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文韜武略的賈誼,其上疏對後世影響深遠

賈誼(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後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鬱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並稱為“屈賈”。

有著文韜武略的賈誼,其上疏對後世影響深遠

據《資治通鑑》記載,漢文帝前四年(乙丑、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劉恆提議讓賈誼出任公卿,許多大臣貶責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太年輕,學問不深,極力要掌握大權,擾亂朝廷大事。”於是,漢文帝以後也就疏遠賈誼,不採納他的意見,把他外放為長沙王的太傅。

這一年漢文帝召河東郡守季布來京,想任命為御史大夫。有人說季布勇武難制,酗酒好鬥,不適於做皇帝的親近大臣,所以,季布到京後,在官邸滯留一個月,他才召見,並令季布回原任。季布委婉質詢此事,漢文帝默然,面露慚色,過了好久才說:“河東郡,是我重要得力的郡,所以特地召你來面談。”算是搪塞過去。

因絳侯周勃先前被逮捕下獄,直到最後也沒有查出罪證,所以賈誼從內政外交、君臣禮儀、憂患危機等,上疏借古喻今,諷勸漢文帝劉恆。

有著文韜武略的賈誼,其上疏對後世影響深遠

1直陳危機所在:夫抱火厝之積薪而寢其上

梁國太傅賈誼向漢文帝上疏說:“我私下認為現在的局勢,應該為之痛哭的,有一項,應該為之流涕的,有兩項,應該為之大聲嘆息的,有六項;至於其他違背情理而傷害原則的事,很難在一篇上疏中一一列舉。那些向陛下進言的人都說:‘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已經治理得很好了’,唯獨我認為沒有達到那種境界。那些說天下已經安定大治的人,不是愚蠢無知,就是阿諛逢迎,都不是真正瞭解什麼是治亂大體的人。有人抱來火種放在堆積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這堆木柴之上,火還沒有燃燒起來的時候,他便認為這是安寧之地;現在國家的情況,與此有什麼不同!陛下為什麼不讓我在您面前詳細地說明這一切,因而提出使國家真正大治大安的方案,以供陛下仔細斟酌選用呢!

有著文韜武略的賈誼,其上疏對後世影響深遠

2描繪治世之策願景:雖有愚幼、不肖之嗣,猶得蒙業而安

“假若所提的治世方法,需要勞神苦思,摧殘身體,影響享受鍾、鼓所奏音樂的樂趣,可以不加採納;我的治國方策,享受的樂趣與現在相同,卻可以帶來封國諸侯各遵法規,戰爭不起,匈奴歸順,百姓溫良樸素,陛下在世時被稱為明帝,百年後成為明神,美名佳譽永垂青史,使您的顧成廟被尊稱為太宗,得以上配太祖共享祭祀,與大漢天下永存,創設準則,標立紀綱,成為萬世的法度;即便是後世出現了愚魯、幼稚、不肖的繼承人,由於他繼承了您的鴻業和福廕,仍可以安享太平。憑陛下的精明練達,再使稍微懂得治國之道的人能夠輔佐您,要達到這一境界,並不困難。

3直擊社稷危亡的原因:天子春秋鼎盛尚如是

“封立的諸侯王過於強大,就必定產生君臣上下相互猜疑的形勢,封王多次遭受禍殃,陛下經常為此擔憂,這根本就不是安定君主保全臣子的好辦法。現在有的諸侯王,本是陛下的親弟弟,卻圖謀稱東帝,有的本是陛下的親侄子,卻要發兵向西攻打京師;最近又有人檢舉吳王要圖謀不軌了。現在陛下正當壯年,朝政沒有過失,恩德有加,他們還做出這等事情;更何況那些最大的諸侯王國,權力幾乎是上述幾王的十倍呢!

“但是,現在天下卻基本安寧,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許多大國的封王年齡還小,不到成人的時候,漢朝廷所任命的太傅、丞相正控制著王國的權力。再過幾年,封立的諸侯王基本都成人,血氣方剛,朝廷所任命的太傅、丞相只能稱病辭職而被罷免,諸侯王在封地內,縣丞、縣尉以上的官員都是他所安置的私人黨羽;到了這種地步,他們還會做出不同於淮南王、濟北王謀反的事情來嗎!那時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就是像堯和舜那樣的聖人,也無法做到。

有著文韜武略的賈誼,其上疏對後世影響深遠

4開出解決問題藥方:應當機立斷,強者先反,國小則亡邪心

“黃帝說:‘中午陽光最好的時候,一定要曬東西;手中握有利刃的時候,就要不失時機地宰殺牲畜。’現在如果按照這一原則行事,要保全臣子、安定君主很容易做到;如果不早採取措施,等到骨肉之親已犯罪,再去誅殺他們,難道與秦朝末年君臣兄弟相互殘殺有什麼不同嗎?那些自恃強大而謀反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廷已幸運地戰勝了他們,卻又不改變異姓王所以能夠造反的客觀條件;同姓諸侯王也會仿效他們而圖謀叛亂,這已有徵兆了,其形勢又同以前一樣。禍患的變化,不知它的去向,像陛下如此英明的皇帝在位都不能平安,保證社會安定,後世又會怎麼樣呢!

“我私下追尋前事的蹤跡,大體上是勢力強大的諸侯王先造反。長沙王國只有二萬五千戶百姓,在高祖封立的功臣王中,長沙王吳芮功勞小,但他的封國儲存最完整,與朝廷的關係疏遠,但卻最忠心。這不僅因為吳芮的為人與其他諸侯王不同,也是國小勢弱這種客觀形勢使他這樣的。假設當初讓樊噲、酈商、周勃、灌嬰各自佔據數十城的封地而稱王,到今天很可能已經殘滅了;假若讓韓信、彭越一類人物受封為徹侯而安居,他們得以保全至今,也是可能的。那麼,治理天下的根本大計就可知了:要想使受封的諸侯王都忠於朝廷,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都像長沙王那樣國小勢弱;要想使臣子不被誅殺剁成肉醬,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都像樊噲、酈商等人那樣;要想使天下長治久安,最好的方法是分封許多諸侯王國而削減每個王國的實際力量。王國勢弱就容易約束諸侯遵守禮義,封地狹小諸侯就不會有野心。使全國的形勢,如同身軀指揮胳臂,胳臂指揮手指,都能服從命令,諸侯王國的封君不敢產生異心,從四面八方一致聽命於天子指揮。分割王國的封地,定立制度,把齊、趙、楚各分為若干個小國,使齊悼惠王、趙幽王、楚元王的後世子孫都按次序得到其祖先的一份封地,土地全部分割完畢為止;那些封地被劃分為許多小國而國王的子孫很少的封國,先把分割的小國建立起來,暫時空懸封君之位,等生育了子孫之後,再讓他們做先已建立的小國的封君;原屬諸侯王國所有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百姓,天子都不貪圖,這樣做只是為了實現天下大治而已。如果做到這些,就是讓嬰兒做皇帝也會安寧無事,甚至於皇帝去世,只留下遺腹之子,群臣對先帝的衣物朝拜天下也不會發生動亂;這樣,皇帝在世時可以實現大治,後代人也會稱頌聖明。陛下是怕誰而遲遲不這樣辦呢!

有著文韜武略的賈誼,其上疏對後世影響深遠

【智品】 資治通鑑 全套六冊

檢視

5指出何病病根若何:天下之勢方病大瘇、倒懸

“目前天下的形勢,正如同一個人得了足腫病一樣,一隻小腿幾乎與腰一樣粗,一個腳指幾乎與大腿一樣粗,平常屈指伸腰的活動都不能如意,一兩個腳指搐痛,全身都無法應付。錯過目前時機不給以醫治,必定成為無法醫治的頑症,以後即便是有扁鵲那樣的神醫,也無能為力了。目前的病還不僅僅是得了浮腫,還遭受著腳掌反轉不能行走的折磨。楚元王的兒子,是皇帝陛下的堂弟;可現在的楚王,卻是陛下堂弟的兒子了。齊悼惠王的兒子,是陛下的親侄子;可現在的齊王,卻是陛下侄子的兒子了。與陛下血緣很親近的人,有的還沒有被封立為王,以穩定天下,而那些與陛下血緣很疏遠的人,有的卻已經手握大權,開始形成對天子的威脅了。所以我才說國家形勢之險惡,不僅僅如同人得了浮腫一樣,還遭受著腳掌反轉不能行走的折磨。我所說應該為之痛哭的,就是這個疾病。

“天下的形勢,如同一個人正在腳朝上,頭朝下倒吊著一樣。天子是天下的頭顱。為什麼這樣說?天子是尊貴的君主。被稱為蠻夷的四方部族,是天下的雙腳。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他們是卑賤的臣屬。現在匈奴態度傲慢,侮辱朝廷,侵奪地方,劫掠人民,極為不敬,但是漢朝廷卻要每年向匈奴奉送黃金、絲綿和采邑的絲織品。雙腳反而在上,頭顱卻在下面,這樣倒吊著,誰也不能解救,國家到了如此地步,能說國家有賢人嗎?這是值得人們為之流涕悲傷的。

“現在陛下不去進攻強敵而去獵取野豬,不捕捉造反的盜賊而去捕捉圈養的兔子,沉湎於微不足道的娛樂之中而不考慮消除大患,威德聲望本來可以遠播,但現在距離長安只有數百里外的地方,朝廷的威望和政令沒有效力了。這又是值得為之流涕悲傷的事。

“現在平民居住的房屋,可以用皇帝的衣飾材料裝飾牆壁;地位下賤的妓女戲子,可以用皇后的頭飾來打扮自己。況且,皇帝自己身穿粗絲黑衣服,而那些富民卻用華麗的繡織品去裝飾房屋牆壁;天子的皇后用來加在衣領的邊飾,平民的小妾卻用來裝飾鞋。這就是我所說的悖亂。如果一百個人生產出來的絲綿綢緞滿足不了一個富人穿用,要想使天下人不受寒冷之苦,怎麼能辦到呢;一個農夫耕作,卻有十個人聚來分食吃,要想使天下人不受飢捱餓,是不可能的;天下百姓飢寒交迫,要想使他們不做奸邪的事,是不可能的。這是應該為之深深嘆息的。

6殷鑑不遠前車之鑑:前車覆,後車誡

“商鞅拋棄禮義和仁愛恩惠,心思全在於進取;他的新法在秦國推行了兩年,使秦國的風俗日益敗壞。所以秦國的人,家中富有的,兒子長大成人就與父母分家,家庭貧窮的,兒子長大後就出去當卑賤的贅婿;兒子借農具給父親,臉上就顯示出施恩的表情;母親來拿簸箕掃帚,立即遭到責罵;兒媳抱著懷中吃奶的嬰兒,竟與公爹並排而坐;媳婦與婆婆關係不好,就公開爭吵。秦人只知慈愛兒子、貪求財利,這與禽獸已經沒有多少差別了。直到現在,秦人的這種殘餘風俗還未改變,拋棄禮義,不顧廉恥的風俗,一天比一天嚴重,可以說是每月都在發展,每年都有不同。人們在做某件事之前,並不考慮它是否應該做,而只考慮能不能獲取利益。現在甚至已有子弟殺其父兄的了。而朝廷大臣只把郡縣地方官員不在規定期限內向朝廷上交統計文書作為重大問題,對於風俗的惡化,世風的敗壞,卻安然不覺驚怪,耳聞目睹都不能引起注意,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事。移風易俗,使天下人迴心歸向正道,這不是庸俗的官吏能做到的。庸俗的官吏只能做一些處理文書檔案的工作,而不知道治國的大體。陛下自己又不憂慮這些問題,我私下為陛下感到惋惜!怎麼不現在就確定根本制度,使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上上下下各有等級,秩序井然,使父子六親各自得到他們應有的地位呢!這一制度一確立,後世子孫可以久安,而後代君主就有了可以遵循的準則了。如果不確立根本制度,就如同橫渡江河卻沒有纜繩和船槳一樣,行船到江河中心遇到風波,就一定會翻船。這是值得深深嘆息的。

“夏朝、商朝、周朝的天子尊位都傳襲了幾十代,秦作天子卻二世而亡。人性相差並不很大,為什麼夏、商、週三代的君主有道而維持了長期的統治,秦無道而十分短促呢?這個原因是可知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誕生時,就按照禮義對待他,有關官員衣冠整齊莊重肅穆,到南郊舉行禮儀,沿途經過宮門就下車,經過宗廟就恭敬地小步快走,所以,太子從嬰兒時起,就已經接受了道德禮義的教育。到太子兒童時期,略通人事,三公、三少等官員用孝、仁、禮、義去教育他,驅逐奸邪小人,不讓太子見到罪惡的行為,這時,天子從天下臣民中審慎地選擇為人正直、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博學多識而又通曉治國之術的人拱衛、輔佐太子,使他們與太子相處,一起活動。所以,太子從誕生之時開始,所見到的都是正事,所聽到的都是正言,所實行的都是正道,前後左右都是正人。一直與正人相處,他的思想言行不可能不正,就好像生長在齊國的人不能不說齊國方言一樣;經常與不正的人相處,就會變成不正的人,就像生長在楚地的人不能不說楚地方言一樣。孔子說:‘從小養成就如同天性,習慣就如同自然。’學習禮義與開發智力同步進行,一起增長,所以無論如何切磋都無愧於心;接受教化與思想見解一起形成,所以道德禮義觀念就如同天生本性一樣。夏、商、週三代所以能長期維持統治,其原因就在於有教育、輔佐太子的這套制度。到秦朝局面全變了,秦始皇派趙高做胡亥的老師,教他學習斷案判刑,胡亥所學到的,不是斬首、割人鼻子,就是滅人家的三族。胡亥頭天當了皇帝,第二天就用箭射人,把出以忠心進諫的人說成誹謗朝政,把為國家深謀遠慮的人說成妖言惑眾,把殺人看做割草一樣隨便。難道這僅僅是因為胡亥天性兇惡嗎?是由於趙高誘導胡亥學習的內容不符合正道。民間俗語說:‘前車覆,後車誡。’秦朝所以很快滅亡,覆車的轍跡是可見的;但如不避開,後車又將傾覆。

7指出培養繼承人很重要: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

天下的命運,決定於太子一人,要使太子成為好的繼承人,在於及早進行教育和選擇賢人做太子的左右親隨。當童心未失時就進行教育,容易收到成效;使太子知曉仁義道德的要旨,是教育的職責;至於使太子在習慣中養成善良的品行,就是他的左右親隨的職責了。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粵人,剛出生時的哭聲一樣,吃奶的慾望和嗜好也沒有什麼不同;等長大之後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各操自己的語言,雖經多重翻譯都無法相互交談,有的人寧可死也不願到那裡生活,所以出現這樣大的差異,完全是教育和習慣所形成的。所以我才說為太子選擇左右親隨、及早進行教育是最為緊迫的事。如果教育得當而左右都是正直的人,那麼太子就正了,太子正天下就可安定了。《周書》上說:‘天子一人善良,天下百姓全都仰仗他。’教育太子是當務之急。

8指明為政之道要害在於取捨: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捨

“人的智力,能認識已經發生的事,不能認識將要發生的事。禮的作用在於將某一行為在它即將發生之前給以制止,法律則是對已發生的行為進行懲罰。所以法律的作用易見,而禮的作用難知。用獎賞來獎勵善行,用刑罰來懲治罪惡,先王推行這樣的政治,堅定如金石;實施這樣的法令,準確無誤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這一公正的原則,政治才能像地載天覆一樣無偏無私;怎能認為先王不使用獎賞和刑罰呢?然而,人們一再稱讚的禮,可貴之處在於能將罪惡杜絕在尚未形成之前,從細微之處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自己不知不覺地日益趨向善良、遠離罪惡。孔子說:‘審理訟案,我與別人一樣;然而我一定要使訟案不發生!’為君主出謀劃策,首先應審定選擇什麼,拋棄什麼,取捨標準在內確立,相應的安危後果就會表現於外。秦始皇想尊奉宗廟安定子孫後代,這與商湯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湯、周武王廣泛推行德政,他們建立的國家得以儲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統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完全覆滅了。這裡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商湯、周武王決定取捨很慎重,而秦始皇決定取捨不慎重。國家政權,本來就是一個大器物;現在人來安置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就安全,放在危險的地方就危險。治理國家的情況,與放置器物沒有什麼不同,關鍵就在天子把它安置在什麼地方。商湯、周武把天下安置在仁、義、禮、樂之上,子孫相傳數十代,這是天下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國家安置於法令、刑罰之上,幾乎禍及自身,而子孫被滅絕,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這不是充分證明了取捨不同後果就明顯不同嗎!有人這樣說:‘要判斷某人所說的道理正確與否,必須觀察事實,那樣,說話的人就不敢胡言亂語了。’現在,有人說,治理國家,禮義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罰,君主為什麼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興亡的事實去觀察、分析呢!君主的尊貴,如同大堂,群臣好像堂下的臺階,百姓如同平地。所以,如果有九層臺階,堂的邊角遠離地面,那麼,堂就顯得很高大;如果臺階沒有層,堂的邊角接近地面,堂就很低矮。高大的堂難以攀登,低矮的堂屋就容易受到人的踐踏,情勢就是這樣。所以古代明君設立了等級序列,朝內有公、卿、大夫、士,朝外有公、侯、伯、子、男等封爵,下面還有官師、小吏,一直到普通百姓,等級分明,而天子凌駕於這個等級序列的頂端,所以,天子的尊貴是高不可攀的。

漢文帝認真地採納了賈誼的建議,賈誼的上疏是為維護封建制度服務的,有些觀點也未必對,必須批判地繼承。但就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時代特點,上疏無疑具有前瞻性,比如後來的削藩和推恩令的實施,都有賈誼上疏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