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遍福”?它曾是吉祥和長壽的象徵,如今人們卻避而遠之

蝙蝠:曾經兒時遊戲裡的玩伴

說到蝙蝠,想起了我的童年時代,那時生活在農村,小夥伴們常常玩兒脫下鞋子捕捉蝙蝠的遊戲。80年代的農村,多數家庭沒有電視,收音機也很少,就連課外讀物都很缺乏,放學回家小夥伴們三個一夥五個一群,玩兒一些自己開發的遊戲。其中一個遊戲就是傍晚時分,脫下鞋子捕捉蝙蝠,把鞋子扔向空中,愛鑽黑洞的蝙蝠有時就會鑽到鞋子裡。捕捉到蝙蝠之後,我們再拿出來把它扔向高空,僅此而已,無意去傷害它。

當時,孩子們都認為蝙蝠是老鼠偷吃油或者鹽變來的,因為蝙蝠的頭與老鼠確實太像了。 後來才知道二者根本沒有關係,老鼠屬於哺乳綱齧齒目,蝙蝠屬於哺乳綱翼手目,而且是翼手目下的唯一一個物種。

病毒與“蝙蝠”

如今,新型冠狀病毒肆虐,說起“蝙蝠”,很多人的心中會充滿恐懼。幾日前,“一隻蝙蝠的自述”在朋友圈火了:我,是一隻蝙蝠/長得醜,脾氣怪,性格孤僻/全身還攜帶了100多種病毒(SARS病毒、馬爾堡病毒、亨德拉病毒、MERS病毒,尼帕病毒、埃博拉病毒)/它們對我來說影響極低/但是,對人類而言,足以致命……

蝙蝠,“遍福”?它曾是吉祥和長壽的象徵,如今人們卻避而遠之

蝙蝠

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在哪裡?最初猜測源頭在武漢當地的海鮮市場,因為那裡雖然命名為海鮮市場,實際上這裡還有很多“野味”,而非海鮮。但是,目前看來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華南海鮮市場並不是源頭,答案顯得更加撲朔迷離。1月20日,鍾南山院士指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具體是什麼動物,還不清楚。1月22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野生動物。目前看來,很多人傾向於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於野生動物這一說法。那麼,源自何種動物呢?

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員、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鍾武研究員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李軒研究員線上發表論文,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將病毒的來源再次指向蝙蝠,並表明2019-nCoV 與一種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一致性高達 96%。當然,也有學者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是蛇,還有學者認為穿山甲是潛在的中間宿主。新型冠狀病毒究竟源自何種動物?科學研究還在繼續,謎底還在等待揭曉……

蝙蝠,“遍福”?它曾是吉祥和長壽的象徵,如今人們卻避而遠之

新型冠狀病毒

不過既然被認為“嫌疑犯”,作為攜帶100多種病毒的“蝙蝠”自然而然就成為“噩夢”一般的存在。前幾天,微博中有人曬了一張照片,還配文道:“今天早上下樓,一眼看見這個,嚇了一跳,以為是隻死去單蝙蝠。走近了一看,原來是乾枯的香蕉皮。看來是被冠狀病毒嚇壞了,心中自然多了個魔鬼。 ”無獨有偶,朋友圈也有朋友發了一張類似的照片:“下樓倒垃圾,遇到這個,冷汗直流。”總之,最近蝙蝠成了人人都懼怕的東西,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蝙蝠,“遍福”?它曾是吉祥和長壽的象徵,如今人們卻避而遠之

乾癟的香蕉皮

“蝙蝠”曾是吉祥之物

實際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是吉祥的。一表示“福”,“蝠”與“福”同音,蝙蝠倒掛身體棲息,諧音為“福到”,所以民間年畫中常有 “蝙蝠”的形象。二表示“壽”,東晉葛洪《抱朴子》雲:“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乾末服之,令人壽萬歲”。此處說“蝙蝠”是長壽動物,且風乾之後磨成粉末服用可以延年益壽,現在看來有些恐懼,但是當時人們卻視蝙蝠為長壽的象徵。

“五福”是古代民間關於幸福觀的五條標準,《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漢桓譚《新論》:“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也就是,“五福”的第一福是“長壽”。因此,既代表“遍福”,又特指“長壽”的蝙蝠便成為古代,尤其是明清時期建築物、裝飾品、傢俱、衣物等上面圖案的“常客”。

蝙蝠,“遍福”?它曾是吉祥和長壽的象徵,如今人們卻避而遠之

帶有蝙蝠的餐具

蝙蝠,“遍福”?它曾是吉祥和長壽的象徵,如今人們卻避而遠之

蝙蝠年畫

北京恭王府的建築物上共有9999只蝙蝠,加上康熙御筆的“福”字碑,正好一萬個“福”字,因而,恭王府又被稱為“萬福園”。

蝙蝠,“遍福”?它曾是吉祥和長壽的象徵,如今人們卻避而遠之

萬福園建築上的蝙蝠

西方人眼中的“邪惡蝙蝠”

與中國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中,“蝙蝠”是一種可怕又不好的動物。一方面是因為它的“飲食習慣”,蝙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素食主義者,另一類是食肉動物。其中有三種蝙蝠是以血液為食的,因此,“蝙蝠”的形象便與“吸血鬼、魔鬼”聯絡在一起了。美國很多地方都有“蝙蝠是魔鬼的孩子或創造物”的傳說。

蝙蝠,“遍福”?它曾是吉祥和長壽的象徵,如今人們卻避而遠之

蝙蝠飛到德古拉斯城堡

1332年,法國的一位女士被燒死,僅僅因為蝙蝠群聚集在她的房子和花園裡。另一方面是因為它的特徵習性,據《伊索寓言》記載,鳥與獸發生戰爭,蝙蝠總是依附強的一方,當鳥與獸停戰時,便覺察到了蝙蝠的欺騙行為。於是,雙方都裁定它為奸詐罪,並且把它趕出日光之外,從此以後,蝙蝠總是躲藏在黑暗的地方,只是在晚上才獨自飛出來。也正因為如此,蝙蝠就有了“騎牆派”的含義。

蝙蝠的這一含義與它的特徵、習性相關。蝙蝠有翅膀,能夠像鳥兒一樣飛翔,且飛行能力極強,但蝙蝠從本質上講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下的一類動物。蝙蝠晝伏夜出,在夜間或十分昏暗的環境中能夠自由地飛翔並準確無誤地捕捉食物,是獸卻似鳥。這種模稜兩可的長相加之在黑暗中出沒的習性,讓其與“兩面三刀”的“騎牆派”有了聯絡。

伴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受到美國吸血鬼題材影視劇的影響,再加上蝙蝠自身的形象,色黑或褐,貌如老鼠,在現當代的中國,“蝙蝠”也有了邪惡、不吉利的含義。

蝙蝠,“遍福”?它曾是吉祥和長壽的象徵,如今人們卻避而遠之

《德古拉元年》海報

正義與邪惡都是人類賦予無辜的蝙蝠的

然而,詞語的文化附加義或者說象徵意義,終究是人賦予的,是民族觀念、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的體現。“蝙蝠”的文化附加義是人們利用“蝙蝠”的習性特徵,透過比喻、諧音等手段來象徵人們的主觀心理。可以說,人類的思維和看法決定了“蝙蝠”的文化含義。

由於人類過於強大,因此也可以說人類主導了蝙蝠的命運,正如“一隻蝙蝠的自述”中所言:

“為了不給人類帶去災難/只能卑微的生存著/努力進化成沒人喜歡的樣子/深居簡出,夜裡出門/幻想可以和人類/永遠井水不犯河水/可是,有一天/我的幻想還是被打破了/有人闖進山洞/抓走了我的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