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強怕輸”怎麼辦?這些高效方法,讓孩子更有勇氣面對挑戰

孩子“要強怕輸”?其實很正常,因為家裡有兩個孩子,我家也難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段時間,哥哥弟弟玩猜拳遊戲,每次結果出來,Eric看自己輸了,突然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嚎啕大哭起來,喊著說

“我不要輸,我不要輸……”

之前也有媽媽跟我分享過的一些類似情況:

孩子總是想拿第一,不管是在幼兒園的學習,還是和小夥伴玩遊戲,如果不是第一就會發脾氣,搶著要別人把第一給自己;

孩子總是期待表揚,很怕周圍的人不表揚自己,如果誰多批評了一句,指出作品裡不好的地方,就會出現暴怒、拒絕溝通等行為。

那麼孩子

“要強怕輸”

到底是基於什麼樣的心理?有沒有什麼方法幫助孩子更敢於接受否定和挑戰?藉著這個回答來說說,也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孩子“要強怕輸”怎麼辦?這些高效方法,讓孩子更有勇氣面對挑戰

01 孩子輸不起背後的原因其實是“自我意識”的發展

我先和大家介紹一下孩子怕輸現象背後的原理,這裡涉及到一個詞,叫

“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

孩子的自我意識並不是出生後就有的,正如影片中所顯示的,孩子最開始沒有辦法識別出鏡子中的影像和自己有什麼關係。

隨著孩子社會情緒能力的發展,大概在15~24個月的時候,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周圍的人是不同的,也開始瞭解周圍環境的運作規則,這個時候孩子才會開始形成“自我意識”,並逐步產生基於自我意識的“自我評價”,這整個過程大多會在孩子2~4歲間完成。

對一個剛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孩子來說,觀察、瞭解和評價自己的過程是複雜且混亂的。首先,

孩子會覺得自己什麼都做得到,認為自己是最棒的,並且孩子也會期待成人對自己的評價,因為孩子需要基於這些評價來鞏固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出現自我評價後,孩子的情緒就會開始複雜化,除了最基本的喜怒哀樂,還開始出現尷尬、嫉妒、內疚、驕傲、羞恥等多種情緒。孩子的“爭強好勝”、“輸不起”、“一定要第一名”這些表現,往往也發生在這個階段,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孩子長大的必經之路。

02 大多數的“輸不起”都是可以自然過渡的

孩子因為產生“自我意識”而出現的“輸不起”的現象,是暫時性的。

因為孩子在兩歲後,會產生另一種和“自我意識”相平衡的意識,就是

“他人意識”。

孩子會逐漸地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不是隻有我自己的,還需要和別人合作、和別人溝通,有時候還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法來配合他人。

對孩子來說,

自我意識和他人意識的共存,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拼圖

。他們會學習如何看待合作與比賽,而輸贏,也是合作與比賽的一部分。

理論上說,這個過程大概需要兩到三年,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和學習自我和他人的平衡,並且建立自己的目標感。

我們可以透過引導孩子學習降低沮喪感,面對挫折,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來幫助孩子找到這個平衡。

之前我也寫過這類的實操建議,例如:

挫折教育:

別曲解了“挫折教育”,卻怪孩子長不大

情緒管理:

孩子的每一次失控,都是“求助訊號”

透過全面的“挫折教育”,能夠幫助孩子學到如何面對現實與自我評價之間的落差感。只要我們方法得當,給到孩子足夠的信心,大多數“輸不起”的現象,都是可以自然過渡的。

03

父母面對輸贏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態度

但如果孩子幾乎每次都“輸不起”,那麼,往往是孩子在面對輸贏時,參照標出現了異常。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和自我意識不同,他人意識中很多內容,比如利他行為的出現,是孩子透過社會模仿習得的。也就是說,孩子會把大人的反饋和行為,作為對自我、對他人認識的參照標。

孩子“要強怕輸”怎麼辦?這些高效方法,讓孩子更有勇氣面對挑戰

試著回想一下,當孩子哭著喊著說“不要輸”的時候,我們的迴應方式有哪些?一般來說,負面反饋中最常見的有兩種:

一種是直接誇獎,“哪裡有輸啊,我看看,我家寶寶最棒了”——這是片面誇大事實;

又或者是表達沮喪,“唉,真可惜,就差那麼一點點就贏了”——這是過度負面情緒對映。

這兩種方法其實在社會模仿的研究中,都容易有偏頗。

當我們忽視客觀現實,對孩子的表現片面誇大、或者消極對待的時候,是不容易幫助孩子建立全面的自我認識的,更無法幫助孩子分清楚真實的他人評價。慢慢的,孩子會變得過度“依賴”身邊的人的表情、言語和態度,

最明顯的就是孩子會很注意爸媽的臉色,會根據爸媽的臉色來判斷自己到底“行不行”、“好不好”。

而當孩子的內心價值不足以支撐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孩子可能會自卑、退縮、徘徊、膽怯,這是常見的“逃避”表現;

還有一些孩子則相反,會變得爭強好勝,需要用別人的肯定和恭維,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彷彿只有自己做到最好,才能夠獲得其他人的喜歡和認可。

所以我們自己自身是如何看待輸贏,如何去看待孩子游戲、生活、學習中的名次,都會對孩子面臨輸贏時候的心態有著很大的影響。

心態平衡的父母,能夠幫助孩子更自如地面對輸贏,也會讓孩子明白,面對難題時的沮喪、逃避、否定,都是人之常情,但也可以從中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嘗試想辦法找破局。

比如看到孩子玩遊戲輸了的時候,我們可以跟孩子共情,幫助她把受挫的情緒表達出來,然後再引導她覆盤,總結失敗的教訓,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情緒,說一些“輸了就輸了,沒關係”之類的話。

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看待孩子的行為狀況,我也寫過這些文章,大家可以結合起來看看:

父母態度:

“媽媽,我可以吃這個嗎” 看父母臉色長大的孩子,未來有多苦?

父母行為:

傾聽這件簡單小事,90%的父母都沒能做好!

04

幫助孩子明白努力的價值,是引導關鍵

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不管孩子在進行什麼活動,也不管孩子能取得怎樣的成績,我們首先要讓孩子知道的,是我們看得到孩子努力的過程,這個努力,是重要且有價值的。

有時候孩子對輸贏的判斷也會比較無厘頭,像弟弟有時連走路順序都要爭,“哥哥走在前面,我走在後面”;有時候會在意隨機結果“哥哥怎麼出石頭,我輸了”;有時候也會計較反應速度的快慢,“哥哥搶跑,不要哥哥搶跑”,這些“想贏的心”都讓我們覺得童真又無奈吧?

但哪怕是這樣一件很小的事情,讓孩子明白努力的價值。比如,面對文章一開始孩子們玩隨機的猜拳遊戲,Eric 輸了大哭時候,我首先做的是走過去擁抱 Eric,並告訴他,

“弟弟進步好大,哥哥喊剪刀石頭布的時候,你很快就出了石頭,我看到你在積極思考呢。”

其實比迴應輸贏結果的話術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看到大家在這個過程中努力的地方。

可以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支援,用我們觀察到的孩子行為作為切入口,引導孩子注意到這個過程中自己、和他人所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聽完了我們的觀察和陳述,還是哭泣怎麼辦呢?我會繼續強調:

“弟弟努力了,但結果不夠理想,你覺得我們要怎麼處理才好呢?”

用開放的討論和孩子一起去研究問題,試圖跟著孩子的線索尋找破局,這個過程也是我們能給到孩子的最直接的支援。

孩子“要強怕輸”怎麼辦?這些高效方法,讓孩子更有勇氣面對挑戰

長遠來看,幫助孩子明白努力的價值,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去打破自己看待事情的視角。

從別人的行為角度來學習成長型思維:

經典繪本《大衛,不可以!》:不是我不會,是我還沒學會!

從複述故事的角度來學習故事思維:

讓講故事跟講大道理一樣簡單,每個爸媽都該學會的講故事技巧!

這些積累都可以幫助孩子明白,原來活動、比賽其實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輸贏只是暫時的結果,比起只盯著結果,事件本身有著更多我們可以密切關注的東西。

平時我也會看到,有時候哥哥跑得快一點,弟弟會沮喪地說“我輸了,哥哥跑得比我快”,但有時候又充滿鬥志,“哥哥,你先跑,我來追你啦”,這些都是很正常的表現。在我看來,

“要強怕輸”

的現象,只是孩子行為表現中一個非常小、非常小的維度,它會反覆,更會成長。

我們沒有必要人為地放大

“怕輸”

對孩子可能的負面影響,或者給孩子貼上“好勝心強”、“要面子”等標籤。

只有我們自己接受“要強怕輸”是一件正常的事,才可以一步一步幫助孩子積累足夠的能量,更好地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

最後只有當孩子可以跳出來,看待輸贏的結果時,他們才會知道如何保有一顆平常心。

其實這對父母來說,也是一場修行啊,從面對孩子的輸不起,到自己找到力量,學習面對生活、事業中的“得與失”、“成與敗”,不也是我們很重要的學習方向麼?我們一起互勉~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