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正”愈發困難,網路流行語與現實世界漸行漸遠?

如今,現實世界和網路世界的語言,有一條巨大的鴻溝。沒有人能準確預測這條鴻溝是否會進一步拉大,但與之前相比,現實世界對網路用語(一些還被人稱之為“網路黑話”)的認可度在降低,“網路黑話”似乎正與現實世界漸行漸遠,網路用語的“轉正”也越來越難。

“yyds”“絕絕子”是什麼意思?網路世界裡,使用者心領神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則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頭霧水。

這在今年年的“十大流行語”評選中也有所體現。12月8日,《咬文嚼字》雜誌社編輯部發布“2021年度十大流行語”,“yyds”“絕絕子”等被排除在外。

《咬文嚼字》主編黃安婧在解釋評選標準時稱,這涉及“社會學價值”及“語言學價值”。

不止於“流行”

今年的“十大流行語”,是一場不止於“流行”的評選。

8日釋出的十大流行語包括:“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小康、趕考、雙減、“碳達峰,碳中和”、野性消費、破防、雞娃、躺平、元宇宙。

黃安婧所說評選標準具體表現在三方面:反映年度特徵、堅持價值原則、秉承規範理念。

因此,基於價值原則,“社交牛逼症”“社交恐懼症”“社會性死亡”等“三社”因為釋出方出於“遏阻庸俗、暴戾語言的傳播”的考慮而淘汰,“小鎮做題家”則因對某類人群有“歧視”之嫌而落選。基於秉承規範理念,“yyds”“絕絕子”“奪筍”則被淘汰。

對“躺平”這一帶有“消極”色彩的詞語入選,釋出方則表示,在詞條闡釋時做了積極引導,明確指出:“年輕人應理性地看待競爭,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永不放棄,為理想和未來努力奮鬥。”

今年早些時候,一篇引起較大討論的文章也傳遞出對網路用語的類似態度。這篇名為《拿什麼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語者”》的文章,把“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讚美的詞,萬物皆可‘絕絕子’”這類心中所想難以付諸文字、離開梗就不會說話的人稱為“文字失語患者”,併為其對症開方。

各說各話

12月9日,國內一所高校的語言學專業學生,在課堂討論中談起了今年的“十大流行語”。主要觀點有二:一類贊成釋出方的評選標準並認可評選結果;另一類則認為,語言約定俗成,“使用即合理”。

這也是對待網路用語不同態度的一個寫照。就在《拿什麼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語者”》一文在權威媒體釋出後,網路上將其解讀為“官媒批‘網路黑話’”。

在網上的討論中,很多人並不認可文章的觀點。有網友甚至翻出文章刊發一個多月前的東京奧運期間,該媒體在楊倩、楊浩組合奪金後,以“yyds”來表達“楊楊得勝”之意,創造出新的“諧音梗”。

“yyds”在網路上的本意為“永遠的神”,表示讚歎之意,也是一個“諧音梗”。它不止一次被媒體在網路平臺借用。因此,許多網友對媒體一面不贊同網友使用“yyds”,一面又自己拿來用表示質疑。

“就是很能表達你的情緒,要比‘太棒了’‘太厲害了’之類生動方便得多。不過,生活中大家還是不這麼說的。”00後大學生楊旭認為,人們沒有必要對網路語言使用“大驚小怪”。

無論是排斥還是接受,兩種觀點的支持者都能找到理論依據。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在其名著《普通語言學教程》提出了符號的不可變性和可變性觀點。在專業領域,語言的規範性和發展變異特徵及以此衍生出的對待語言的態度,很多時候也呈現出“各說各話”的特點。

讓子彈飛

《咬文嚼字》在評選流行語的時候,剔除了“yyds”等網路用語,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不反對部分網友使用它們,但絕不贊成讓它們進入年度流行語榜單。

這得到了語言學家的認可,“語言的生命在使用者中間,評選可以基於自己的價值和準則,但並不能決定語言的存滅。”有語言學家對記者表示。

語言學中有一個比喻:語言是一條河流,不斷有舊的渣滓沉於河底,最終消亡,也不斷有新的河流匯入,讓這條河流保持活力。這個比喻用來形容新舊語言現象的出現和消亡。

這能解釋網路用語的“轉正”現象。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的頭版標題出現了網路用語“給力”,這成為標誌性事件。此後,許多網路用語開始出現在主流媒體中。當年,教育部、國家語委釋出的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9》中還表示,網路熱詞不斷豐富著民眾的語言生活。

仔細研究那些被認可並“轉正”的網路詞語,不難發現它們都帶有這樣的特徵:符合漢語結構規律、符合漢語語法規範。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何即使使用者眾多,時下的一些網路用語也越來越難以“轉正”。

語言規範不僅是各個語言內在的要求,全民語言中那些準確、鮮明、生動和具有普遍性的成分才有機會在語言的長河中葆有長久的生命力。“你OUT了”“886”“法海你不懂愛”之類等消失的網路用語,原因就在於此。相信“yyds”“絕絕子”這類在表意體系的漢語裡看不出所指為何的詞,一定也會消失,同樣基於此理由。

北京城市學院國際文化與傳播部教師包媛媛認為,即使出於純潔和規範母語的良好目的,我們在對待網路語言的態度上,也不必“一棍子打死”。該規範的規範,該引導的引導,但網路世界,大可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我們理應相信漢語歷經數千年而不衰,自有其強大的自我淨化和發展功能,自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如今,現實世界和網路世界的語言,有一條巨大的鴻溝。沒有人能準確預測這條鴻溝是否會進一步拉大,但與之前相比,現實世界對網路用語(一些還被人稱之為“網路黑話”)的認可度在降低,“網路黑話”似乎正與現實世界漸行漸遠,網路用語的“轉正”也越來越難。

“yyds”“絕絕子”是什麼意思?網路世界裡,使用者心領神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則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頭霧水。

這在今年年的“十大流行語”評選中也有所體現。12月8日,《咬文嚼字》雜誌社編輯部發布“2021年度十大流行語”,“yyds”“絕絕子”等被排除在外。

《咬文嚼字》主編黃安婧在解釋評選標準時稱,這涉及“社會學價值”及“語言學價值”。

不止於“流行”

今年的“十大流行語”,是一場不止於“流行”的評選。

8日釋出的十大流行語包括:“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小康、趕考、雙減、“碳達峰,碳中和”、野性消費、破防、雞娃、躺平、元宇宙。

黃安婧所說評選標準具體表現在三方面:反映年度特徵、堅持價值原則、秉承規範理念。

因此,基於價值原則,“社交牛逼症”“社交恐懼症”“社會性死亡”等“三社”因為釋出方出於“遏阻庸俗、暴戾語言的傳播”的考慮而淘汰,“小鎮做題家”則因對某類人群有“歧視”之嫌而落選。基於秉承規範理念,“yyds”“絕絕子”“奪筍”則被淘汰。

對“躺平”這一帶有“消極”色彩的詞語入選,釋出方則表示,在詞條闡釋時做了積極引導,明確指出:“年輕人應理性地看待競爭,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永不放棄,為理想和未來努力奮鬥。”

今年早些時候,一篇引起較大討論的文章也傳遞出對網路用語的類似態度。這篇名為《拿什麼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語者”》的文章,把“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讚美的詞,萬物皆可‘絕絕子’”這類心中所想難以付諸文字、離開梗就不會說話的人稱為“文字失語患者”,併為其對症開方。

各說各話

12月9日,國內一所高校的語言學專業學生,在課堂討論中談起了今年的“十大流行語”。主要觀點有二:一類贊成釋出方的評選標準並認可評選結果;另一類則認為,語言約定俗成,“使用即合理”。

這也是對待網路用語不同態度的一個寫照。就在《拿什麼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語者”》一文在權威媒體釋出後,網路上將其解讀為“官媒批‘網路黑話’”。

在網上的討論中,很多人並不認可文章的觀點。有網友甚至翻出文章刊發一個多月前的東京奧運期間,該媒體在楊倩、楊浩組合奪金後,以“yyds”來表達“楊楊得勝”之意,創造出新的“諧音梗”。

“yyds”在網路上的本意為“永遠的神”,表示讚歎之意,也是一個“諧音梗”。它不止一次被媒體在網路平臺借用。因此,許多網友對媒體一面不贊同網友使用“yyds”,一面又自己拿來用表示質疑。

“就是很能表達你的情緒,要比‘太棒了’‘太厲害了’之類生動方便得多。不過,生活中大家還是不這麼說的。”00後大學生楊旭認為,人們沒有必要對網路語言使用“大驚小怪”。

無論是排斥還是接受,兩種觀點的支持者都能找到理論依據。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在其名著《普通語言學教程》提出了符號的不可變性和可變性觀點。在專業領域,語言的規範性和發展變異特徵及以此衍生出的對待語言的態度,很多時候也呈現出“各說各話”的特點。

讓子彈飛

《咬文嚼字》在評選流行語的時候,剔除了“yyds”等網路用語,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不反對部分網友使用它們,但絕不贊成讓它們進入年度流行語榜單。

這得到了語言學家的認可,“語言的生命在使用者中間,評選可以基於自己的價值和準則,但並不能決定語言的存滅。”有語言學家對記者表示。

語言學中有一個比喻:語言是一條河流,不斷有舊的渣滓沉於河底,最終消亡,也不斷有新的河流匯入,讓這條河流保持活力。這個比喻用來形容新舊語言現象的出現和消亡。

這能解釋網路用語的“轉正”現象。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的頭版標題出現了網路用語“給力”,這成為標誌性事件。此後,許多網路用語開始出現在主流媒體中。當年,教育部、國家語委釋出的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9》中還表示,網路熱詞不斷豐富著民眾的語言生活。

仔細研究那些被認可並“轉正”的網路詞語,不難發現它們都帶有這樣的特徵:符合漢語結構規律、符合漢語語法規範。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何即使使用者眾多,時下的一些網路用語也越來越難以“轉正”。

語言規範不僅是各個語言內在的要求,全民語言中那些準確、鮮明、生動和具有普遍性的成分才有機會在語言的長河中葆有長久的生命力。“你OUT了”“886”“法海你不懂愛”之類等消失的網路用語,原因就在於此。相信“yyds”“絕絕子”這類在表意體系的漢語裡看不出所指為何的詞,一定也會消失,同樣基於此理由。

北京城市學院國際文化與傳播部教師包媛媛認為,即使出於純潔和規範母語的良好目的,我們在對待網路語言的態度上,也不必“一棍子打死”。該規範的規範,該引導的引導,但網路世界,大可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我們理應相信漢語歷經數千年而不衰,自有其強大的自我淨化和發展功能,自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