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追劇必備歷史知識(中)

《長安十二時辰》追劇必備歷史知識(中)

長安城裡的人

在《長安十二時辰》原著中,馬伯庸寫到姚汝能緊跟張小敬擔心他逃跑時,有這樣一段文字:

“汝能啊,你曾在穀雨前後登上過大雁塔頂嗎?”

姚汝能一怔,不明白他為何突然說起這個。

“那裡有一個看塔的小沙彌,你給他半吊再錢,就能偷偷攀到塔頂,看盡長安的牡丹。小沙彌攢下的錢從不亂用,總是偷偷地買來河魚去喂慈恩寺邊的小貓。”張小敬慢慢說著,嘴角露出一絲笑意。

姚汝能正要開口發問,張小敬又道:“升道坊裡有一個專做畢羅餅的回鶻老頭,他選的芝麻粒很大,所以餅剛出爐時味味道極香。我從前當差,都會一早趕過去守在坊門,一開門就買幾個。”他嘖了嘖嘴,似乎還在回味。“還有普濟寺的雕胡飯,初一、十五才能吃到,和尚們偷偷加了葷油,口感可真不錯。”

“東市的阿羅約是個馴駱駝的好手,他的畢生夢想是在安邑坊置個產業,娶妻生子,徹底紮根在長安。長興坊裡住著一個姓薛的太常樂工,廬陵人,每到晴天無雲的半夜,必去天津橋上吹笛子,只為用月光洗滌笛聲,我替他遮過好幾次犯夜禁的事。還有一個住在崇仁坊的舞姬,叫李十二,雄心勃勃想比肩當年公孫大娘。她練舞跳得腳跟磨爛,不得不用紅綢裹住。哦,對了,盂蘭盆節放河燈時,滿河皆是燭光。如果你沿著龍首渠走,會看到一個瞎眼阿婆沿渠叫賣摺好的紙船,說是為她孫女攢副銅簪,可我知知道,她的孫女早就病死了。”

說著這些全無聯絡的人和事,張小敬語氣悠長,獨眼閃亮:“我在長安城當了九年不良帥,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這樣的百姓,每天聽到看到的,都是這樣的生活。對達官貴人們來說,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這些事更是習以為常,但對我來說,這才是鮮活的、沒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長安城。在他們身邊,我才會感覺自己活著。”

他說到這裡,語調稍微降低了些:“倘若讓突厥人得逞,最先失去性命的,就是這樣的人。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我這麼說,你能明白嗎?”

在電視劇版本中,這段臺詞,一部分被轉嫁到崔器身上,也就有了後來崔器的孤身奮戰,“旅賁在,長安在”。在第23集各位主事看到望樓資訊,紛紛返回靖安司再聚一堂時,有人說道:“這長安城,你每天睜開眼就想罵它,可真要讓你走啊,你還真就捨不得。”捨不得的是什麼?是功名,是利祿?恐怕更多的,就是這座城裡鮮活的人與生活。

從坊市到宮城,《長安十二時辰》為我們打開了一幅全景式畫卷,再現了這座都城歷史上的繁華與興盛。大家喜歡這部劇,一方面固然是被緊張的劇情所吸引,揪心誰是幕後的大Boss;另一方面,一個個長安城中的小人物鮮活登場,無論戲份多少,哪怕只是幾句臺詞,甚至只有一閃而過的鏡頭,可正是他們,支撐了整部劇的邏輯和情感——他們,才是我們的守望。

《長安十二時辰》追劇必備歷史知識(中)

今天,我們將圍繞劇中一些配角的角色和身份,繼續從《中國大通史·隋唐五代卷》中摘錄文字,與大家走近唐長安。

【城市社會結構】

城市從產生開始就有著比鄉村複雜得多的社會結構,城市居民不像鄉村社群那樣以血緣為聯絡紐帶,各色來自鄉村的非農業活動的人聚集在這裡,按職業區分開來。因為城市的設定是出於專制集權政治和軍事的需要,其主要功能是政治統治中心和軍事堡壘,所以,城市居民中佔主要地位的是官吏、地主、軍隊以及其他消費人口,主要工商業是為官府服務的官府手工業和轉運商業。隨著城市經濟意義的增強,工商業從業人員逐漸成為城市的主要力量;作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聚會點,城市又以其強大的吸引力將知識界、宗教界以及無以為生的農民,乃至域外人口聚集起來。最後,在這些等級不同、身份不同、職業不同的 “良人” 以外,還共存著一個 “賤民” 階層,包括奴婢、乞丐、藝人、妓女等,所有這些構成了城市生活中複雜的社會體系。

《長安十二時辰》追劇必備歷史知識(中)

真正為城市帶來生機和繁榮的是普通工商業者,他們是城市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太平廣記》中零散的記錄保留了他們生活的軌跡,如以鬻醋油為業的富家翁劉十郎、魚市中賣魚的唐若山、廣陵城的賣餅王老、揚州的胡店、長安西市的衣肆和波斯邸、鍛造兵器的冶成坊、以及經營藥草的藥行,等等。隨著城市手工業的發展,工商業者數量逐漸增多,行會組織開始出現,如白米行、幞頭行、屠行、絹行、肉行、小彩行、大帛行、布絹行、生鐵行、炭行、五熟行、雜行、果子行、磨行、靴行、油行。其中除染行明顯屬手工業行會外,其餘各行從表面上難以分辨是手工業行會還是商業行會。當時,許多商品生產者同時是商品出售者,《唐律》中所說的“工作貿易” 恰好說明了二者的密切關係。

《長安十二時辰》追劇必備歷史知識(中)

星星一樣的小季姜【奴婢】

《唐律》中對良、賤有嚴格區分,二者在法律上截然不同。良人不能養奴婢為子孫,也不能認良人為奴婢。良人侵犯賤口,其懲處較侵犯良人為輕;而賤人侵犯良人,其處分則很重。奴婢不許告發主人,而主人誣告奴婢則無罪。良賤不得通婚,賤口只能與賤口通婚,等等。從所屬上說,賤口有官私之別;從其地位上說,又有官戶、雜戶、部曲、奴婢之分。官戶、雜戶、部曲等官私賤民與主人依附關係極強,“生自賤人,律比畜產” 。官奴婢可赦免為番戶(官戶),再免為雜戶,可見官戶、雜戶之間也有區別。

《長安十二時辰》追劇必備歷史知識(中)

伶俐過人的檀棋,乃是家道中落後淪為奴婢私屬賤口有部曲、客女、隨身、奴婢等。《唐律》規定:“部曲、奴婢,是為家僕,事主須存謹敬。” “部曲不同資財…… 部曲妻及客女,並與部曲同。” “客女謂部曲之女,或有於他處轉得,或放婢為之。” 可知這幾種人都是賤口,他們是私家所有的家僕,在州縣無戶籍,只能隨主人屬貫,沒有人身自由,是政府的 “不課口” 。但他們之中,奴婢較部曲、客女、隨身地位和身份更低,奴婢經放寬才可為部曲、客女。部曲、客女在法律上不是主人的資財,更不是畜產,所以不能任意買賣,只能贈予。他們不許離開主人,若擅自離去,則以逃亡論。“略” 或 “和誘” 他人部曲,要判徒刑。 婚姻方面也可以娶良人女為妻。他們的法律地位同於官屬賤口中的官戶。這些充作家僕的部曲,是由南北朝的 “鄉里部曲” “鄉人部曲” 發展演變而來,到唐代絕大多數已不從事生產性勞作,而是用於家務勞作。

私奴婢的主要來源是自賣或掠賣良人為奴。如貞觀二年(628 年),關中大旱,唐太宗對侍臣說:“聞有鬻男女者,朕甚憫焉。” 並下令出御寶贖之,還其父母。武則天時,郭元振任俠使氣,在任通泉尉時,“ 前後掠賣所部千餘人,以遺賓客,百姓苦之” 。唐代後期,廣大農民在天災人禍的逼迫下,貨賣、典貼男女成俗,掠買良人為奴成風,較之前期,更為普遍。為此,朝廷曾下令禁止,但卻收效甚微。尤其是嶺南,掠賣人口現象更為嚴重,所謂 “南口” 即指掠買的人口。 賞賜是私奴婢的又一個重要來源,如為獎勵軍功,政府常從官奴婢中賞賜一部分給功臣。此外,家生也是私奴婢自然繁衍的一個途徑。

《長安十二時辰》追劇必備歷史知識(中)

奴婢可以放免為良人。唐官奴婢即有一免為官戶,再免為雜戶,三免為良人的三個等級過程。年老者可遭放免,即 “年六十及廢疫,雖赦令不該,並免為番戶。七十則免為良人,任所居樂處,而編附之”(《 唐六典·尚書刑部·刑部都官》),另外政府還特意赦免一些奴婢。

私屬奴婢放免有嚴格的法律程式,《唐律》規定:“依戶令,放奴婢為良及部曲客女者,聽之。皆由家長給手書,長子以下連署,仍經來本署申牒除附。” 所謂“除附”是指奴婢本無戶籍,其名字是附在主人家戶籍上的,“除附” 就意味著不再是其家人口(實即資財)了。此外,也有政府出資贖私奴婢,或家人贖及自贖的。奴婢放良後,可給復三年,即免徵其三年賦稅,並在寬鄉登記戶籍。

【景教】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教派聶斯脫利派,信奉君士坦丁堡主教聶斯脫利所倡導的教義。該教曾因不贊成“三位一體”說而被總教會視為異端,到5世紀末時, 在波斯形成獨立的教派。

景教在初唐時傳入中國,時稱 “大秦景教”或 “大秦教”,後來又稱也裡可溫教。唐朝實行經濟與文化開放政策,與中亞地區交往頻繁,貞觀九年(635 年),該教派遣教士阿羅本(敘利亞人)來華傳教,受到唐政府的禮遇。據說唐太宗派宰臣房玄齡率儀仗去長安西郊迎接,阿羅本 “翻經書殿,問道禁闈”,唐太宗聽其教義,深加讚賞,於貞觀十二年下詔說:”波斯僧阿羅本遠將經教,來獻上京。詳其教旨,玄妙無為,生成立要,濟物利人,宜行天下。“(《唐會要·大秦寺》)並於長安義寧坊賜建寺廟一所,度僧21人。可知太宗並未真正瞭解景教教義,只覺得其教教義與道家和道教教旨有所契合,有利教化,所以予以支援。 景教初傳來時,因阿羅本來自波斯,故其寺廟曾稱為波斯寺。景教傳入後,積極在上層爭取信徒和支持者。為了便於景教的傳播,景教徒逐漸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滲透其中,尤其是受中國當時盛行的佛教的影響,稱教士為“大德”“僧”“僧首”等,傳教也多用時語,教士中亦有研通佛學者,當時大臣如房玄齡、 魏徵、尉遲恭等,也尊崇該教。

《長安十二時辰》追劇必備歷史知識(中)

神助攻的景教小哥,眼睛有毒的波斯王子唐高宗時,該教得到巨大發展。高宗準諸州各置波斯寺,封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不少教士還擔任了朝廷與軍隊中的重要職務。《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說:“高宗纂祖,更築精宇,和宮敝朗,遍蕩中土。” 可見當時信仰景教者不少。唐玄宗時,始命兩京及各地景教寺,一律改稱大秦寺。玄宗曾命寧國等五王親赴寺建立壇場,還令宦官高力士送高祖、 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聖寫真於大秦寺內安置供奉,又詔教士佶和、羅含等於興慶宮修功德。 肅宗、代宗也皆尊重其教,肅宗曾以教士伊斯為高官,代宗則每於聖誕節賜天香以告成功;當時大臣郭子儀也尊禮該教。總之,在中唐以前, 景教在中國曾有可觀的發展和影響,“法流十道,國富元休;寺滿百城,家殷景福”(《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教業相當興旺。不過,景教教士多為外國人,中國廣大民眾中信仰尚不普遍。

唐武宗會昌滅佛時,景教和其他一切外來宗教,同時遭致禁斷。武宗認為 “以武定禍亂,以文理華夏,執此二柄,足以經邦”,不能讓西方之教與我中華傳統相抗衡,於是在滅佛的同時,又 “勒大秦穆護、祆三千餘人還俗,不雜中華之風”(《舊唐書· 武宗紀》。從此,景教在內地銷聲匿跡,但在邊遠地區仍有景教在活動。敦煌古籍中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尊經》《大秦景教宣元本經》《一神論》《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法贊》等景教文獻,說明武宗之後在我國西北地區仍有景教流行。此外,景教在東南沿海一帶也有活動。

【詩人】

《長安十二時辰》追劇必備歷史知識(中)

餓肚子餓了一天,破解闕勒霍多含義的程參,

原型是詩人岑參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是詩歌的盛唐時期,這是唐代社會達到繁榮昌盛頂點又極富於藝術氣氛的時代。唐詩經過100多年醞釀,至此達到全盛的高峰。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少影響深遠的大家,詩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豐收景象。

盛唐詩壇上還有一批以邊塞詩寫作而著稱的詩人,以高適、岑參為代表。岑參有兩次出塞的經歷。第一次赴安西,為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僚屬;第二次入封常清幕府,在北庭前後達6年之久。岑參的詩更多的反映了西域風情,描寫了西域征戰的勝利,洋溢著積極樂觀的精神,因此具有 “語奇體峻,意亦造奇”(殷潘《河嶽英靈集》卷中)的特點。 他以瑰麗的筆調, 描寫帶異域情調的新鮮事物或奇物風光,為邊塞詩開拓了新境界,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著名的《白雪歌》《走馬川行》《輪臺歌》是他邊塞詩的代表作。 岑參也有不少贈答送別、 感慨身世之作, 但都不及邊塞詩成就突出。

關於祆教,關於儺戲,關於平康坊妓女……劇中所呈現出的各個階層各個社會生活的內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都可以好好讀讀書,這樣追劇一定會追出更多的“門道”,不信你試試?

《中國大通史》

《長安十二時辰》追劇必備歷史知識(中)

曹大為 商傳 王和 趙世瑜 總主編

精裝 16開

學苑出版社 出版本書是一套詳細、系統地反映史學界改革開放40年來研究成果的中國通史著作。由史學界權威學者倡議,戴逸、張岱年、季羨林、鍾敬文、侯仁之、顧誠、丁守和等20餘位學界前輩任學術委員,180餘位歷史學、考古學、哲學、民俗學、人類學、地理學等學科著名學者參與撰著編輯。

全書以中國歷史時序排列,分為史前、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西夏、金、元、明、清(1644—1840)、清(1840—1911)、中華民國,1700 萬字。全書各卷均以綜述與治亂興衰、經濟、國家控制、社會結構、精神文化、社會生活等六編構成,以專題形式敘史,後附主要參考史料、歷史紀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