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的這兩個故事,道盡了跟人相處的教訓,很多人經常吃這個虧

三國時的這兩個故事,道盡了跟人相處的教訓,很多人經常吃這個虧

《菜根譚》這兩個故事,告訴了我們與人相處的兩個教訓,千萬不要給自己挖坑、招禍,一定要記在心裡。

《菜根譚》中說:“楊修之軀見殺於曹操,以露己之長也;韋誕之墓見伐於鍾繇,以秘己之美也。”

三國時的這兩個故事,道盡了跟人相處的教訓,很多人經常吃這個虧

這句話裡面,有兩個三國時期的故事:

第1個:楊修之死。

看過三國的人,對楊修並不陌生。

楊修絕對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正是因為太有才華了,讓他從小就享受了別人的鮮花和掌聲,也由此變得性格有缺陷。

楊修9歲的時候,一個客人孔君平來拜訪楊修的父親楊彪。當時,楊彪並不在家,但是楊修卻像一家之主一樣招待孔君平。孔君平看這個孩子挺懂事,拿起桌上的一顆楊梅打趣說:“楊梅,楊梅,名副其實的楊家果。”楊修聽了,馬上反問道:“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嗎?”這腦子反應真快,孔君平對楊修直豎大拇指。可見楊修有多聰明,所以,被人們稱為神童。但是,被人稱讚多了,也不見得是好事,這也讓楊修養成了喜歡錶現自己的臭毛病,為他後來埋下了禍根。

他還三番五次在曹操面前賣弄,曹操對楊修的態度慢慢就變了,從喜歡、欣賞變成了討厭他、厭惡他。

公元219年,曹操進軍蜀軍鎮守的定軍山,沒想到吃了敗仗,進退兩難,進,明顯不是明智之舉,退,又不甘心,還怕別人笑話。曹操吃飯的時候,曹操看到碗中有一塊雞肋,不由沉思不語。

三國時的這兩個故事,道盡了跟人相處的教訓,很多人經常吃這個虧

這個時候,剛好有軍士來問夜間的口令,曹操隨口答:雞肋!

楊修知道曹操到口令之後,就讓隨從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回家。有軍士見了很奇怪,楊修解釋說:“我從今夜的口令,就知道魏王有退兵的打算。什麼是雞肋?吃起來沒什麼肉,扔了又覺得可惜。現在咱們魏王進不能勝,退又怕受到人們恥笑,但是,繼續留在這裡,又沒什麼意義,還不如早點回去。”

楊修的話,很快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裡,曹操忍無可忍,正在鬱悶的時候,楊修就成了曹操到瀉火藥,曹操以擾亂軍心的名義,讓楊修先回家去了,楊修這個聰明過分的腦袋,跟他的身體就分了家。

楊修之死,至少給了我們兩點啟示:一、才不可盡露,學會收斂自己的鋒芒;二、人可以聰明,但不能耍小聰明。

三國時的這兩個故事,道盡了跟人相處的教訓,很多人經常吃這個虧

第2個故事:韋誕之墓。

這個故事,可能很多人不是太清楚。《晉書》中說,韋誕、鍾繇、曹操三個人,在一塊討論書法,鍾繇問曹操,說:“主公以前在洛陽任職的時候,有沒有去看過蔡邕的書法?”

當年蔡邕在太學門口,刻了碑文,曹操那個時候,正好在洛陽當官。

曹操說:“當年人山人海,大家都去看碑文,我當時忙著維持秩序,哪有時間去看呀,說起來,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接著,鍾繇跟曹操、韋誕討論蔡邕書法,韋誕和鍾繇兩個人,就一個專業問題發生了爭執,韋誕說:“你說的不對,我家裡有蔡邕的真跡。”

這一下出事了,鍾繇見獵心喜,想借來觀摩一番,韋誕不肯借,鍾繇堅持借。

鍾繇跟他吵了起來,“借了又不是不還你。”

韋誕說,“借給你就回不來了,就是不借。”

氣得鍾繇,捶胸吐血,幸虧曹操喊人救治,這才從鬼門關把鍾繇拉了回來。

但是,這事沒完呀,作為一個書法家,頂級的書法愛好者,鍾繇怎麼可能忘了蔡邕的真跡呢,後來韋誕死了,鍾繇連夜派人,去把韋誕的墓給盜了,這才如願以償,得到了蔡邕的真跡。

這就是韋誕之墓的故事。

三國時的這兩個故事,道盡了跟人相處的教訓,很多人經常吃這個虧

《菜根譚》這句話,兩個故事,就是要告訴我們兩個啟示:

一、不要鋒芒畢露,學會韜光養晦。

二、不要炫耀自己獨有的好東西,這是給自己招禍。

不得不說,《菜根譚》這句話,給我們

在為人處世

的時候,提出來一個重要的警示,千萬不要顯擺自己,總之,一句話,少出風頭,不栽跟頭。

《菜根譚》是一部修身、處世的智慧寶典,裡面很多洞察人心看透人性的名言警句,時至今日,對我們依然有很大的警示意義。感興趣可以點選下方連結,瞭解一下。

三國時的這兩個故事,道盡了跟人相處的教訓,很多人經常吃這個虧

【淘書】菜根譚書籍全集原版6冊圍爐夜話小窗幽記文白對照 洪應明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