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思想硬貨

年假:孩子們專注之旅

一、貢獻一點我對《大學》中靜而定(專注)的理解,陪伴孩子們度過年假。

1、平時我們一遇到專家、尊貴地位的人、富豪,他們一出口,我們不由自主就認同了,其實那種認同只是模糊,是自己的大腦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根本不是自己深思熟慮的結果。所以這些觀點,在人家那裡只可以指導人家本人,咱們也背下幾句:專注、不要浮躁,放下、要平和等等,但是指導自己實踐的時候,根本用不上。要是背下富豪、貴族說的這些話,咱們孩子就會用了,那怎麼還是打遊戲、不專注?

為啥會這樣?難道對方的理論不對?

因為人家是深思熟慮後指導自己實踐後總結來的,我們是拾人牙慧、人與亦云、照本宣科得來的,得的是表皮而不是精髓,所以效果天地之別,也就是用不上。

有能耐的人的話聽聽罷了,至於人家怎麼做到的,這是咱們需要摸索的,只有深思熟慮後捋順了,這中間如何下手的細節,才懂得怎麼一步步去專注。

孩子們一旦掌握了,想專注的時候,專注就回來了。

而大部分孩子,根本不曉得啥時候該專注;就算曉得(其實是假曉得),想專注的時候,偏偏抓不住專注;就靠碰,偶爾有半個月碰上,那時候家長覺得特別安心:這孩子,根本不用管學習!

2、

在實踐中,孩子不自欺,需要有特別好的根器,可以說萬里挑一。

大部分需要手把手陪伴學習,從六十歲到八歲,這中間的學友無一例外。

這是一種經歷,而不是理論。

理論書上有,比如書上寫了桃子的味道,但是讀書後可不等於吃了那個味道。

沒有吃過,永遠都是假肢(理論)安裝在自己大腦裡,只有自己吃了,有經驗了,和理論吻合了,那才叫自己思想的產物。

同樣讀書,不同的效果,就是如此。

《大學》中講的知止定安慮得,就是這個過程。

實踐中會用了,想止就止,馬上靜安,豈能不專注。

孩子們複習時好想一心一意,但是卻心猿意馬,怎麼都做不到。

這個豈是背下《大學》幾句話能做到的?

所以懂的家長自然問懂的老師,因為他們有鑑別力,一問,就知道哪個是真正嘗過靜定安的,哪個是滔滔不絕背下來的。

這就是不盲目,心裡有底。

二、貢獻一點我對《大學》中勿自欺的理解,陪伴家長們度過年假。

以a代b講道理,屬於自欺。

1、比如朋友在a件事善良真誠地為大家奉獻,大家當然萬分感謝。

但朋友在c件事上明顯有瑕疵、站不住腳,我們當然只談c事的問題、搞清楚c件事到底源於什麼念頭。難道要否定朋友a事件上的功勞嗎?質疑c件事並不意味著不認同a件事呀。

我們只是為了弄清,為啥同一個人擁有不同的思路,一會兒用a思路,為何一會又用c思路。

這是關鍵。打開了,才能知道自己為什麼總是內部衝突,為什麼互相矛盾的觀點都被自己接納。自己到底信奉矛?還是盾?因為是對立的,不可能同時相信兩個。

比如這是正宗的,另一個是和正宗對立的,我們怎麼能夠同時相信兩個都對呢?這不是矛盾重重、思想錯亂、亂七八糟嗎?

怎麼稱得上一以貫之呢?

2、但是很多人卻是這樣理論的:我們談c事件的根源和瑕疵時,他會說,我a事做得那麼好,為什麼光看c事?

a事好,大家都表示擁護,但是不代表不能談c事呀。

這個說不通呀。

兩者都看到,才是全面地瞭解、看待一個人呀,對不對?

至少透過c細節我們瞭解到這個人有漏洞,需要彌補,也就是不能夠處處讓人放心,因為他自身思維已經存在漏洞,所以他用盡全力也不可能做出沒有漏洞的事情。

也就是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理解極限,去理解自己理解不了的事物。

所以我們全面瞭解這個人,就是為了不盲從,就是為了冷靜清澈地看到a事這類環境狀態他

是不容易有漏洞的,所以可以把這類事情託付給他,但是c事這種情形情況陣勢,他就變了,他就不能按照a情形的思路來做事了,這個我們了了分明,那麼作為對方的上級和下級,我們還能不會讓他人盡其才嗎?還會把他用錯地方嗎?還會不該觸碰的時候觸碰嗎?該重用的時候不重用嗎?

其實很多朋友一直在用這個方法,遇到什麼事,心裡對某某的思想有底,但是遇到另外的事,就對某某的思想沒底了。

是不是?為啥沒底?因為這個陣勢中,某某換思路,不按照原來風格出牌,其實還是源於我們沒有摸透對方而已。

所以覺得天天見面,也有隔膜的時候,甚至一個屋,心裡好像有無形的牆,不敢肯定對方同意這個思路。

3、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除非能寫出經典的人,身上沒有這些問題。

經典,就是千年不倒,裡面每一句話經過多少才子大家的質疑,發現沒有瑕疵,才流傳下來的,這叫經典。

所以我們每逢年假,就開始碰撞經典裡的思想。就是為了把上面我們思想裡的經常出現的漏洞給補上。

和經典對話,碰撞,思索,探尋,然後進入同一個思想的洪流,然後我們的漏洞就被經典裡更全面更深邃的思想給填補了,這就是學習的意義,越彌補,越少,我們越嚴密,意味著我們就弄不出不嚴密的思維,這好玩吧?意義非常重大吧?

4、很多人渴望大家記住a事,淡忘c事,但是這是一對組合,被a事感動,必然對不符合a以外的所有元素無法感動甚至質疑,這不是非常正常的嗎?

這是一體兩面呀。正因為有前者的成立,才可能有不符合前者時的不成立呀。

所以很多人,自己忽略身上不成立的、有瑕疵地方,並且也希望大家如此。這叫自欺。自我欺騙,假裝睡覺。

因為忽略不成立、有瑕疵的c件事,就意味著沒有標準,不可能對前者a有認同的感受。因為兩者是相互依存,一個在另一個的基礎上出現的產物。

5、自我欺騙,是非常難以降伏的,除非最清澈時對照經典,檢驗自己,沒有其他捷徑。心裡落灰塵時對照經典,也沒有用的。

今天和一直仰慕的李師兄探討,他說普通人滿足私慾後是舒服自在的,我趕快丟擲自己下面的觀點:

普通人符合私慾,也是堵的,並不是舒服自在。

只是假裝忽略了心堵、不踏實不安然的感受。

普通人沒有私慾時,也是享受的,也是踏實心安的,這個和高人感受一樣。

只是容易喪失。

李師兄表示認同。我為什麼對仰慕的人敢質疑,因為我需要有說服力的觀點來使自己心安,不管對方地位如何,自己心安才是第一。所以才敢跟自己仰望的師兄探討。

那一瞬見,對真理的渴望足以支撐自己忘記對方的地位和名氣,所以自然擁有一種淡然的氣度。

有學友問:這是不是不懂禮?

禮個詞呢,本身就包含理(道理、天理、公理)。如果脫離了理,光去講究禮。這個不是愚昧嗎?脫離理來講究禮儀,這個根本站不住腳。

禮就是因為對方公理天理贏得了人心而產生的產物。如果脫離了公理天理,怎麼可能湧出禮貌的感受。那豈不是陰奉陽違?

咱們對人家陰奉陽違,怎麼可能叫作彬彬有禮!天地之別吧!

6、我們有時候一看是大領導,心裡的觀點就不敢堅持了,不敢碰撞了,這是有求於他,或者以為將來有求於他。

還認為這是情商高。

其實,這樣兩個人等於在隔靴撓癢地交流,我們怎麼肯定對方會幫我們?

心裡哪有這個把握?不過是自我欺騙和妄念重重罷了。

再說,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明白,這不叫精明,也不叫情商高,本質叫奴性。

奴性,

是最不開心的一類人。

私底下愛兩邊裝好人,但是也不成功,所以心累。

奴性的原因是自保。很多人怕火燒到自己頭上,暗地裡爭利益,表面還要做好人,就是因為自保之心太重。

這種人自命情商高:一組矛盾的東西利和義,居然同時想佔有。

但事實上呢?

自保心重的,四面逢源的,看起來人緣好,其實勢單力孤,惴惴不安,患得患失!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和任何人在深層次地精神碰撞,根本走不進任何人的內心深處。公司職場靠規則,一般人都不深層交心,所以思想不統一,僅僅因為利益而混到一起,思想深處各有各的分支,怎麼可能有火花碰撞?身邊都是這樣的朋友,誰會真正鐵了心挺他呢?

所以公司上下沒有人真心為自保的人擋槍,所以自保的人總是擔心被人下手、遇事越擔心,越自保,成了惡性迴圈。

7、不自保是因為思想最深處經過碰撞,能凝聚一群思想統一的同路人,內心不孤單,到哪裡能依靠同路人。深層的思想彼此一致、統一、毫無分支,所以在一起就如同和自己在一起。

只要有火花,思想深層處處一致,根本沒有遠近之分。

否則人心似海,一個屋親兄弟遇到利益,也不能貼心實心。

浮皮略草的吃喝朋友,內心讀不懂對方的高度、分歧點,自以為懂對方懂自己,其實都是隔靴撓癢。

人心深處分歧幾萬個,根本不可能火花產生,也不可能有共鳴的電流,怎麼可能懂,並且貼心依靠?

只有把周圍所有思想的分歧統一起來,思想不統一,誰也不可能依靠誰。

國學是研究人心的學問,掌握這個學問,抵得上十萬軍馬。

8、這幾年經常學友提問最經典的問題:我覺得可以既仰慕榮華,同時也不討厭底層;我覺得可以既攀比高位,同時也不歧視小人物;這樣是不是更完美?這樣不行嗎?

我們分析一下:仰慕榮華的含義是啥?它就是建立在討厭底層的基礎上的,仰望榮華的含義本來就包括討厭底層,您把一個詞語的內涵去掉一部分,這個詞還是原來的意義嗎?應該重新定義一個詞才行。

其實呀,仰慕什麼就意味著我們之前存在討厭不一致的東西,如果不存在之前的討厭的東西,根本就不會出現仰慕這個感受。因為這一對是不分彼此、一體兩面的,沒有仰慕就不存在討厭,根本不可能只要一個,割掉另一個。

這是病句,也是思想錯亂。因為這等於說我既渴望富貴,同時也喜歡貧窮。這句話根本表達不通順。

除非變成我既不仰慕,又不討厭,這個思路才可以成立。

所以提最後這個經典的問題,其實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等於這個問題根本不成立。

不成立,咱們大家探討?還遵照?還把它變成思想的一部分?這是白痴和愚昧的表現。

所以理越辯越明,國學能夠讓我們思想成為體系,不可能發出亂七八糟、前後不一、自相矛盾的思維,這樣縝密,還能出多大的漏洞呢?是不是呢學友們?

9、最後,作為家長,咱們每天發出一些漏洞百出、雜亂無章、自相矛盾的思想,然後天天用這些教育孩子,孩子聽了反而能超越我們的漏洞百出、雜亂無章和自相矛盾嗎?

這可能嗎?現實嗎?正常嗎?

所以當我們不學習經典,就天天談在家用盡心思教育孩子時,無非就是傳遞出一堆自相矛盾的思想碎片罷了,孩子們是受益?還是受害?

親愛的家長,明白了嗎?

記得有位家長經常說:新燕老師,你能不能告訴我如何專注?我去告訴家裡的孩子,不就行了嗎?聽起來她說的好簡單呀。

她追問:如何做到大學裡知止定靜安?我說第一個知字就太難了,後面的我也未必懂。

她問:什麼是知?這個知字有多難?

我說:知字的內容,就是經典裡的話。

經典每句話都告訴我們什麼叫知,我們背下這句經典,不是還是做不到嗎?做不到意味著根本不懂,不是心知肚明的懂,只是口頭懂。

就算我懂了,我告訴你,你根本不懂,能讓恁家孩子都懂?

這不靠譜吧?何況恁也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知呀?因為您好像沒有鑑別力呀,是不是。只是猜我可能懂而已。

她笑了:逗我呢。

後來才說:告訴我了,就算我不懂,我直接告訴孩子,孩子也不懂。有點意思,因為這我不懂,沒法鑑別你說的真偽,對嗎?

我說是的。

不知道真偽,怎麼叫知?

她說太難了,太難了。

當然很難,否則大家回家一說要專注哦,孩子們個個都曉得如何抓住專注了呵呵。

現在讀到克里希那穆提的那句話:心靈極度的自由,人呈現極度的柔軟。

任何堅硬的東西都會脫落,同時呈現出來的是堅信,信念。

10、有位學友問:我私下可以跟下屬稱兄道弟,但是在其他場合渴望威嚴,渴望下屬俯首稱臣,因為我在總經理跟前,也得維護總經理的威嚴呀!維護各級的森嚴呀!這難道還不算無私和大度嗎?這難道含有奴性?

我說:無私,為什麼還要求威嚴?威嚴的含義不就是高人一等嗎?凌駕於他人之上,才叫威嚴對不對?

已經想凌駕於他人之上了,還叫無私?大度?

這能成立嗎?

是否含有奴性?

維護總經理的威嚴的思想動機是什麼?總經理如果思想上充滿公理、天理、道理,這種思想的總經理還算不上威嚴嗎?這本來就是比威嚴還厲害的境界呀!誰敢不服?既然人人都服了,還用得著威嚴?不是多此一舉嗎?

平易近人就行了嘛。

如果總經理思想體系裡不能時時處處呈現公理、天理、道理,呈現的是其他的東西,那您用什麼方法維護總經理的威嚴?

難道您能讓眾人忽視總經理思想裡不符合公理、天理、道理的那個部分?

您有這個能耐?可能嗎?現實嗎?如果不可能,您怎麼製造出所謂的威嚴呢?

這不是自欺嗎?自我欺騙,自己欺騙自己嗎?

自欺,這能製造出威嚴?估計尊嚴都保不住吧?

您覺得有可操作性嗎?

學友問,難道沒有啥操作方案了?

我說當然有,讓總經理思想體系完備,時時呈現出公理、天理、道理,這就是方案呀。

一旦如此,總經理還需要製造威嚴嗎?已經人人敬仰了,已經讓周圍折服了,已經用思想的洪流和大家的思想之流組合在一起,成為不分你我的一個共同體了,還怕周圍沒有凝聚力嗎?還怕沒有人貼心忠誠嗎?還怕推行專案,無法落地嗎?

我們年假探討《大學》,就是入手解決這個問題的呀。您看有價值沒有呢?

11、有位學友留言:我經常表達認同您的思想,為什麼您只是感謝,卻不回覆一下,也認同我呢?

在此回覆:因為您沒有呈現具體的思想,所以沒有碰撞,因此不敢妄言。

比如我們給某思想家留言,就一句表示認同對方的思想,對方怎麼可能知道我們認同了多少?因為一個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我們究竟認同到哪個層次?是部分枝葉?是最深的根部?我們並沒有呈現出來這一面,對方如何跟我們碰撞?沒有再各個層面上碰撞,對方怎麼認同我們的思想?

再說如果我們有了心知肚明站得住腳的思想體系,還需要對方回覆和認同嗎?

之所以需要,還是對自己不肯定罷了!如果對這個思想體系不肯定,怎麼肯定得到認同呢?

被人認同的基礎是自己心知肚明這是符合經典的,推不倒的,站得住腳的。

既然心知肚明,已經站得住腳了,又何需人家認同呢?人家認同不認同,都不會影響它已經站得住腳的事實呀,對不對?

好了,思辨的快樂深不可測,甘之如醴。

歡迎有緣人,和師兄們用日課的方式,自省、慎獨,覺察細微,應對宏觀,在一群良師益友中砥礪前行。

最後補充一點,王陽明說:知行是一。

其實,在我看來,信知行都是一。一個人堅信,就是因為驗證過了,只是理論上還沒有合適的表達方法而已。其實到了知的層面,知本來就是源於自己堅信而呈現出清晰認知。知就是因為堅信才稱之為知,才會心知肚明怎麼行。信知行是一回事。

總之:一個知字,好難。

知了,就明白為啥知了,也明白知後每一個細節如何行了。

再補充一點,南懷瑾說要破除二元對立,才能脫落分別心,這正是道德經的本質。破除二元對立,自然就認同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既然無論事物如何呈現都是最好的,那還有什麼高低上下?尊卑樂苦?不就是如如不動嗎?

很枯燥,方便說法能力有限,但願大家別見笑。

年假:思想硬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