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生難免走錯路,但是隻要“迷途知返”,人生依然是精彩的

雖然人生難免走錯路,但是隻要“迷途知返”,人生依然是精彩的

迷途知返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誰的人生不是一路跌跌撞撞,摔得滿身傷痕,才走完了一生。

年輕的時候不懂事,走了不少彎路,只要“迷途知返”,人生照樣精彩。

“迷途知返”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意思是迷失了道路後知道返回,用來比喻犯了錯誤後能夠積極改正。與改邪歸正、浪子回頭、痛改前非是近義詞,與迷而不返、執迷不悟是反義詞。

陶淵明字元亮,名淵明,入劉宋後改名為陶潛,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是東晉時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著名的詩人、文學家。

陶淵明家雖然世代為官,但是他八歲時,父親就死了,他只好和母親以及妹妹寄住在外祖父家裡。外祖父孟嘉是當時的名士,修養很高,藏書很多,對陶淵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雖然人生難免走錯路,但是隻要“迷途知返”,人生依然是精彩的

迷途知返

那時候的陶淵明是很有志向的,常常懷著“大濟蒼生”的理想,發奮圖強,用功讀書。

公元393年,年少有為的陶淵明做了江州祭酒,無奈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他感到仕途暗淡,於是辭官回家。

不久之後,州里又召他去做主簿,被他拒絕了。

公元400年。陶淵明輾轉來到荊州,投到桓玄門下,可他發現,桓玄是個野心家,控制著長江中上游地區,正伺機奪取東晉政權,他不願意與桓玄同流合汙。

公元401年,他的母親去世了,於是他以此為藉口,辭職回到家中。不久之後,桓玄果然造反,奪取了東晉政權,改國號為“楚”。可惜好景不長,沒多久就兵敗西逃了。

雖然人生難免走錯路,但是隻要“迷途知返”,人生依然是精彩的

陶淵明

這時,陶淵明投入劉裕麾下,做了一名鎮軍參軍,共同平息叛亂。

可惜劉裕也不是個省油的燈,過了一段時間,劉裕的狐狸尾巴就露出來了,為了剪除異己,奪取權力,劉裕用盡了一切手段。陶淵明感到非常失望。

公元405年秋天,在叔父的引薦下,陶淵明做了彭澤縣令,隨之上任才八十一天,就碰到潯陽郡的督郵來視察公務,傲慢的督郵不但要他親自到官道上去迎接他,還驕橫跋扈、吃卡拿要,陶淵明頓時火冒三丈說道:“我怎麼能為了區區五斗米向你這個鄉野小兒彎腰屈膝呢!”於是憤而辭職。

經過13年的宦海沉浮,陶淵明見識了官場的黑暗,對統治者不再抱有希望,決定從今以後歸隱田園,過起了無拘無束的隱居生活。

陶淵明隱居後,開始反思自己的過去,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歸去來兮辭》。他認為自己生逢亂世,對統治者抱有太大的幻想,想透過仕途“大濟蒼生”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雖然人生難免走錯路,但是隻要“迷途知返”,人生依然是精彩的

採菊東籬下的隱居生活

他總結了自己的一生,既然過去的生活道路已經走了,過去的人生已經不可挽回,還不如馬上補救,歸隱田園,過“窮則獨善其身”的生活。

他認為自己過去的選擇是迷失了道路,好在雖然迷了路但是還知道回來,一切都還來得及。

於是,陶淵明在自己隱居的房子前面種下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表明了自己與統治者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從此過起了清貧的“躬耕”生活。

在隱居期間,他寫下了名傳千古的《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

公元427年九月,隱居二十二年的陶淵明與世長辭了,臨死之前,他給自己寫了《擬輓歌辭》三首,其中有一句是“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表明了他早已把人生看淡,飄然世外的心境。

參考資料:《中華成語大詞典》《中華成語典故》《歷史風雲人物·田園詩人陶淵明》

宣告:配圖來源於網路,與本文無關,如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