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反感“娘炮”“鮮肉”?

這幾年,流量至上、娛樂至死、顏值正義的導向之下,“娘炮風”“小鮮肉”橫行,霸屏霸榜,愈演愈烈。

批評聲音也隨之增多,有人擔憂“少年娘則國娘”,長此以往,可能再成“東亞病夫”,因此呼籲社會要關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趨勢,注重培養男生的陽剛之氣。

孰料,此事竟然引發軒然大波,引發了海量討論。反對者認為,“陽剛之氣”是一種刻板的性別歧見,進而又上升到了男女平等的高度,認為男性不應與“陽剛”劃等號,而要尊重個人性格發展的多元化,否則就是扼殺個性。

人們為什麼反感“娘炮”“鮮肉”?

其實,這種極端思維,難免過於玻璃心。話題的討論有些“跑偏”。

“陽剛之氣”並非就是要讓男孩子都五大三粗、高大威猛。100多年前,新文化運動就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注重男孩子培養陽剛之氣,乃是針對“娘炮”氾濫的適度糾偏。

當今社會是多元的,已有足夠的包容度。男性不必與“陽剛”劃等號,柔弱不是原罪。有的男生天生害怕貓狗,這有錯嗎?主張“陽剛之氣”者,也並非是要將男孩子都培養成項羽、張飛,而只是提醒大眾,注重綜合素質的養成。

就是在古代,“陽剛”也不是男性的必修課,陰柔也不是貶義詞。古人講剛柔相濟,做人做事,柔都沒什麼負面意味。

人們為什麼反感“娘炮”“鮮肉”?

魏晉時代那風流些雅士,王羲之“飄如遊雲,矯如驚龍”,杜弘治“面如凝脂,眼如點漆”,司馬昱“軒軒如朝霞舉” ,王恭“濯濯如春月柳”,都算不得十分陽剛,但是何等的飄逸瀟灑。

雪萊並不陽剛,因為結核病的折磨而身體虛弱,臉色蒼白,反而因此讓拜倫羨慕得不行,認為這正是詩人應有的氣質。

人們為什麼反感“娘炮”“鮮肉”?

梅蘭芳也不陽剛,言談舉止比女性還柔美,但德藝雙馨,詩文書畫俱佳,貴妃醉酒之驚豔一個世紀。

霍金幾十年蜷縮在輪椅上,更沒有人會覺得他不夠陽剛。

但他們的風度、修養、學識、氣質,讓他們的形象卓然挺立。這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男女都需要的“陽剛”。

所以,陽剛與娘炮,並非單指外表體貌。男生柔弱些不要緊,腹有詩書氣自華,亦可卓然挺立。

而現在的某些“小鮮肉”“娘炮”,“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眼影美瞳、撒嬌賣萌,一副“侍兒扶起嬌無力”的作派倒也罷了,那種骨子裡的輕佻浮躁、空洞虛華,才是真正要命的。拿無知當天真,以淺陋扮可愛。其實,再多的眼影、美瞳,也臨摹不出杜弘治的神采。

但是,這種怪胎,卻受資本推波助瀾而大行其道。這無疑是國民“美商”的淪落與摧殘。凡事一旦過度,那就不是審美,而是審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