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真實發生過兩次“草船借箭”,但都跟諸葛亮沒有絲毫關係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孫子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是其中一個經典的情節,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是羅貫中為了塑造諸葛亮這個“神人”形象而編撰的,包括借東風、空城計、七擒七縱孟獲等都是虛構的,但羅貫中的高明之處在於每個神化的事件歷史上都是真實發生的,只是為了塑造形象把事情安插在了諸葛亮身上而已。

歷史上曾真實發生過兩次“草船借箭”,但都跟諸葛亮沒有絲毫關係

其實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兩次借箭,一次是“草船借箭”,一次是“草人借箭”,但是這兩件事情都跟諸葛亮沒有絲毫的關係。

草船借箭乃東吳孫權事蹟

《魏略》記載:“建安十八年,權(孫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而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說周瑜火燒赤壁五年後才發生的“草船借箭”,而且主角是孫權。

歷史上曾真實發生過兩次“草船借箭”,但都跟諸葛亮沒有絲毫關係

當年,曹操攻打濡須,孫權親自前往迎戰,為了觀察曹軍軍型,孫權乘坐一艘大船前去觀看,曹操於是就讓兵士射箭攻擊,船的一邊扎滿了箭,船身傾斜,孫權為了平衡船體,於是就讓兵士們將船轉過來,讓船體的另一邊受箭,這樣船體兩邊就平衡了,觀軍完畢之後,孫權乘船順利離開,臨走的時候還命令打鑼擊鼓,嘲笑曹操。

曹操看到這種情形,忍不住發出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之子乃豚犬耳。”表達自己對孫權有勇有謀的讚賞。

而這個情節就被羅貫中看中,又添油加醋修飾一番,於是就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預測大霧天氣,還用草人受箭這個故事。

歷史上曾真實發生過兩次“草船借箭”,但都跟諸葛亮沒有絲毫關係

張巡“草人借箭”守雍丘

而真正“借箭”的案例卻是來自於唐朝張巡。

唐朝末年,安祿山起兵反唐,並且派遣令狐潮包圍雍丘(在今河南),當時雍丘的守將是張巡(山西永濟人),城內只有兩千兵力,張巡熟讀兵法,韜略在心。他留下一千兵士守城,剩下的一千精兵跟著自己去襲擊令狐潮的軍隊。

歷史上曾真實發生過兩次“草船借箭”,但都跟諸葛亮沒有絲毫關係

令狐潮認為雍丘守軍極少,必定不敢出城迎戰,沒想到張巡上來就帶兵衝鋒,打得他措手不及;次日令狐潮帶兵架雲梯攻城,張巡又讓兵士將泡過油的枯草點燃扔下,燒的叛軍慘叫連連,因此令狐潮多日久攻不下。

可是時間一久,雍丘的軍備物資開始不夠用了,尤其是遠距離武器弓箭越來越少,於是張巡計上心頭。他先是派半夜從城牆順繩滑下,對叛軍進行偷襲,搞得令狐潮沒睡一個好覺。等到偷襲次數差不多了,張巡開始命令兵士夜間將紮成人形的稻草,順著繩子扔下來。

歷史上曾真實發生過兩次“草船借箭”,但都跟諸葛亮沒有絲毫關係

本身半夜就伸手不見五指,叛軍看見城牆又有“人”下來,趕緊用弓箭射殺,張巡不停放稻草人,令狐潮不停放箭,一晚上張巡就蒐集到了整整十萬支箭!

這才是歷史上真正意義的“草船借箭”!

歷史上曾真實發生過兩次“草船借箭”,但都跟諸葛亮沒有絲毫關係

“草船借箭”的戰爭思維也被記載在後來修改的《孫子兵法》案例中,位列兵法“虛實篇”中,孫子認為兵法虛實原則的關鍵是要掌握戰爭的主導權,一方面先於敵人進入戰場,形成以逸待勞的態勢,其次還要利用“利害”引誘敵人不斷行動,讓敵人由“逸”變“勞”,幫助我方佔有行動上的優勢。

毫無疑問,唐代守將張巡對兵法虛實原則運用得很到位。

參考書籍:《孫子兵法》、《魏略》

本文乃“文史馬先生”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