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不想把皇位讓給兄弟,可是八個兒子,該選哪個來當太子?

引言

寇準出任青州,太宗很想念寇準,

而且有一件事

他需要有人來幫他謀劃

甚至幫他決策。他思前想後

覺得只有寇準才能擔當此任。太宗有什麼事情需要寇準幫忙決策呢

其實對於皇帝來說

最重要的事情無外乎就是皇位了

而皇位

問題

可以說是貫穿整個太宗朝的政治問題。

這個事情得從太祖與太宗的傳承說起。

對於宋太宗如何繼承太祖的皇位

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就是流傳已久的

燭影斧聲

的故事

另一個故事則是

金匱之盟

”,

這兩個故事真真假假

誰也說不清楚

不過正規史書上所記錄的

則是太祖晏駕之後

開寶皇后曾經想把太祖的兒子趙德芳找來

結果來的卻是趙光義。

不過杜太后確實指出了一個事實,在五代時期,年幼沒有經驗的皇帝往往會被輕而易舉地推翻,

這不

只後

周恭帝柴宗訓一個

還有後唐閔帝李從厚

以及後漢隱帝劉承祐

都是這樣。

宋朝想成為一個穩定持續的王朝

而不想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代短命王朝

國有長君

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宋太宗不想把皇位讓給兄弟,可是八個兒子,該選哪個來當太子?

儘管杜太后的話裡沒有明確提到,但讓太祖的皇位讓給弟弟,而把自己的兒子晾在一邊,太祖無論如何都是不同意的。

所以我認為

杜太后的意思是、老大當完老二當

老二

結束

了之後就給老三

老三之後又還給老大的孩子們。

太宗要遵循母親的遺訓

把皇位傳下去。可誰又願意把皇位傳給外人

而不是留給自己的孩子

所以太宗也慢慢動起了小心思。立誰為太子

本來還可以再等等、再看看

然而

多年前的一次受傷

讓他不能繼續等下去了。

淳化五年(994),太宗箭傷發作,自知時日無多,不得不考慮立儲的事情了。可這麼多兒子中,究竟該立誰為太子呢?

他需要找一個可以商量的人

而這個人不能跟自己的兒子們有任何瓜葛

否則會影響他的判斷

更有可能跟某個皇子結黨營私

想來想去

他只想到了寇準。

宋太宗不想把皇位讓給兄弟,可是八個兒子,該選哪個來當太子?

為什麼是寇準呢

寇準儘管總是彈劾這個彈劾那個

但他所彈劾之事都是實實在在的

並非憑空捏造、無的放矢

所以儘管他得罪的人很多

但在太宗看來

這就是孤直之臣。孤者

不結黨

直者

敢說話。也就只有這樣的大臣

才能夠真正為他決策大事。因此

儘管有人想阻止寇準回朝

但在

淳化五年(994)九月,也就是寇準離開開封后不到一年,太宗還是把他召回京城了。

寇準回京後,太宗立即召他入宮覲見

經過了十幾年的官場歷練

此時的寇準已經十分老練。太宗聽了之後

說道

朕這麼多兒子

誰可以傳承江山社稷呢

寇準聽到此問後

作出了一個非常聰明的回答

陛下您是為天下選擇皇帝啊!跟婦人、宦官商議

是不行的

跟近臣商議

也是不行的。唯有陛下選擇可以承擔天下臣民期待的人。

寇準此語

似乎有所暗示

認為太宗已經找些人商議過了。婦人

有可能是李皇后

她一向是長子元佐的支持者

宦官估計是王繼恩

在太祖和太宗的傳承中

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在此後真宗即位的過程中

他也想有所謀劃。近臣

可能性太多

甚至有可能包括寇準自己。

宋太宗不想把皇位讓給兄弟,可是八個兒子,該選哪個來當太子?

反正寇準的意思是

這件事

皇帝不能聽其他人的意見

只能選自己最滿意的。太宗聽了

低頭想了很久

屏退左右

問寇準

你覺得元侃可以嗎

寇準回答說

這不是臣所知道的。

太宗低頭想了很久

說明他對此事猶豫不決

而屏退左右

則是對此事非常謹慎。但寇準的回答看起來有點滑頭

好像就在說:只要陛下您覺得可以的,我都可以。

滑頭的寇準當然不是太宗所欣賞的,

所以在《萊公遺事》的記載中

二人的對話並未結束

太宗繼續說道

我就是看你人聰明而又不阿諛奉承

所以才問你如此重要的事情

你怎麼就推三阻四呢

寇準於是下拜說:“臣看陛下的兒子都很優秀,比如壽王,很得人心啊!”這裡的記載是有誤的,因為元侃此時還是襄王,而我也覺得寇準應該不會直接說出他心目中的人選,畢竟誰知道皇帝此時在想什麼呢?

但元侃當儲君,其實也不是什麼絕對機密了

。首先

李皇后沒有兒子

所以太宗不存在立嫡子的問題

按照長幼順序

老大瘋了

老二死了

排到老三也是天經地義。其次

在此之前其實已經有人請立元侃為太子了

那人叫王得一

是一個布衣方技

幾次被召入宮覲見

估計是一個為太宗治療箭傷的醫生。

宋太宗不想把皇位讓給兄弟,可是八個兒子,該選哪個來當太子?

所以

就算寇準提出讓元侃當儲君

也是順勢而為。《宋史》寇準本傳跟《長編》所記一樣

是太宗自己把元侃提出來問寇準的

但在《宋史》裡

寇準的回答更加堅決

他說

知子莫若父

陛下覺得可以的話

那就請立即決定吧。這就是寇準的

定策之功

這番對話後,元侃立即被任命為開封府尹,改封壽王,這就意味著他被視為儲君

。可這畢竟只是

意味著

”,

太宗並沒有立即把他冊封為皇太子。不但是元侃

之前的元佐、元僖都沒有被冊封過

元僖還一等五年

至死都搞不清楚為什麼。是太宗想磨鍊一下孩子們的性情嗎

也許有這個考慮

但這肯定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太宗怕立了太子之後

大臣裡面有黨附太子的

從而對自己不利

他確實有這個顧慮

但這個問題他是遲早都要面對的。其實還有一個因素他是必須考慮的

那就是時機還沒到。開寶宋皇后尚且在世啊

此時如果立太子

將如太祖何

當初

金匱之盟

的承諾還算不算數

事情不能做得太難看啊

可到了

至道元年(95)時機終於來了。當年四月、開寶皇后去世,同年八月,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趙恆,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

宋太宗不想把皇位讓給兄弟,可是八個兒子,該選哪個來當太子?

自唐末天祐年間以來

天下戰火紛飛

至此已經差不多一百年沒有立過太子了

所以訊息一傳出來,天下人等都歡欣雀躍,認為這是太平盛世的標誌

。而開封的人見到太子

紛紛豎起大拇指說

真是社稷之主啊

本來兒子受歡迎

作為老爸的太宗應該高興和放心才對

這證明他選對人了。

可是此時,太宗的疑心病又犯了,他連忙把寇準找來

全國上下都歸心太子了

那我怎麼辦

這完全是糊塗話

但不能否認

老人多多少少都有害怕被奪權、不受重視的心理

尤其本身就是位高權重的老人。

比如五代後唐時

有大臣請求明宗李嗣源立儲

他就說過

大家都想著要立太子了

我要回太原老宅了。

”寇準

聽了之後跟太宗說

“陛下是要選擇可以傳承皇位的儲君啊,現在找到了社稷之主,那是我大宋千秋萬世的福氣啊!”這其實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太宗一點就通,這一次的疑心就消去了。

不過這次對話

對太子來說是一次極大的風險。

結語

太宗儘管疑心重

但並不糊塗

顯然是有人在挑撥他與太子之間的關係。那是誰呢

根據史料記載

太宗聽了寇準的話之後

高高興興地跑回後宮去

把寇準的話告訴皇后和眾位嬪妃

而後宮不想讓趙恆當太子的

也就只有李皇后了

她一直想扶持患有

心疾

的趙元佐。

寇準一句話,就把太子的危機化解了,李皇后估計要恨死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