自己對於蘋果內部是否真心想造車持懷疑態度,蘋果想把造車當噱頭來賣軟硬體產品也不無可能。目前,特斯拉等企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優勢,蘋果現在還未攻克某些難題,或內部暫未統一意見。在這種情況下,蘋果有可能暫停造車計劃。

蘋果汽車團隊被曝解散,8年投入打水漂!喬布斯後,蘋果徹底不會創新了?

蘋果公司總部

任萬付認為,汽車是一個長週期行業,從目前的全球造車新勢力來看,除特斯拉能做到盈利外,其他企業都在虧本。而汽車利潤不像網際網路或某些電子產品那般豐厚,造車對各方面要求非常高。這也許不符合蘋果內部某些股東的利益,由此形成了強烈的反對聲音,導致造車一事遲遲未果。

曾參與國內某網際網路公司智慧汽車製造專案的王建鵬(化名)認為,即使訊息屬實,蘋果也不會完全退出。

“畢竟市場很大。”王建鵬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蘋果造車需重拾創新基因?

事實上,造車並非蒂姆·庫克自己的想法,而是蘋果靈魂人物喬布斯的夙願。

據媒體報道,在2007年初代iPhone釋出前,蘋果曾召開高層會議就造車一事進行探討。前蘋果公司董事會成員曾表示,喬布斯動過造車的念頭。時任蘋果高階副總裁的託尼·法德爾也記得曾與喬布斯談論過iCar的潛力。

但基於種種原因,直至2011年離世,喬布斯也未能帶領蘋果啟動造車專案。

蘋果汽車團隊被曝解散,8年投入打水漂!喬布斯後,蘋果徹底不會創新了?

作為喬布斯的繼任者,庫克的個人性格和做事風格都與喬布斯有很大差異。他性格低調、沉穩,不像喬布斯般高調且充滿激情。在外界看來,庫克是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

執掌蘋果十年,庫克創造出了巨大的商業價值。今年1月,他帶領蘋果成為全球首個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公司。

在外界看來,庫克讓蘋果成為了世界最賺錢的公司之一,但也讓蘋果失去了產品驅動的基因。庫克治下的蘋果,對產品盈利的看重強過產品創新,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蘋果汽車的發展。

據媒體報道,在“泰坦計劃”啟動兩年後,業內便傳出蘋果CEO庫克放棄電動汽車轉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訊息。

“在蘋果這樣一個職能型組織中,庫克犯了個致命的錯誤:一口氣僱了太多人。如果傳言屬實的話,那麼蘋果從外部招募了1000多名汽車專家,又在幾年內解僱了他們。蘋果沒有按部就班地推進泰坦專案,反而太急於求成。”《蒂姆·庫克傳》中如此寫道。

王建鵬認為,蘋果汽車難產或許與公司基因有關。在他看來,每家公司都有自己擅長的方向。對於不擅長的方向也不一定會持續加大投入,即使持續投入,也不一定成功。“就像谷歌很努力地做手機但也不理想。”

任萬付指出,蘋果的優勢在於軟硬體實力,以及在互動、人工智慧等方面的強大積累。在市場上,蘋果也積累起了一定的口碑和龐大的消費者群體。

“但蘋果造車還有一個‘造’的過程,在製造方面,蘋果沒有經驗,沒有供應商,一切都要從0開始。”任萬付表示。

無數造車新勢力的事例證明,造車並非短期之功。對蘋果而言,跨界造車,堅持理想主義的喬布斯或許比務實派的庫克更合適。如今,庫克已掌舵蘋果超過十年,蘋果或許需要等待一位像喬布斯一樣的理想派接班人,來推動造車專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