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90年代仿製蘇-27有多難?俄國把飛機上所有工藝引數都扣掉了

中國90年代仿製蘇-27有多難?俄國把飛機上所有工藝引數都扣掉了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有“沈霍伊”之稱的瀋陽飛機制造廠在仿製蘇-27戰鬥機的整個過程有多艱難。可以說網際網路上99。99%的網友對“沈飛”的評價都不夠客觀,原因就是這些網友根本不知道在對方不配合的情況下,光憑樣機,想要成功仿製一架三代機有多難。

中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和蘇聯商量引進“蘇-27”戰鬥機的事宜。

1990年3月,國防科工委派出專家組訪問蘇聯,研究購買蘇聯武器與技術的可行性;同年4月,中蘇共同成立了一個航空航天工業合作工作組,這個工作組級別很高,蘇方組長是蘇聯國家軍事工業委員會主席別洛烏索夫,而中方組長是劉華清上將。

1990年5月,劉華清將軍訪蘇,將軍訪蘇的主要目的就是考察究竟是購買蘇聯哪款戰鬥機,在詳細瞭解了蘇-27以及米格-29的效能後,蘇-27給劉華清將軍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中方決定向蘇聯購買蘇-27戰鬥機。

之後兩國就購買蘇-27在莫斯科以及北京進行了多輪談判,可以說在談判過程裡,中方代表與蘇聯(後來俄羅斯代表)鬥智鬥勇,可以說最後簽署的合同裡,每一個字都是中方代表據理力爭的結果。

順便說一句,當時中方代表在北京談判時,一天的餐飲標準是1。2元人民幣,由於每次談判後,中方代表都有召開長時間總結會議,1。2元的餐標根本不夠吃,根據當時參加談判的中方代表們回憶,那段時間經常餓得在酒店裡到處找吃的。因為談判級別很高,保密性很強,於是代表即使家在北京,也是不能回家的。

當然,中方引進蘇-27,肯定不是像印度一樣只引進成品,還希望蘇聯(俄羅斯)出售相關技術,一直到1996年,中蘇雙方才達成協議,俄方向中方轉讓蘇-27技術資料、圖紙、工裝、製造工藝和加工裝置共數百項生產技術,但不包括髮動機技術和圖紙;生產線先採用高散件打通總裝線,再用中散件打通裝配線,然後用低散件打通生產線,最後用原材料打通零件製造線,全程由俄方提供技術支援。

協議簽署後,中方把仿製蘇-27的任務交給了“沈飛”。

中國90年代仿製蘇-27有多難?俄國把飛機上所有工藝引數都扣掉了

中蘇談判雙方

“沈飛”接手後才發現雖然簽署了協議,但是俄羅斯方面還是搞了不少小動作。

首先,俄方把所有工藝卡片上的切削轉速、每刀的深度等等重要的工藝引數全部摳掉或者塗黑,而且俄羅斯方面的專家也絕不主動提供幫助,除非“沈飛”就相關問題提出疑問,俄羅斯專家只負責解答這些疑問。

要知道三代戰鬥機的各種零件一般都具有極薄、極軟、極硬等極端金屬特性,這也意味著在進行了切、削、焊接後,這些零件的殘餘應力留存很厲害。

所謂殘餘應力,指的是任何一個金屬構件或機械零部件加工完後,都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定的殘餘應力。大量的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證明機械零件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意外事故,除工件本身結構與材料的強度因素外,絕大多數原因是由於工件中殘餘應力造成的。

焊接結構件軋製、鍛造、鑄造的毛坯件,在加工過程中由於殘餘應力存在,加工後產生變形,嚴重影響了產品的質量。所以人們想盡各種辦法消除和降低金屬構件與零件的殘餘應力。

換言之,如果沒有相關工藝引數的情況下,在飛機制造過程中其實是不清楚有多少零件有殘餘應力,也不知道如何切、削、焊接才能讓零件本身的殘餘應力減低到最低,又應該如何讓零件應力充分釋放。

這裡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正常工藝流程下,一個零件的切削深度至少要分五刀完成,才能讓零件中殘餘應力得到釋放;但是由於不知道正常工藝流程,結果我們還按照傳統“多快好省”的生產模式進行,只切了兩刀,這樣看似節約了人力和物力,但事實上這會造成零件殘餘應力得不到有效釋放,使得零件使用壽命遠遠低於正常指標。

而更為要命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相關檢測手段還不發達,許多零件的問題都只能在載入荷之後;載入荷,顧名思義就是在受工作載荷之前預先加的載荷。

中國90年代仿製蘇-27有多難?俄國把飛機上所有工藝引數都扣掉了

俄羅斯蘇-27生產線

然而通常情況,載入荷通常是飛機整體總裝之後,而這個時候雖然問題暴露了,但是導致問題的原因就有很多了,如果沒有相關工藝引數和指導,“沈飛”只能一項一項慢慢排除。

說實話,這本質上和“沈飛”重新設計生產一個新型號的戰鬥機區別已經不大了。

另外,雖然在合作後期,在中方的要求下,俄羅斯專家才開始主動起來,但是幾十年下來,“沈飛”工人不少工作中的習慣在仿製蘇-27過程中也被證明是不合適的。

比如前面說的應該切削五刀,工人多快好省的改為兩刀。

這也是為什麼1996年引進蘇-27,開啟蘇-27國產化道路,一直到2005年,沈飛才開始試飛殲—11B戰鬥機的原因。

中國90年代仿製蘇-27有多難?俄國把飛機上所有工藝引數都扣掉了

殲11b

沈飛在有技術資料、圖紙、工裝、製造工藝和加工裝置的情況下,花了差不多十年時間吃透了蘇-27的相關技術。

說實話,這在發展中國家裡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了。

也正因為仿製蘇-27,讓“沈飛”上上下下得到了鍛鍊,比如“沈飛”就是我國第一個全面普及了尺寸鏈知識的飛機制造廠。(尺寸鏈:是分析和技術工序尺寸的有效工具,在制訂機械加工工藝過程和保證裝配精度中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可以這麼說,正是經歷了仿製蘇-27,沈飛才終於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飛機制造企業。

綜上所述,沈飛能在短短十年時間裡吃透蘇-27相關技術是非常了不起的,要知道上海汽車廠吃透桑塔納全套技術花了七年半,而桑塔納的技術難度顯然不能和蘇-27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