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辦法教你控制好心念,人生從此不同

關注老鄭,鍛造有趣靈魂

一個辦法教你控制好心念,人生從此不同

這是鄭說老子第14篇

一個辦法教你控制好心念,人生從此不同

1

心念是個很奇怪的東西,時刻都在尋找寄託。

當它有所寄託的時候,煩惱就產生了。

比如說我們生氣的時候,其實並不是我們真的生氣了,而是心念附著在外界的誘因上,從而產生了憤怒的情緒。自卑、頹廢、悲傷、恐懼……也是一樣。

如果不明白這層關係,我們會一直以為是“我在生氣”“我在自卑”“我在發瘋”……其實都錯了,這些情緒跟我都“沒關係”,最起碼沒有你理解的那種關係。

老鄭讀金剛經,裡面有幾個詞彙印象非常深刻。其中有“應無所住”“諸相非相”“善護念”幾句,還有那世人皆知的四句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作如是觀。以前覺得高深莫測,現在覺得實在是日常生活中修心養身的良藥。

一個辦法教你控制好心念,人生從此不同

心念非善非惡,著善即善,著惡即惡,看你如何領導。“善護念”就是這個意思,你要仔細呵護你的心念,讓它向善,莫使向惡。惡的情緒對人的傷害非常大,時間久了,心就病了,身體也會失去控制,過早啟動生老病死的程式。

心念在心裡發生作用,就會向外投射,從而產生諸相。金剛經總結出四種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諸相產生的我執、分別心、妄想心等諸多不好的心念,時刻攫住我們的自性,使這顆心鏡“惹上塵埃”,我們就活得累了,當然如果能夠識破一切都是心念在操縱,從而能夠跳出來觀照,則即見如來。

為了避免成為心念的俘虜,佛陀開示世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記著這句話,非常要緊。

禪宗的開宗祖師六祖慧能,聽五祖弘忍講法,當時講的就是金剛經,弘忍講到這一句的時候,有如醍醐灌頂一般,慧能禪師當場悟道。後面的經文可以不用學了。

經文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心念附著其中一種,便是塵心,正好與清淨心相反。這六塵代表了世間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相,都不應該執著。不但境界相不能執著,就連六根、六識都不能執著,因為表面上看是執著六塵,其實難管的是我們的心念。

所以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念不要停留在任何東西上,這樣才能生起清淨心。否則,無論你心念住在什麼上,哪怕是佛法上,整個心都是汙染的。

2

兩師徒過河,見有一女子溺水。

徒弟百般躊躇,不救吧,於心有愧,救吧,戒律不容許,佛門弟子不能近女色,況且男女授受不親……救還是不救,這是一個很難決斷的問題。

在小徒弟犯難的時候,師父想也不想,立刻跳水救人。

師父把女人救起,渡水到岸,安頓好了,又起身前行。

小徒弟跟在後面,百思不得其解——師父怎麼能這麼近距離接觸這個女人呢?越想越覺得與戒律清規不合,內心波瀾驚起,臉上紅一陣白一陣。

師父見了,呵呵一笑:我早已放下了,你卻放不下!

小徒弟一聽,豁然有悟,可不是嗎,師父的心繼續向路,可我的心卻還在那個女人身上。

故事雖淺顯,但卻非常形象的向我們演示了“心無所住”是一種什麼狀態。心念不停留在任何東西上,就像“暈在青天水在瓶”一樣,自然無為,宛然無痕。

一個辦法教你控制好心念,人生從此不同

唐代朗州太守李翱非常向往藥山禪師的德行,多次邀請藥山禪師下山,都被拒絕。

李翱心中不忿,就親自去請,結果藥山禪師仍是不理不睬。

太守哪裡受過這種傲慢,就嘲諷道:眼之所見不如耳之所聞!說完便拂袖欲去。

藥山禪師這時候才慢條斯理的說:太守為何看重遠的耳朵,而輕視近的眼睛呢?

李翱一聽,覺得事情有門了,就問禪師:何為道?

藥山禪師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後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頓有所悟,回去之後,作了一首詩:

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大道在尋常,正如眼橫鼻直一樣,正如天上白雲,隨風捲舒,正如水在瓶中,澄明如鏡。要把心念訓練的如水一樣,保持清淨不染,不論裝在什麼瓶中,都能隨方就圓,自由自在。這就是“道”了。

一個辦法教你控制好心念,人生從此不同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四章裡說: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頂超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隔呈價首,障其倍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眼看不見叫做“夷”,耳聽不到我們叫做“希”,手摸不著,叫做“微”,這三者,不會無法追究,往常將其混而為一,上不明亮,下也不陰暗,連續不可定名,歸於平靜無物,是以沒有形狀為形狀,沒有物象為物像,稱之為恍惚,依照他的執行定律,在前看著到他的前頭,隨之後也追尋不到結尾,掌據這個古今相傳的道,運用它的定律規範現存一切事物的運作,我們可以推出“道”的相對開始之處,那便是道的紀元的開始。

道,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卻無時無刻不再發生作用。

想要一識廬山真面——道無處不在,卻無法感知,簡直要了親命。可是,道不遠人,就活生生存在於我們的一飯一粥、行走坐臥之中。

當你善護心念,道就顯現;當你心有所住,道就隱藏。

當你執著,道就遠離;當你放下,道就親近。

在此,老鄭告訴你一個善護心念的方法:如實觀照。

你就像一個旁觀者一樣,觀察你的心念,只是觀察,不要作為,使心念處於無所停住的狀態,使整個心境處於夷希微的恍惚之中,道心就會自然而生。

這個方法也叫出離心,在現實中,我們要有停頓、剝離的視角,就是疏離各種心念,讓它們自生自滅,慢慢的心中的雜念就會越來越少,煩惱也會隨之減少,人生的狀態就大為改變。

一個辦法教你控制好心念,人生從此不同

有 趣 的 靈 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