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莉:在多彩器物中,讀懂楔形文字的死與生

公元前32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它經歷過西亞荒漠之下近兩千年的沉睡,直到近代西方冒險家的發掘才“死而復生”,重回人類文明的發展視野。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澎湃新聞“探尋五大神秘古文明”專題好課線上開講。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歐陽曉莉以楔形文字器物為線索,帶領聽眾走近失落的楔形文字與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以下為講座部分內容的整理與摘錄。

歐陽曉莉:在多彩器物中,讀懂楔形文字的死與生

01 何為兩河流域

兩河流域是古代近東重要的文明發源地之一。在古代近東的土地上,由東面底格里斯河與西面幼發拉底河包圍的中間區域,就被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流域”與“美索不達米亞”是同義詞。後者源自希臘語,意為“兩河之間“

在部分讀物中,兩河流域也有“五海之地”的別稱。由於兩河流域周圍有波斯灣、裡海、黑海、地中海、紅海等五片大型水域而得名。

歐陽曉莉:在多彩器物中,讀懂楔形文字的死與生

02 楔形文字的使用範圍

楔形文字誕生公元前3200年左右,此後3000多年內,在古代近東地區影響深遠。歐陽曉莉老師對文字和語言的關係進行了闡述:文字和語言之間並非一一對應關係,同一種語言可以用不同的文字來記錄,反之同一種文字也可以記錄不同的語言。

因此楔形文字除了在兩河流域本土記錄蘇美爾語和阿卡德語,也曾用來記錄伊朗的埃蘭語和古波斯語、土耳其境內的赫梯語、敘利亞境內的烏加里特語、埃卜拉語等。公元前兩千紀下半期,楔形文字一度成為整片地區的外交語言,已大大超過兩河流域的地理區域。

03 蘆葦筆與楔形文字結構

在古代的兩河流域,蘆葦是常見的水生植物,兩河流域先民常用其製作書寫工具,而文字形態的變化也與書寫工具的演變息息相關。

公元前3200年左右,蘆葦杆被削製成筆端較尖的蘆葦筆,用這種蘆葦筆寫出來的筆畫形態呈線形。但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書寫工具逐漸變化為三角形的筆尖,原本線形的筆畫就逐漸轉變為楔形文字具有代表性的三角頭符號。使用三角形筆尖時,需要使用按壓的方式接觸泥板表面來壓出符號。

歐陽曉莉:在多彩器物中,讀懂楔形文字的死與生

歐陽曉莉老師介紹,楔形文字有幾種比較基本的符號,標號為一的符號稱之為“豎”,標號為二的符號稱之為“橫”。此外,還有一種常見符號稱為“斜楔”,中間符號中的第一筆以及右邊符號中的第二筆都是“斜楔”, 斜楔的角度大概處於橫和豎之間。所有楔形文字的書寫,基本上就依靠這三種符號。

橫、豎、斜楔,構成了形態各異、含義豐富的楔形文字體系。

04 多彩的楔形文字器物

後世對於楔形文字的瞭解,大多源於兩部著名的楔形文字作品。一是書寫於泥板之上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學者研究表明《聖經》中的諾亞方舟故事極有可能就是以《吉爾伽美什史詩》中的洪水故事為原型。“洪水泥板”也成為兩河流域書寫文化的代表作,被大英博物館收錄為代表人類文明歷程的100件文物之一。

另一部重要作品為公元前18世紀左右的《漢穆拉比法典》,以石碑為書寫載體具有極強的研究意義,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兩河流域篇幅最長的楔形文字文獻。

而除了石碑與泥板,在真實的歷史中,楔形文字還記錄在金銀、寶石、象牙、貝殼、玻璃等多樣器物之上,製成器皿、首飾乃至肝臟模型、“伊施塔之手”,呈現各異的形態和功能。歐陽曉莉老師帶領聽眾回溯了公元前三千紀到一千紀年代多彩的楔形文字器物。

公元前三千紀

· 泥板與泥釘:

兩河流域物資匱乏,最常見的材料即粘土,磚印與泥釘是粘土製作的兩類器物。

歐陽曉莉:在多彩器物中,讀懂楔形文字的死與生

左為磚印,右為泥釘磚印往往底部刻有楔形文字,作為放大版的印章使用。當建造王宮或神廟等意義非凡的公共建築時,便會用磚印在泥磚上蓋章,向世人昭告建築的主人是國王。

泥釘則與今天的釘子非常相似,只不過體積更大。有學者猜測泥釘的用途是神廟奠基時敲進建築物的地基中;也有一種解釋是泥釘作為裝飾用途,給泥釘的頭部上色可組合成類似馬賽克的圖案。但由於部分遺址曾遭到盜掘,沒有保留下原有的考古環境,外加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考古活動還沒有系統化、科學化,泥釘這類看起來較廉價的材料沒有得到關注,考古記錄時的很多資訊也就此遺漏,因此目前泥釘的使用場景尚有爭議。

· 貝殼與金屬:

隨著兩河流域與周邊文明的互通有無,一些外來材料如貝殼、金屬,也成為楔形文字的書寫器具。南部的波斯灣地區與兩河流域在史前時期就開始交往,所以貝殼類器物很可能來自於南部的波斯灣地區,到達兩河流域之後再被刻上楔形文字流傳至今。

歐陽曉莉:在多彩器物中,讀懂楔形文字的死與生

金屬原材料則來自於東面的伊朗、中亞、阿富汗,或西面的小亞細亞即今天的土耳其地區和埃及。在圖片中,這對金耳環上每隻都刻了楔形文字銘文。根據銘文記載可知,這是當時的一位官員敬獻給神廟的奉獻物,希望神保佑國王長命百歲。

公元前兩千紀

· 肝臟模型:

公元前兩千紀,兩河流域盛行用羊的肝臟進行占卜。當有人需要進行占卜時會進獻一頭羊,羊被宰殺之後占卜者觀察其肝臟的形態、血管的分佈等物理特徵,以求得所佔卜問題的答案。今天我們看到的肝臟模型器物,很可能就是占卜者學習的工具。肝臟模型往往只在正面刻楔形文字,例如有模型上記載著當時一個城邦的國王,在一年中的第六個月奉獻了祭品,占卜的答案是:羊的主人將回擊敵人。可以推斷占卜的問題與戰爭有關,“羊的主人將回擊敵人”預測著國王將實施反擊,並取得戰爭的勝利。

公元前一千紀

· 五條腿的人面飛牛浮雕:

到了公元前一千紀,兩河流域進入帝國時代,文物重在表現國王南征北戰和帝國幅員遼闊的氣勢。以人面飛牛浮雕為例,它發現於公元前一千紀的多個都城中。今天在法國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等地均可看到它的館藏。“人面飛牛”的形態如名字所示:牛的身子、人的頭部,還長了一對翅膀。其形制非常高大,一般都超過兩米。在考古發掘的時候,人面飛牛大多鎮守在王宮大門的兩側,作為發揮威懾作用的神獸。

歐陽曉莉:在多彩器物中,讀懂楔形文字的死與生

然而有趣的一點是,人面飛牛浮雕有五條腿。藝術史上有一種解釋稱,兩河流域時期的工匠沒有掌握透視法,為了能夠確保從不同角度看浮雕都能看到四條腿,因此就採取了補救措施,給它畫出了五條腿。人面飛牛石浮雕的牆面上也刻有大量的楔形文字。

帝國時代,國王銘文的側重點開始從建立神廟轉向宣揚國王的豐功偉績,尤其是表現對外征戰叱吒風雲、打敗敵人、擴大疆域的故事。軍事征服與戰爭功績成為這一時代王室銘文更為顯著的主題。

· 現存最晚的楔形文字泥板:

這一泥板的年代是公元74-75年,發現於兩河流域最後一個都城巴比倫,內容相當於一篇天文觀測的小筆記,記錄了行星位置和天文現象。遺憾的是這塊泥板現在已經不知去向,保留下來的只有當時研究這塊泥板的學者所記錄的抄本。

歐陽曉莉:在多彩器物中,讀懂楔形文字的死與生

05 楔形文字何以消亡

楔形文字的歷史上至公元前3200年,經歷3000多年的發展,最終還是抵不過書寫文化形態的更迭。到了公元前一千紀,蘆葦筆不再適應形態更多樣化的字母文字,柔軟的羊皮卷也逐漸取代笨重的泥板與金屬。世人開始用墨水把阿拉米字母記錄在羊皮上。隨著這種競爭的書寫文化開始出現,曾經盛極一時的楔形文字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逐漸走向消亡,成為失去生命的“死文字”。

Q&A

Q1:蘇美爾文明為何消亡?是一瞬間還是經歷漫長的時間演變,有沒有什麼導火索?

歐陽曉莉:

我覺得大多數文明的消亡有漫長的時間演變。我們瞭解到楔形文字成為死文字、停止使用,但只是我們作為後人有這樣一種長時段的觀察視角。換言之,這個問題是我們後人提出來的。

但對於當時的居民來說,可能不一定意識到這是文明的消亡。兩河文明的最後一個本土王朝在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國消滅,此後兩河流域就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但從現有材料來看,當時兩河流域的居民依然使用著楔形文字,一部分人會去神廟供奉兩河流域的神明。所以雖然從王權更替的角度來講,兩河流域的本土王朝滅亡了,但從文字、語言、宗教習俗、生活習慣來講,兩河文明仍在持續。

因此我認為歷史上所謂的文明消亡過程,是一個常態,都是經歷比較漫長的時間演變,隨著族群的遷徙、融合,文字和語言的發展變化,最終才導致特定的文明真正地消亡。

Q2: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真實存在過嗎?

歐陽曉莉:

空中花園到現在也是學術界的一樁公案。後世關於空中花園的知識來源其實是希臘羅馬的一批作家,他們在作品中提到了兩河流域的空中花園。根據作家記載,空中花園應該位於巴比倫城。但後世的巴比倫城遺址由德國學者發掘時,並沒發現任何遺蹟跟傳說中的空中花園類似。

有一位英國學者叫StephanieDalley,說有可能是希臘作家搞混了,這一遺址不在兩河流域的南部,而是位於兩河流域北部的尼尼微都城。她考察了尼尼微都城的遺蹟,提出這可能是亞述國王出於獵奇的心理建造的一個花園。因為兩河流域自然降水很少,長不出奇花異草,國王就在一處比較高的平臺上種滿了花草,人工引水進行灌溉。由於兩河流域地勢特別平坦,在一馬平川的地區如果有一個幾十米高的高臺,在雲霧繚繞中栽滿了奇花異草,遠遠看來就像浮在空中。因此她認為空中花園真實存在,只是過去把地點搞錯了。但這種零散的論據論證依然遭到不少同行的質疑,所以空中花園的問題還有待討論和解決。

Q3:楔形文字記錄的內容主要是什麼?

歐陽曉莉:

講座中展示的器物內容往往和王室有關,要麼是國王的建築活動,要麼是國王的軍事功績。但事實上一般的楔形文字泥板記錄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日常買賣房地產、奴隸、牲畜的經濟合同、遺囑、收養合同等,統稱為法律經濟文獻。另外一類稱之為管理文獻,即政府內部檔案。比如記錄政府的派工單,指派誰去哪裡工作多少天。也有一類是經濟管理文獻,主要是政府的官僚機構在組織生產和經濟活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泥板。

兩河流域也有學校即私塾,因此今天能看到很多泥板是圓形的。就是學生老師用泥土搓成球、用手一壓就成了泥板,這種泥板類似於做練習的草稿紙用途。還有一類文獻叫占卜文獻。除了觀察羊的肝臟之外,到了公元前一千紀,先民還觀察鳥飛過的時間、鳥群形狀,觀看天象、占星等方式進行占卜。

此外,更有不少文學類的泥板,記載著神話、史詩、傳說。可以說文獻內容非常豐富,今天我們所熟悉的這些文字記錄的型別,在古代兩河流域都可以找到對應。

以上就是“探尋五大神秘古文明”好課古巴比倫專題的內容提要。點選這裡進入澎湃問吧,可回看全程影片,與更多嘉賓互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