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文| 米粒媽

有個整天跟你“告狀”的孩子,是種什麼體驗?

往事不堪回首唄!

我記得,米粒四五歲的時候,是他“告狀”的峰值,一天能有五六次。

小到別人“瞥”了他一眼,大到被其他人插隊,都能到我這說道說道。

“媽媽,他看我一眼。”

“媽媽,今天老師沒讓說話,XXX就說話。”

“媽媽,那個叔叔怎麼插隊啊!”

……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狀”是什麼時候,但你知道一定會到來。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其實吧,米粒這麼愛“告狀”,也不能完全怪他,我有一定的責任。我跟他說過,自己解決不了的事兒(尤其是被欺負了),一定要跟老師和父母說。

我估計他就記住後半句了,什麼事兒,都得跟老師和我(主要是我)嘮叨一遍。

你說我聽著吧,全都是雞毛蒜皮、屎尿屁的事兒,你說我不聽吧,我還不放心,萬一真被欺負了怎麼辦?

我跟閨蜜吐槽,結果她說,你知足吧,米粒就是跟你“告狀”。我家那個,平均一天跟老師告狀三四次,大部分的“狀”還跟自己沒關係,不是這個同學沒坐好,就是那個小朋友沒洗手。

你說他這麼愛告狀,其他小朋友不得排擠他啊,時間長了,難保老師不會有厭煩情緒,再說了,什麼都依賴大人,這以後可怎麼獨立啊?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一聽閨蜜抱怨,我就樂了(瞬間心態平衡)。果然人類幼崽折磨起父母,都一個樣。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怎麼那麼多“狀”要告?

大家應該都發現了,自打孩子進到幼兒園,“告狀”就成了主旋律。

我看過英國的一項研究,

幼兒園3-5歲的孩子,平均每人每天要告狀一次,告狀比較頻繁的孩子,一天可以告上五六次。

主要內容呢,跟米粒也差不多,大部分都是生活日常。說是“告狀”,跟“彙報”沒啥區別。

有時候看著孩子一本正經地“告狀”,真挺想笑的。(想起了米粒屎尿屁的彙報)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其實也不能怪他們,三五歲的孩子,可不會成年人的“彎彎道”。

我們大人懂得權衡利弊,孩子可不懂。他們的判斷標準非常單一:

不符合我的行為準則,就是錯的、壞的、該制止的。

至於是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在不在別人的能力範圍之內,完全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內。

閨蜜說,她兒子操心的程度都快趕上老師了,幼兒園哪個同學塗色畫出了格子,要是沒有補救一下,他能唸叨到下課。誰要是忘帶了工具,那更不得了,除非老師給補上或者讓小朋友輪流用,不然他能絮叨一整天。

讓老師又好笑又頭疼。

閨蜜跟兒子解釋過很多次,如果其他小朋友沒有影響到你,也沒傷害你,可以不用告訴老師的。

但她兒子聽不進去,我能做到,其他小朋友為什麼做不到?

閨蜜只能說,你也有做不到的時候,但是其他小朋友沒有告訴老師啊。

結果孩子一句話懟回來,他們可以說啊!

閨蜜猝。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你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這麼認死理:

要麼不告狀,要麼告到底。

講真,他們一天能少告一狀,我們就很感恩了。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為什麼要告狀?

跟米粒相愛相殺久了,我總結出了規律,他“告狀”次數雖然多,目的也就那麼幾個。

第一,他想得到大人的關注。

有次,米粒爸在廚房炒菜,我在旁邊收洗碗機,米粒抱個玩具跑過來,站在旁邊看。我問他有什麼事,他說想看怎麼做飯。

我可太瞭解他了,小吃貨從來只關心好吃的有多少,啥時候好奇過怎麼來的。看做飯是假,“添亂”才是真。

我直接讓他去客廳玩,別在廚房轉悠了。

結果沒過一會兒,他又回來了。

我問他怎麼又回來了,是玩具不好玩?還是動畫片不好看?

米粒一本正經地說:“媽媽,我有事情跟你報告。”

接著,跟我詳細“彙報”了,坐在他旁邊的小朋友怎麼做小動作、不聽老師上課的。

我說我知道了,你去玩吧。

但是過了一會兒,他又悄悄跑過來:“

媽媽,今天我們算數,我都對了,老師誇我來著。”

我這才恍然大明白,這小子來回折騰三次,其實就是想讓我多關注他,表揚他。我能怎麼辦呢?除了誇他,就只能誇他了。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第二,他想試探大人的底線。

有時候我真覺得,米粒對付我的那些“招兒”是天賦技能,太自然,太無痕了。我稍不注意,就能進了他的“套”,上了他的“當”。

因為我和米粒爸都是近1000度的高度近視,對米粒的眼睛特別重視。

三歲以前堅決不讓他看電子產品,三到六歲也控制得很嚴格。

這小傢伙看其他小朋友能看一兩個小時,自己不能,就跟我告狀:“媽媽,貝貝看一個小時動畫片了,你不是說小孩看太久眼睛會疼嗎?”

這樣的情況, 我只能含糊地說,貝貝只是偶爾看這麼久,不然他肯定會眼睛疼的。

米粒立刻乘勝追擊,那我也偶爾看,我不看一個小時,半個小時總行吧。媽媽你給我計時。

看,這滿分的邏輯,誰能擋得住。我完敗!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如他願,原則問題,我寸步不讓。(好歹踏踏實實學過科學育兒觀啊)

所以,他在我這碰的壁也不少,碰多了,也就知道我底線在哪兒了。

第三,他想維護規則。

幼兒園老師跟我說過這麼一件事。

他們一群小朋友在操場上玩,突然米粒跑到老師跟前,指著一個小朋友說,他把教室裡的玩具拿出來扔沙坑裡了,老師說過不準把玩具帶出來的。

老師一聽,立刻把那個小朋友叫過來了解情況,小朋友老實承認了。

米粒就拉著小朋友走到沙坑,幫著把玩具撿回來,老師順勢表揚了他倆。

事後,我問米粒為什麼這麼做,不怕小朋友以後不跟他玩了嗎?

人家說,老師都說不許了,他還做,就是做錯了。再說,我不是幫他找回來了嗎?為什麼不跟我玩?

我一聽,有理有據,沒毛病,反倒顯得我小心眼了。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第四,他想尋求大人的幫助。

講真,米粒告狀這麼久,真正意義上跟我求助的“狀”,非常少。

我一直跟他說,被欺負了一定要跟爸爸媽媽和老師說,結果人家就不說,全靠我自己發現。

他上中班的時候,有陣子一回家就鬧脾氣,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問他什麼都不說。我費了老半天勁問他,才跟我說有個小朋友總欺負他。不是排隊時推他,就是搶他正在玩的玩具。

我一聽直嘆氣,平時跟我這扯閒篇,關鍵時候掉鏈子。

但也不能視而不見,儘管孩子沒直接說,好歹留了“線索”,讓我發現了。

這時候不幫他,以後碰到更大的傷害,他就更不會求助了。

我一面安撫米粒,一面跟幼兒園老師溝通,雖然事情解決的方向跟我想的不太一樣。但起碼,在我的干涉下,米粒知道靠自己解決不了的, 一定要跟爸媽和老師求助,不至於自己乾熬著。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要不要教孩子告狀?

說實話,基於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性,很多媽媽都拿不準,到底要不要教孩子告狀?教吧,怕孩子討人嫌,不教吧,又怕孩子不會求助。

如果你問我,我得說,

一定要教,孩子安危最重要。

不過,要有個大前提:不觸及原則、沒啥傷害的小狀能不告就不告;觸及底線、有人受到傷害的大狀,一定要告。

但這個原則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太抽象,因為他分不清哪些需要說,哪些不用說。

所以,那時候我給米粒定了幾條“告狀指南”,符合其中一個條件,再跟我彙報。別說,真幫我“篩”出去不少雞毛蒜皮的小狀。(剩下的也不少)

告狀指南

有人受傷嗎?

有東西損壞嗎?

自己能解決嗎?

是被欺負了嗎?

大人明確說不行了嗎?

不過,“篩”出去只是第一步,我們接下來的應對,才是重頭戲。

據我個人的經驗,

一定要先共情。

甭管孩子告狀的目的是什麼,只要不是惡意的,先共情總沒錯。尤其是對米粒這種敏感的孩子,情緒上的接納,比實際解決問題更有用。你敷衍一點兒,他都能察覺到。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接下來,

就要給孩子一個處理結果。

我們得判斷一下孩子告狀的目的。他要是為了維護規則,我們可以“對事不對人”,肯定他對規則的堅持;要是尋求認可,就看情況誇一誇。

真遇到事兒了,我們就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

但是,這還不是最後一步。因為我們教孩子告狀,不是讓他什麼事都依賴大人,而是

教他在能力範圍之內,自己嘗試去解決。

我仔細想了一下,自己也是米粒上了幼兒園之後才發覺,我對他的判斷還是太表面化,總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他。

他這麼小,怎麼可能做到呢?除非我替他去完成。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身的性格特點和成長節律,只要沒超出他的能力範圍,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就算慢一點兒,也比我們幫著擺平強。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所以,孩子告狀之後,我們不妨問問他們:

你覺得對方為什麼這麼做?現在應該怎麼辦?要是別人不聽你的,你要怎麼做?

一開始,孩子被問這麼多問題,肯定會懵。他沒有一點兒想法,什麼都說不出來,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也不用焦慮,凡事都有第一次,帶著孩子一起想辦法,給點兒引導。同樣的事有過一兩回經驗,他就知道怎麼應對這種事兒了。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孩子最神奇的地方,就在於他每天都在成長。今天哭著跟你告狀,不代表永遠如此。

想想他們更小的時候,跟別人說句話都不敢,可是才一兩年的功夫,就敢在幼兒園跟小朋友爭辯了。

我們從孩子的成長過程來看,他們是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勇敢的。我們不用給孩子“你對”或是“別人對”這樣二選一的判斷,也不用太過揣摩孩子的心思。

成長本身就是在挫折中不斷徘徊,在一次次直面中學會堅強。

我們能做的,就是照亮他們前進的路,不讓他們迷失方向,失去勇氣。

這個過程會很累,但一切都值得。共勉

人類幼崽告狀指南,每個老母的必修課

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學習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