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與財富同在:怎麼把木梳賣給和尚?

策劃時代的基本特徵,主要表現在財富與智慧的共生共榮。當西方已經完成工業化過程、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時候,古老的中國則像一條正在穿越時空隧道的巨龍,儘管龍頭已經開始和世界對接,探向知識經濟時代,而龍身還在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龍尾則還處在落後的農業時代。巨龍翻身,三種文明同時升騰、激盪。人們由此提出策劃時代就是財智時代,就是西方知識經濟在中國更為準確貼切的定位和市場化的嶄新解讀方式。

自然,財智時代既非純粹的知識經濟社會,也不同於往昔財為主、智為僕的所謂財富時代,而是一個財智平等、以財求智、以智生財、財智相融的特別時代。怎麼充分認識這種國情,怎麼從戰略上把握大勢、把握社會、經濟的內在規律和文化底蘊,是策劃業能否紮根中國、開花結果的前提。也是我們能否準確把握策劃時代基本特徵,能否正確利用策劃手段改變命運,依靠智慧創造財富的基礎。

這裡,我們就可以借用《把木梳賣給和尚》這樣一個典型案例故事,來看策劃的真諦:怎樣利用智慧去創造財富。故事說的是有家木梳加工廠,生產了大量的梳子沒有賣出去,就在報紙電視上打廣告,高薪招聘營銷策劃人才。衝著高薪前來應聘的竟然有200多人,但當他們聽說工廠的要求很明確,是要他們這些營銷策劃人才把梳子賣給和尚以後,立刻就走掉了大半,剩下的也在以後幾次的面試中被淘汰出局,最後僅僅只剩下了3個人表示去試試看再說。

第一人的幹勁最大,當天領了樣品就出發,直接去到當地最大的寺廟,直端端地找到和尚,就說自己的梳子功能很好,價格便宜,要和尚購買。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的行為卻觸怒了和尚,說他侮辱佛門弟子,明明知道和尚是光頭,還要把梳子賣給他們,不僅是對佛門弟子的大不敬,而且還是對整個佛學界的褻瀆,最後被和尚打了個鼻青臉腫,狼狽而回。

第二人吸取了第一人的教訓,沒有直接向和尚推銷梳子,而是在寺廟外面觀察了許久,終於發現有個和尚的頭皮發癢,經常在用指甲搔癢,他也友好地勸說和尚購買一把梳子搔癢,和尚試了試,還的確不錯,比指甲強。就購買了一把他的梳子。但要再把梳子賣給其他的和尚,就幾乎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第三人在仔細分析了梳子的市場,掌握了梳子的功能以後,也上了另一座寺廟。但他到了寺廟不僅沒有賣梳子,而且還向和尚學唸經,與和尚交朋友。並向和尚大談特談佛學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己是如何地堅信佛學。自然,他很快就取得了和尚的信任。

當和尚主動地問施主是幹什麼的,他也就直截了當地向和尚透露了自己的身份,就是賣梳子的營銷策劃人員。他來到寺廟透過觀察發現,許多前來進香上供的香客對博大精深的佛學還缺乏更多的瞭解,對佛的態度也還不夠虔誠,比如有些風塵僕僕的香客,頂著一頭亂髮就對佛叩拜,這樣不是對佛的尊敬。

說到這裡他故意看看和尚,又繼續往下說,既然要表示我們對佛的尊敬,那就應該講究一下,比如在進香之前,應該整整衣冠,梳梳頭髮,再燒香磕頭,這樣是不是要好些啊。和尚聽得不斷地點頭表示贊同。這時他才說,大師啊,我們廠裡生產的梳子,就先放幾把在你們這個寺廟裡,我這裡也用紅布包好,就放在進香的祭壇上,每當有香客進香磕頭之時,你就提醒一下他們梳梳頭,整整衣冠。以表示對佛的尊敬和虔誠。

這樣一來,果然效果明顯,凡是進香的香客一經提醒,都要先梳一下頭,才開始進香。有些還明確表示希望把他們梳過的梳子買回去。對此,他又讓和尚告訴那些香客,這些梳子是大師開過光的,是不賣的,如果香客實在需要,也要非常虔誠地“請”回去,至於說到錢麼!就看施主的實際情況,隨便捐獻幾個香火錢就可以了。

如此一來,凡是上這個寺廟進香的香客幾乎是人手一把地“請”回了梳子。而且捐獻的香火錢可以說是梳子的幾倍甚至幾十倍。自然,他也沒有忘了給和尚分些利潤,這樣就有許多的和尚都直接和間接地給他賣起了梳子。不僅把梳子源源不斷地賣了出去,而且還賣得了非常高的價錢。賣出了它的附加值。

這樣三種把梳子賣給和尚的賣法,那一種高明,那一種算是策劃,那一種是利用智慧在創造財富,可以說是不言自明。只要我們現在認真想一想,在市場上不就有很多這樣賣概念,賣附加值的產品正在暢銷嗎?電腦、手機、保健品等等,隨處可見。

智慧與財富同在:怎麼把木梳賣給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