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衍曾為秦國效力,為何後來一直反秦、抗秦?

公孫衍為秦國大良造,位高權重,最後離秦可以說是張儀一手造成的,當然也有公孫衍自身的原因。

公孫衍曾為秦國效力,為何後來一直反秦、抗秦?

至於公孫衍離開秦國後,為何會一生合縱抗秦?其中有很多原因,如:失意離秦、心懷母國、施展抱負等。

公孫衍身處大爭之世,又身負大才,在戰國亂世,如果離秦後從此退隱山林豈不可惜。無論是侍奉於秦國,還是心懷魏國,都可以施展抱負,證明自己的能力。

公孫衍離開秦國後,合縱列國伐秦,不僅可以為自己的母國(魏國)及各國爭取一線生機,也是離開秦後能再次施展抱負的一個機會。

公孫衍入秦(簡介)

公孫衍是戰國時期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合縱事業的創始人,同時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先後出任魏國、秦國等諸侯國。

公孫衍曾為秦國效力,為何後來一直反秦、抗秦?

公孫衍原本是魏國人,於魏國陰晉出生,最初效力於魏國,之後前往秦國參軍。至於為何會去秦國,想來是公孫衍在魏國不受重用,或者無法展現的自己的能力和施展抱負。

公孫衍向故國開火,憑藉軍功獲最高爵位“大良造”

公孫衍投奔秦國後,開始不遺餘力地展現自己的能力,他從基層做起,透過不斷獲得戰功晉升到將軍一職,之後便參與到秦國和魏國關於河西地區的爭奪戰中。

公孫衍曾為秦國效力,為何後來一直反秦、抗秦?

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任命公孫衍為大軍統帥,出師伐魏,公孫衍率領秦軍北上,直至魏國上郡重地雕陰地區。而魏國為了防禦秦國的擴張,早之前便在雕陰地區修築了城池和長城。

於是、秦軍和魏軍在雕陰城下、洛河兩岸展開了一場惡戰(雕陰之戰)。而此戰的結果幾乎是可以預見的:秦國一方已經進入商鞅變法後的“紅利期”,而魏國已經開始逐漸沒落。

商鞅變法中的軍功爵制大大提升了秦軍的戰鬥力,秦軍作戰勇猛,以一當十。反觀魏國一方,吳起訓練的魏武卒精銳已經在之前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幾乎損耗殆盡。

魏國的這支無敵雄師可以說不復存在了,魏國也元氣大傷。魏國從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淪為二流強國,中原霸主的地位也是一去不復返。

最終在秦魏雕陰之戰中,魏國無法抵擋秦國的虎狼之師,大敗於雕陰,魏軍被斬首四萬五千人,兩年後,秦軍再次攻打河西地區,魏軍又被斬首八萬,魏國主將龍賈被俘。

公孫衍曾為秦國效力,為何後來一直反秦、抗秦?

此役後,秦國全部收復了被魏國奪取的河西地區,魏國大傷元氣,從此再也無力於秦國抗衡,而公孫衍也因雕陰之戰的軍功,獲得了大良造爵位,在秦國位高權重。

此時的大良造是秦國的最高爵位,可以掌握秦國的軍政大權,公孫衍也是最有希望成為秦國的下一任相邦,但奈何張儀入秦,打亂了公孫衍在秦國之後的人生。

張儀入秦取代公孫衍,公孫衍失意離秦

魏國被迫割讓河西地區後,便託公孫衍的同窗去遊說公孫衍,以圖讓秦國對魏國手下留情。

公孫衍作為魏國人,面對故國堪憂的處境,還是做不到完全無視,最終被同窗說動,於是公孫衍便向秦惠文王提出攻打他國的提議,從而拖延進攻魏國。

公孫衍曾為秦國效力,為何後來一直反秦、抗秦?

而此時魏國人張儀來到了秦國,張儀面見秦惠文王后,便立即指出公孫衍存有私心、見利忘義,並表明攻打他國只會給魏國有了緩衝時間,如果魏國緩過勁來,會對秦國不利。

秦惠文王聽後,選擇相信張儀之言,張儀先後被任命為客卿、相邦,而公孫衍遭到秦惠文王的排斥,加上張儀的排擠,公孫衍最終不得不離開秦國。

可見公孫衍離開秦國的很大原因是在於張儀,如果張儀沒有遊說秦惠文王和排擠公孫衍,可能就是不同的結果。不過也有一部分原因也在於公孫衍。

既然公孫衍投奔了秦國,並且還在雕陰之戰中大敗魏軍,河西地區和上郡已經落入秦國手中,魏國已經元氣大傷,無力在抗衡秦國,滅亡只是早晚的事。

此時正是進攻魏國的大好時機,而公孫衍卻阻礙秦國繼續攻打魏國,此舉直接損害到秦國的利益。公孫衍雖然很有能力,但卻不能完全心繫秦國,這自然無法讓秦惠文王安心。

公孫衍曾為秦國效力,為何後來一直反秦、抗秦?

站在魏國立場,公孫衍作為魏國人,心繫故國,為魏國謀取一線生機是沒錯。但站在秦國立場,加上公孫衍效力的是秦國,做出損害秦國利益的舉動,顯然是無法認同的。

秦惠文王沒有直接對公孫衍動手已經算手下留情了,畢竟有商鞅的前車之鑑。公孫衍對秦國的功勞不見得能大過商鞅,秦惠文王能放過公孫衍相信也是看在其軍功的份上。

秦惠文王給了公孫衍施展抱負的機會,並委以重任,但公孫衍卻為了一己之私損害了秦國的利益,所以公孫衍離開秦國也有自身的原因。

公孫衍合縱伐秦

公孫衍離開秦國後,便返回了故國魏國,被魏王任命為“犀首”,統領魏國軍隊,後出任魏相。

雖然公孫衍有了新的平臺,但此時的魏國已經元氣大傷,無力再單獨抗衡秦國,公孫衍便首次提出了“合縱”,既然一個諸侯國無法抗衡大國,那就聯合多國,組成合縱,來抵禦大國的進攻。

公孫衍曾為秦國效力,為何後來一直反秦、抗秦?

需要注意的是,公孫衍組成的多國合縱,是為了抵禦所有的強國,而並不是為了單獨對抗秦國,如“五國相王”的合縱之舉是為了對抗秦國、齊國、楚國等大國。

直到張儀任魏相被驅逐後,公孫衍才開始全力合縱抗秦,可能是和張儀不對付,也可能是為了展現自己的能力,勤快的公孫衍,先後出訪了趙國、韓國、燕國、楚國等國,最終組成合縱。

公孫衍佩五國相印,在公元前318年,正式合縱伐秦。而秦國封公孫衍為最高爵位的大良造,對其可謂是不薄,那麼公孫衍離開秦國後,為何還會大力合縱抗秦呢?

紫陌個人認為,公孫衍伐秦屬於正常操作,公孫衍本是魏國人,後出任秦國後,便幫助秦國攻打自己的故國,那麼公孫衍離開秦國後,又得到了魏國的重視,效力於自己的故國,幫助魏國對抗秦國又有什麼不理解的呢!

公孫衍曾為秦國效力,為何後來一直反秦、抗秦?

秦國和魏國早在戰國初期就已經是敵對關係,魏國仗著自己國力強大,攻佔了秦國的河西地區。公孫衍入秦後,幫助秦國對付魏國,而公孫衍入魏,自然也就能幫助魏國對抗秦國。

其次,公孫衍本就是魏國人,心繫魏國很正常,幫助自己的故國也沒有心理負擔。秦國“逼迫”公孫衍離開秦國後,公孫衍大可以說一句“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公孫衍離開了秦國,受到了故國的重視,加上又和張儀不對付,對抗秦國也可以打擊張儀,首創合縱,施展了抱負,如果能戰勝強大的秦國,也能顯示出自己的能力。

最後秦國一心東進,使東方各國畏懼,導致各國開始支援公孫衍的“合縱”之策,五國君主將各國相印交到公孫衍手中,願意聽從他的安排,公孫衍聲望到達了頂峰,合縱伐秦也就成了必然的趨勢。

公孫衍曾為秦國效力,為何後來一直反秦、抗秦?